::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662期 / 2016年08月10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何謂空?虛老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何謂戒?虛老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何謂清淨?虛老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大家都知道虛雲老和尚是中國近代的禪門泰斗。生於1840年(1840~1959),世壽120歲,歷經五帝四朝,受盡九磨十難,傳奇的一生是中國近代百年滄桑歷史的真實寫照。

虛雲老和尚十九歲出家,在長達101年的佛門生涯裡,他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行人之所難行,忍人之所難忍;他一身肩挑禪宗五脈,心堅行苦,悲憫蒼生。展示了一個禪者無私無畏,無欲無求的高尚情操。

百年虛雲》二十集講述虛雲「離塵出家」、「覺悟之路」、「庚子西行」、「重振雞山」、「藏漢彌兵」、「佛心護國」、「慧燈長明」等七個重要段落。每一個段落都相當感人,在在啟發後學反思,處處引導後學念佛,念法,念僧。

影片中這段廣濟師與虛老的智慧對話,讓素超人印象非常深刻,推薦給大家共享! →《百年虛雲-6DVD

------------------------------------------------------------------------------------------

不平凡的生命之旅

汲取智慧,補充生命能量!
為有意進入無垠佛海的你
打開一扇智慧之窗.......

【純真.覺醒】影音商品聯展:全展78折,特惠3折起!(~8/31止)

 
 

一般人處在安樂之中,
多半不會想到追究煩惱和苦難的根源,
非得經過一番椎心瀝血的痛苦折磨,
才會想去尋找答案,
或激發前所未有的潛能,以求突破困境。
因此,苦難的磨練
往往促成柳暗花明的人生轉機。

人行道

 

多桑的待辦事項——擺盪在控制與失控間的清單

如果生命已到了倒數計時,什麼是你我的「待辦事項」?
列出一項項清單,一一去完成,人生真的可以如此打算?
《多桑的待辦事項》一片, 提醒我們:「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把握當下,才是最實在的活著。

■ 文/辜琮瑜 圖/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也許因為是紀錄片的關係,片中真實的情境讓走出戲院,駐足於熙攘人群中的自己,有種難以分辨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戲的遲疑。感覺身旁走動的人像是劇中人流的來去,自己的眼睛好像也成了鏡頭,一邊捕捉影像,一邊忍不住自言自語地加註旁白。

一個真實如身旁人物的角色,就這樣如實上演著生老病死的戲碼,就如同你、我、他隨時可能的遭遇,任誰也無從遁逃,更不可能在下戲後逆轉。而這不可逆轉,正是這部片子最直接的說「法」。

《多桑的待辦事項》是日本知名導演枝裕和御用副導演砂田麻美初執導筒之作,記錄自己的父親砂田知昭臨終的那段日子。業務員出身,在同一間化學公司打拚超過四十年的砂田,六十七歲退休後,在健康檢查中被診斷出胃癌末期,正式進入人生最後階段。

身為女兒也是導演的砂田麻美,拿起攝影機跟拍父親,陪他完成「待辦事項」,包括和孫女玩耍、邀母親旅行、對老婆說「我愛你」等等,其中更收錄珍貴的家族影像紀錄,是如此真摯互動。砂田臨終前一直說著「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三個簡單的詞,卻承載了滿滿的愛,讓觀者也上了一堂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事先安排」的荒謬

如果要給這部戲下一組關鍵詞,我會毫不猶豫地寫下:控制與失控。

整部紀錄片從片名開始,就隱含著一種期待控制,卻又無能為力的氛圍。無論是日本片名《終活筆記》、英文片名Ending Note,到中文譯名《多桑的待辦事項》,乃至於片中主人翁砂田知昭的自語,或導演(主人翁的二女兒)砂田麻美的旁白,以及整部紀錄片的剪輯,都在說著:「人生最好都能隨著計畫而進行,但生命就是以無從掌控的方式竄出諸種變動。」

一向以來,我們都被教育著要有人生規畫,到處都可買到時間管理、生涯規畫的筆記本,都能如主人翁所想的,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透過工作清單、購物清單、進度表,甚至願望清單等一件、一件完成,我們被筆記本和流程表中的事件,安排著每日的生活,也安於這樣的規律。

於是無常成為干擾,只要任何突然闖入的狀態,都被以負面的概念評價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惹人嫌,預期之外的成功者以黑馬之名被暗地睥睨,生病、衰老更成為人生的超級殺手,只因我們所期待的人生中,不應有突如其來的意外。

然而,影片中所有的待辦事項,卻以一種弔詭的形式出現。

即使面臨死亡的威脅,主人翁仍試圖以過往任職公司主管的經驗逐步安排,無論是如醫師囑咐地認真投藥,場勘後事在何處辦理、如何進行、聯絡哪些對象參加,成為教徒、受洗,與家人旅行、陪伴孫女、投票等,皆成為離世之前列入清單,輸入電腦中的工作要項。即使兒女問起,萬一電腦中的檔案不見了,該如何處理?主人翁都可以篤定的回應:「早知道有這可能,所以都做了備分。」

但在這些安排之外,隨著現實人生的日日發展,卻是這些安排中所出現的變動。投藥無效、無法如原先規畫地接受神父受洗、親迎小孫女出世……,原先篤定的態度開始鬆動,就如發現自己的身體在極短時間內虛弱之後,喟嘆地承認並接受地說:「也許癌症就是這麼無法被控制。」

