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 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編者序

【禪的理論】

直覺、直觀、絕觀
大地觀
禪宗的頓漸法門
禪宗對俱解脫的看法──心解脫者與慧解脫者之關係
禪學與禪文化的人間性
禪學與心靈環保
大乘禪定的修行
夢中人的夢話

【禪的實踐】

現在最美好
身心安定
身心自在
用禪調心
不隨魔鬼起舞的工夫
無常與死
「禪」在平常日用中禪與慈悲
襌與人生
身處颶風眼──如何在恐慌中得平安
超越生命中的關卡
禪與人間淨土
禪與心靈環保
生活,就是修行──禪與日常生活
企業與禪修
禪語釋疑

【附錄】

禪的現實主義──專訪聖嚴師父
專訪聖嚴法師談禪四十九──中國禪宗史上的新紀元
因緣是否就是業力?

「直覺」是不可信賴的

直覺的反應可靠嗎?有時候可靠;而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因為直覺的反應往往只是自己習慣性的認識、判斷,不一定是當時接觸到的事實,是頭腦裡先入為主的。例如,聞慣了某一種味道,當有類似的味道進了鼻孔,即會脫口而說出已聞慣的味道,但這不一定是對了。

又如頭腦裡對某一個人印象非常深刻,當有另外一個人從你面前晃過,你直覺的反應或馬上會想到,這可能是什麼人,這也是不一定正確的。因為加上了自我中心的習慣性判斷,有一種自我的意識在內,不是客觀的,故直覺是不足取的。所以,許多人會說:「我直覺地感覺到……我直覺地發現到……我直覺地以為是……。」這些都不一定可靠、正確,所以是不可信賴。

「直觀」是一種修行

「直觀」,是佛法的專有名詞,是觀察、觀照、觀念的意思。「觀」,本來就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譬如觀心、觀身、觀受、觀念,是一種觀自己的動作、心念,乃至於外在事物的現象時,不通過頭腦去思考,也不用自己既有的知識來判斷。也就是看到、聽到或嘗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直觀。

但是「觀」的時候,是很清楚地觀。譬如,我拿了一條毛巾在面前,我現在稱它為毛巾,這是後天學習到的知識認定,所以不是直觀。直觀是指我把毛巾拿在手上看,看得非常清楚,只知道有一樣東西在此;但我不說這是什麼顏色、形狀、材質、作用等,我只是看到它。就好像用照相機把一幅圖畫照下來,它只是呈現、反映著鏡頭裡原本的東西,而不需要說明照片的內容。

唯有如此的記錄才是最完整的記錄,如果再加以說明、解釋,就絕對不完整。因此,不需要說明、潤飾,只是看到了。所以,當有人問你,這是什麼東西時,先不要講什麼話,只是看著它,因為我們所給它的名字,是我們共同語言的一種符號,並不就是這樣東西本身。

如此引申到聽、聞、感受、感覺等都是一樣。任何一樣東西用直觀來觀察的時候,就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多少的分別。所以,直觀是很有用的。當我們的眼睛遇到「眼花撩亂、琳瑯滿目」的境界,或耳朵聽到非常嘈雜的各種聲音時,如果能用直觀來對應,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受左右。天下的一切事情本來就是沒有一定的,這就是直觀。

「絕觀」是超越於自我

另外一個觀念,叫作「絕觀」。這也是佛法的專有名詞,這個境界比「直觀」更超越。絕觀並不是沒有觀照的對象,而是超越於客觀和主觀,叫作絕觀。直觀還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所以,這不是智慧;否則照片也有智慧,照相機也是有智慧。

直觀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智慧。它還有很明顯的對立,是客觀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的自我中心都還存在,只是沒有另外轉一個念頭說出對象是什麼東西,或沒有轉一個念頭,用自己過去的常識、記憶來判斷對象是什麼東西。

舉例而言,當我們看到兩隻花樣、圖案不一樣的鞋子,用直觀的時候,這兩隻鞋子是有的,但是兩隻的圖案、花樣是不是一樣,則不會也不需要說出,就是看到了有這樣東西在那裡。而絕觀並不是沒有對象,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它不是有我,也不是有環境。

