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64

 

【童心】——心靈能見度
 

◇資料來源:《小王子說禪》《同理心優勢》《專注的力量》《快樂禪》

      

 

流浪,是人生的本質,我們的一生都在行旅中。

靜岡大學名譽教授重松宗育曾經分享:小時候,對於自己出生在寺院這件事,厭惡得不得了!如今全然不同,我由衷感激自己與禪寺的緣分,也以身為一名禪僧為榮。因為在涉獵過各種思想與宗教之後,與我共鳴最深的就是「禪」。

致力於禪學國際化的歷程中,他進一步發現:禪所蘊涵的自我覺醒、環境哲學、生活觀照等特質,是東西方知識分子及社會創新族群,跨越時空的共同關注。

每個人,最初都有無我的童心,隨著知見複雜化而被覆蓋。仔細觀察3、4個月大的嬰兒,眼、耳、鼻、舌、身、意剛剛開始與境界互動,分別、執著尚未具體作用,他們的笑顏、動作充滿了愛與希望。然而,現代文明以聲光刺激代替自然的境教,許多3歲之前缺乏眼神接觸與溫暖擁抱的孩子,同時失去了五感本能及同理心啟蒙的機會。

任何時代,認識自己都是極其不凡的平常事,對於網路或APP世代更是如此。我們必須從商業化、科技化的習慣性、舒適度、依附感中抽離出來,才能回歸生命純樸的原點靜心覺照:勤於反應而疏於深思的言論自由,漸漸抹平了「自我」的獨特性與完整性,消費心態主導的世界觀,則使我們經常對「萬物」各有平等的尊嚴視而不見。

宇宙,是由完完全全的個體所組成。因果的主體性與因緣和合的眾生相,是歷歷分明的總體循環。所有的相遇,無非一期一會,所有的別離,是念念生、念念滅的自他融合及空的美學。

 
◎延伸閱讀:【雲水】——禪與生態學
 
◇資料來源:《雲水林間》《放鬆禪》《禪門第一課》
     
      

人在環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是社會工作者的基本態度。放下偉大的構思,單純地看見,才能順流而入彼此的心靈脈絡,站在對方的視野感同身受。

真實,存在無心之中。古老的語文,是宇宙觀與生命觀的映現。例如:英文正直“Integrity”的字根是拉丁文“Integer”,意思是整數,衍生字“Integration”,代表整合,因此,西方哲學所認知的群體和諧,來自個個獨一無二的自覺。

在禪修中,我們練習走路的心法是:每一步,都當作第一步。清楚覺知每一次觸碰大地的整個過程,呼吸、意識、舉動會自然協調,不容易氣急敗壞的「心」,才懂得理解與善待。正念的療癒力,不在別處,就在需要復原的人身上。

「本自具足」與「能生萬法」是自性德能。般若周遍法界,並非修行所培養。

身心不安的人,著迷於「我」的局部體驗,將物質與精神環境視為「我所有」,任何風吹草動,都聯想著個人苦樂的增減,於是,一邊抗拒討厭的無常,一邊追逐喜歡的無常,卻無法洞察:愈是聚焦於小我,就愈陷入焦慮和恐懼。將自我融入眾生,則是與「無為」相應的立足點。當我們為他人的幸福設想,快樂的品質就會提昇,願意化解陌生人或宿敵的苦難,光明與無畏的能量就會開顯。

聖嚴法師說:雲不留定處,水不住定相,當來則來,當去則去,當隱則隱,當現則現。現代旅行者經常使用背包客“Backpacker”這個詞彙,其實與歐洲中世紀的苦行僧同一淵源,所以,探索世界的初始與終極,即是為了深入自心。

自由自在,是法爾如是的體現。對諸佛菩薩而言,情與無情,是絕妙說法的如幻場域。對凡夫來說,功德與業力,是三世實有的修道資源。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