最終回說再見的傷痛

匆忙之餘,兒子帶著三個小孫女從美國趕回日本陪伴爺爺,與預期聖誕節赴美的計畫相左。許多言語本不急著說,但在臨終病榻前,也只能握緊妻子的手,第一次對太太說:「我愛你。」

最終的告別還包括了打一通電話給年邁的母親,慎重說著即將離去,以及家人會照顧等等的「請放心」。然後是擁抱孫女,訴說還想努力地多活些時日陪伴小孫女,至此,這家人的眼淚才終於潰堤。

但當砂田知昭撤下掌控的態度,面對臨終的恐懼與不捨,喃喃追問:「人為何一定要死亡?」一直維持著冷靜的家人又開始討論起來,最後是童稚的大孫女清晰地說:「我知道,因為身體用久了會壞,就像書看久了會壞一樣。」這個冷熱交織、情感與理性對照的一刻,讓人更理解,當一家人愈能坦然面對死亡情事,連小孩子也可以從中學習生命衰朽的必然。

無法彩排的真實序列

如同往常習慣拍攝家庭紀錄片的二女兒,記錄下了父親點滴變化的狀態,這些片段,讓我們看到一位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堅毅上班族,如何透過他的「終活筆記」,希望有計畫地依序完成生命的最後階段,卻又在實際發生的生活序列中,不斷被衝擊,而排序也跟著變動的過程。

紀錄片是如此地真實,無法彩排、無法預演,也無從規畫,這種不掌握瞬間就喪失機緣的絕對性,也強烈衝擊著所有觀看者的心,並隨之讓人生發疑問:生命中的事件是可以如專家所建議的,分出輕重緩急,然後依排序次第完成嗎?什麼又是輕重緩急的標準呢?如果意識到無常其實就是最真實的樣態,什麼才是更重要的?什麼是無法放下、不能割捨,而又不得不放下、不得不割捨的呢?

片中有一段對話,雖挑起觀者會心一笑,卻又帶著淡淡的哀傷。那是當拍攝的女兒問起正忙碌敲打鍵盤的父親:「你的臨終筆記本到底寫些什麼?」

而父親以一貫幽默的口吻說出:「沒有傻瓜或呆子會在臨終之前說出來。」
這句話恰提供了另一個省思:是不是所有的臨終交代,都一定要成為遺留物、遺留事、遺留之後的言語?如果先說會怎樣?說不出來是源於尷尬?還是不捨?還是彷彿不說就表示還有一點點希望?就彷彿戲終可以突然跳出一行:「未完待續……」再默默地隨著影像淡出。

無私的供養

片中的這些課題不會無故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之也無法輕易被我們意識到;對許多人而言,甚且是不願面對的苦悶根源。可是,我們大概也都不想如主人翁那般,在不得不面對時才去揣想或羅列所謂的「終活筆記」吧!

如果主人翁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是這一路走來的點滴改變:從震驚到努力安排,到幽默以對、坦然看待,讓最後家族在這一程可以相互陪伴,彼此了無遺憾地共同完成。則所有的觀者更要感恩的,是導演願意將這過程剪輯之後,送給所有人的厚禮,那是一份無私的提醒,從自身的經驗,喚起所有生命共同來思惟,有關控制與失去控制的迂迴輾轉,就如同砂田知昭遭遇「生命大失算」之餘的第一個念頭:「那麼,接下來呢?」

走出戲院,突然極其有效率地,在一個週末的午后,自己完成了好幾項腦海中浮現的待辦事項。畢竟,最真實的不是清單中的項目,不是心中排序的一、二、三、四、五,而是每一個當下究竟做了什麼。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49

生死50問
/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如何面對生死?50個根本問題,破解生死謎題,信佛願力,心安平安!生死如一,來去自在!面對生死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真的有六道生死輪迴嗎?一定要依傳統習俗辦喪事嗎?為何臨終前要念阿彌陀佛聖號?你想知道:人死後去哪裡?佛化奠祭有何基本流程?佛教如何看待生死?讓你豁達面對生死關頭,能夠觀生觀死觀自在……<more>

 

最好的告別
/馮以量


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學校沒有教,家庭沒有教,我們卻可以預先規劃。當生命來到終點,你想如何與摯愛說再見?你想讓摯愛記得你什麼?你想看見什麼樣的人生風景?曾經陪伴1000多位臨終病人的馮以量,以31個令人流淚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善終,是每個人都可以規劃與準備的。特別收錄/臨終的照顧、葬禮的計畫、死後的遺願……<more>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等編輯

磨磚怎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紅爐中可能有雪嗎?如何讓養在瓶中的鵝毫髮無傷離開瓶子?到底應該不落因果,還是不昧因果?為何會「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渴死漢」?禪,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如果身心做不了主,便是迷失了自我,禪宗的禪語……<more>

 

愛是正能量,不練習,會消失!
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

人人渴望愛,但愛不會說來就來,愛有準備才來;愛不是奇蹟,不是要有就有,愛有時效,愛會枯竭。愛的產生是有條件的,要持續練習,才能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我們追逐愛的奇蹟,奢求愛到地老天荒;傳媒氾濫了愛的信息,影音製造了愛的魔力……<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