在同樣的例子裡,絕觀和直觀就不一樣,用絕觀的時候,頭腦裡一樣有判斷,可以說出這兩隻鞋子不一樣。但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和我沒有什麼關係,和你也沒有關係!只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很清楚也可以說明兩隻鞋子是不一樣。那怎麼辦?就把它們換了便成一樣的。換成一樣的是不是有必要呢?有必要!因為為了更圓滿地處理這件事;但是如果沒有辦法換成一樣,也不需要煩惱。

所以,絕觀是有對象、有自我,也可以有說明;但是沒有把自己放進去,也沒有把旁人和對象放到自己的心裡面,卻仍然處理所有的事;面對事情的時候,能處理則處理,不能處理則不處理;應該處理則處理,不應該處理就不處理。更清楚地說,所謂絕觀就是超越於自我,超越於自我的利害、得失,亦即雖然知道有利害、得失,但是自己可以不受利害、得失影響而起煩惱的反應,這就是絕觀。

所以,直觀不容易,絕觀更不容易。絕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習慣了,漸漸地也能變成絕觀。

不打坐,也有可能開悟的。中國禪宗史上,有打坐幾十年而不開悟的記錄,也有不打坐,就因為聽到幾句禪語便開悟的例子。這是因人而異。

不打坐而開悟的人,他們平常的心思非常明淨,心思很安定,並不雜亂,因此只要聽到一句話,或者看到一個現象,就可能心光一閃,智慧出現。心光一閃,煩惱消失,而智慧現前,就是開悟。

有的人打坐了幾十年,在幾十年間偶爾一次,或者在某一個時間,心裡的煩惱突然間頓斷,本來很混亂的心一下子變得明淨,當明淨心出現,而煩惱心消失,此時悟境就會出現。

至於悟境出現之前與之後,有什麼不同?有很大的不同。沒有出現悟境之前,頭腦裡所反應的都是世間俗事,都是雜亂心想到的事;悟境出現以後,煩惱心斷了,這時的心境沒有煩惱,只有非常明朗的智慧,便是「明心見性」,就像夜空突然間亮了,只有月亮和星星,沒有遮雲。沒有煩惱而只有明朗的智慧,便是開悟。

所以開悟這件事,有的人需要打坐,有的人不需要打坐。至於不打坐而開悟的例子雖然有,但是不多。比如中國禪宗史上曹洞宗的曹山本寂禪師,他就是沒有打坐的,另外六祖惠能他也沒有打坐,他原來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因為聽到《金剛經》句偈而當下開悟。許多的人都希望不打坐就能開悟,也有些人真的不需要打坐就開悟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師:我並沒有找到什麼力量來支持我克服困難,而是當我遇到困難,我相信我會克服這些困難,繼續往前走。繼續往前走的時候,我也並不認為心外另有一個神,而是相信我自己修行的方法,可以幫助我走出這些困難。

為什麼?因為困難本身是不存在的,困難的存在,主要在於人的心理作用。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心,膽怯、害怕,沒有信心往前走,才是真正的困難。做任何一樣事、走任何一條路,只要我們自己有信心,自信心就能夠幫助我們度過一切困難。

比如走一條橋,這條橋很危險,如果一開始你就認定大概過不了吧,結果一定是過不了。而如果你知道橋很危險,但你還是有信心,靠著你的方法、信心和知能,雖然危險,還是試著走過去,那麼一定可以度過難關。只要用心、有毅力,沒有任何的困難是無法克服的。所謂用心是我知道應該如何做法,毅力則是一次又一次嘗試,克服困難往前走,不用擔心,也不必害怕,更不要讓自己的心阻礙了自己。

所以,我在山裡閉關也好,在森林也好,在任何一個時間地點,即使我獨自一人,我也不覺得孤單,而感到佛菩薩和眾生是跟我在一起的。比如我在閉關時,曾遇到一些古怪的事,但我相信那只是一種幻覺,並不是真有什麼魔境、麻煩的狀況出現,而就是自己心裡的幻境。

這麼一想以後,幻境與魔境就會馬上消失。當幻境、魔境消失以後,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平常、自然的景況,並沒有說在自然現象之外,還有些什麼古怪的東西。如果這層心理障礙去除了,也就沒有什麼好擔心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