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34期
2021-11-3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間淨土

是自信,還是自負?
對任何事情我們應該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

文 / 聖嚴法師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的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是把別人看得過低,就是把自己看得過高,因此很容易傷害到他人,而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之所以會自負,是因為他自恃在某方面比別人還好,譬如才能、知識或人品,因此在對待別人時,自然而然就表現出傲慢心來。如果他又很受其他人的肯定,並且不斷有機會往上陞遷,那麼他就會愈來愈傲慢。但是人畢竟不可能永遠往上爬,即使一直往上爬,也總有個頂點,等爬到頂點時,一定會往下坡走。因此,自負對一個人並不好。

然而有慢心的人,常常並不自覺。雖然有很多煩惱,可是不知道這些都是慢心所引起的,譬如他們常覺得自己是自信而不是自負,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自信是說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自己有多少才能、能夠做些什麼事、達成什麼樣的任務。而自負是自認為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我在東京時,曾經遇到一位從臺灣來的朋友,他是政治大學畢業的。他的同學有人做官當到次長,甚至是部長的,因此很感慨地對我說:「法師,您曉得嗎?我很倒楣啊!時不我與,時運不濟,好運彷彿總臨不到我頭上,所以我在東京只能放棄努力,乾脆隱姓埋名了。」他因為眼看著同學、同輩的事業都很得意,而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就是因自負所引起的失意。

如果是自知而自信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了,他們會說:「我有做這種事的能力,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能做得很好;假使沒有機會的話,也沒有關係。因為這不是我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緣不成熟的關係。」或者說:「有什麼事我就做什麼事,不一定要做部長,我做別的事一樣可以做得很好。」所以,自負和自信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因此,察覺慢心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存有比較的心。一般來說,慢心是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的人才會有,就像有的人會將事情的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別人,認為做不好,都是因為別人拆自己的台。

其實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理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緣來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勞。因此,對任何事情我們應該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裡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摘自:《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聖嚴法師法語

人往往沒有清楚認識自己而不相信自己。
對自己的能力、優缺點瞭解不夠充分,
不是誇張自己的才華,
便是膨脹自己的能力。
在誇張、伸展自己的過程之中,
遇到挫折與困擾,
無法稱心如意地發展自己時,
就產生了恐懼感。
在這種情形下,壓力隨之而來。

◎ 摘自:《是非要溫柔

本 週 選 讀

以心觀心:默照禪要領

吉伯‧古帝亞茲


聖嚴師父曾說:「你不該放下方法,有一天方法會放下你。」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別向自我妥協,用心觀照,將自我看得清清楚楚......

愛自己,不生氣

郝廣才


生氣是再自然不過的情緒。尤其是八歲前的孩子大腦發育尚未完成,對情緒的掌控度也較低,格外需要情緒教育與引導......

素超人報告

為自己開光
修行的目的不在於形式,形式卻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的目的。

文 / 素超人整理

有菩薩問法鼓文化的手珠及佛像有"開光"嗎?

學佛群疑》書中提到:

請購了佛菩薩的聖像之後,一般人大多崇尚舉行開光儀式。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並不一定是必須之舉。因為佛菩薩像只是用來當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薩的感應遍在,而以聖像作為致敬的對象,若無聖像,便無可作為禮拜、供養和恭敬的對象。通過類此的修行後,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薩的感應;但最重要的是在於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發,不在於聖像本身。所以,聖像是否開光並不重要。

在釋迦世尊住世的時候,因為佛去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人間的弟子們思念佛陀,所以,為其塑了像來供養,其中也沒有見到有關開光的記載。至後世,乃以經、像、法物、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不過隆重的儀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後來漸漸地有了各種各樣的供養儀式,而開光就是其中的儀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集合信眾舉行開光儀式。這猶如學校開學、公司行號開幕、建築物落成時所舉行的開幕剪綵等儀式一般,是為了慎重地向大眾宣告,所以舉行儀式。

至於個人在家庭供養佛菩薩的聖像時,並不需要昭告社會大眾,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舉行開光儀式,只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將聖像安置供奉,然後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養,日日不輟,使其保持新鮮、整齊、清潔,就能顯出聖像所在的神聖氣氛,藉此以引發修行者的道心。

——————————————————————————————————

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處不應,一切方位皆有十方諸佛、十方三寶、護法龍天。只要以最虔誠、恭敬的心供養、禮拜、持名、讀誦、發願、迴向、保持身心平衡,除了自我的修練和反省,也有諸佛菩薩和護法龍天的加被與護持。

在佛法的用語中,與「義工」相當的,便是「菩薩行」,而菩薩行的涵義,比較義工更為深廣。

法鼓山的方向》書中提到:菩薩行者,便是修行六度法門及四攝法門的發心菩薩,六度的內容,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正知見)的六個項目;四攝的內容,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個項目。以此二門盡攝一切善行的一切功德,故在《仁王般若經》卷上,有「六度四攝一切行」的連用語。在中國大乘各宗,便有使用六度攝萬行的語句,例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就有這樣的句子說:「諸方說,六度萬行,以為佛法。」

修行的目的不在於形式,形式卻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的目的。與大家共勉~

延伸閱讀: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


書中七十五個題目,主題廣泛,
題題都觸及學佛人的疑點,
個個都可能是誤導誤信的迷思。
既是知識學問,更富生活性和實用性……

活 動 頭 條
老菩薩不識字也能背經 蘭陽分院到府重陽祝壽

法鼓山蘭陽分院2021年「家中寶佛化祝壽」,因防疫改採到府祝壽,令長者們感到倍加暖心。10/9至10/17重陽節前後,由法師、義工組成的「祝福小組」,日日風雨無阻,將平安自在的關懷,親自送給67位壽星及其眷屬,留下溫馨的合影......


齋明寺秋季報恩法會圓滿 逾萬人次線上共修

法鼓山桃園齋明寺於10月23、24兩日舉辦秋季報恩法會,受疫情影響,法會也以線上網路呈現,兩日來共有近1萬1千人次共修參與。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也親臨現場開示,期勉共修大眾體會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藉由兩日誦經念佛之修行功德,迴向全球因疫情或事故往生罹難的同胞;同時鼓勵眾人在修行中體會奉獻的價值,進而提昇生命的品質......

《人生》雜誌459期11月號出刊!
新書上市

拆開老病、困厄、苦難,裡面是順著因緣客製化的珍貴寶物……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