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833期 / 2019年11月20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學會反觀自照、開闊心量、自利利他,生命便常在和樂無諍的喜悅中

一般人聽到傷人的話,都會感到生氣或委屈。如果只是一味地默默承受,或是立即無禮反擊,對事情本身及雙方關係都難有所助益。

環境是我們的鏡子,
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讓他人不舒服、驚訝,
或者不以為然,要馬上反省、懺悔、改進。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法鼓山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曾於人基會講座時分享:「由於我們都是凡夫,都需要透過生活與環境的互動,來看見自己的問題,認識自己,進而調整觀念、改變行為,因此,我們不要害怕人事中的麻煩,反而要善用環境,讓環境成為鏡子,進而用心來調整。 」

果賢法師指出,尚未開始修心的人,心還是向外攀緣,內心很少和自己在一起,因此很容易隨業流轉,一旦碰到不如意時,總認為問題在別人身上。如果時常向內觀照,當逆境出現時,就會懂得覺察內心的感受,並且停下來先不作回應,再去尋找原因和對應方法。

果賢法師舉例說,當被人誤解時,可以選擇不解釋而讓時間說明一切,如果沈不住氣要與對方溝通,也應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進行。「以默為辯,以不辯為解脫。」法師以東初老和尚所說的話,勉勵大眾。

學佛的目的是斷煩惱,所以發現有煩惱應該高興,因為斷煩惱的機會來了。時常要請出內心的「老師」,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學習消融自我,放下對立。

「一切事情都是正常的,每個人可以看到和聽到的因緣都是有限的,如果瞭解緣起法,就會懂得謙虛,也不會說一些飽和性的字眼。」果賢法師強調,我們不容易改變外在環境,只能改變自己。煩惱往往和心裡的執著有關,有個練心的方法就是,碰到事情時,不要把「我」放進去,少一點自我才會快樂。

聖嚴法師指出,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夠——
彼此尊重、彼此諒解、
彼此寬容、彼此學習、彼此幫助,
我們的世界,會有普遍與永久的和平。

和平安樂,其實不在心外,而在每個人心中,學會反觀自照、開闊心量、自利利他,生命便常在和樂無諍的喜悅中。

 

緣,有善有惡,有大有小,
有清淨也有不清淨,
端視自己是不是以清淨心,
以及用何種東西與人結緣。
清淨緣就是無條件地助人,
相反而言,污染心所結的緣是染緣;
染緣是有所期待、有所希望而結的緣,
會造成彼此困擾、糾纏。
最糟的是結惡緣,也就是結仇、結恨,
這種緣少結為妙。

大法鼓

 

《我們的那時此刻》—— 半世紀的臺灣電影風華


一幕一幕的電影剪輯,
讓「我們」回到「那時」的歷史脈絡,
臺灣影史演變的紀錄,
是臺灣庶民生活的縮影,也是人生戲場的片段轉折,
長年累積的記憶,皆是活在「此刻」的生命養分。

■文/李鴻文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的最新力作《我們的那時此刻》,可說是一部兼具娛樂、懷舊與反思的電影,表面上看似描述金馬獎五十年來的發展與演變,其實是透過電影反映臺灣的社會變遷和歷史脈絡。

本片以萬花筒般華麗炫目的影像剪輯,記錄臺灣電影之餘,又結合庶民生活和社會動態,側寫臺灣歷史,將流行文化與嚴肅議題並陳,視野宏闊,舉重若輕,不僅引人共鳴,且發人深省。

你不知道的金馬獎

充滿魔力的《我們的那時此刻》,它呼喚的不只是老靈魂,也不只是少數的電影同好,而是橫跨五十年,共同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同時,電影也不分世代,不論是身處「那時」或「此刻」,幾乎不同年齡的族群,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即使是一個電影片段、一首主題曲,或某位明星的回眸,都能引領觀眾和過去的某個時空銜接,重新回顧來時路,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

楊力州導演將幾十年來,多如繁星的臺灣電影與時代背景相對照,歸類出各個時代不同的特殊印記,並去蕪存菁,找到最能引發共鳴的影像和記憶,進而展開不同世代的對話,是本片顯而易見的巧思。

首先,以早年看電影,必先行禮如儀起立唱「國歌」作開場,幽默地帶領觀眾瞬間進入時光隧道,穿越時空,回到政治掛帥的年代開始細說從頭……

原來,創設於1962年的金馬獎,是以金門和馬祖兩個戰地為名,並於每年10月31日舉行頒獎典禮,以星光雲集的盛況來替英明的領袖蔣中正總統祝壽。當時,政治高於一切,金馬獎只能以藝術之名,委身為其服務。

接著,導演以斷代史為概念,以每十年為分水嶺,將不同的年代,為何出現不同的電影類型,詳細闡述其社會背景及歷史意涵。

「我們」共同的時代記憶

在台語片和國語片交替的六○年代初期,來自香港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異軍突起,席捲全臺,短短兩個月內,創下七十二萬觀影人次紀錄,幾乎街頭巷尾都在傳唱《梁祝》,更帶動黃梅調電影,也是歌舞片的濫觴。

六○年代,同時是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型進入工業社會的年代,許多年輕女性離開農村到城市加工區工作,不僅幫助父母改善家計,提供弟妹讀書,更帶動臺灣經濟起飛。而瓊瑤的愛情電影,透過偶像「二秦二林」的深情演出,也讓這群苦悶的工廠女工,對於未來有一份甜美的投射和嚮往。

相較於女性將情感寄託於夢幻似的客廳、餐廳、咖啡廳的「三廳電影」,男性則是於《龍門客棧》、《俠女》、《流星蝴蝶劍》等武俠電影的快意恩仇中,獲得情緒紓解,滿足於行走江湖的想像和意氣風發。

七○年代,由於中美斷交,臺灣接連遭遇外交上的挫敗,一時愛國主義興起,《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等政治宣導片盛行,愛國成為全臺灣唯一的共同信仰。年輕人更是相繼投筆從戎,報考軍校,捍衛國土。

八○年代,解嚴前後,本土意識抬頭,「臺灣新電影」亦逐漸啟動,《兒子的大玩偶》、《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等片,聚焦於本土現況與庶民生活,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這塊土地。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更是挑戰228事件的禁忌話題,不僅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票房亦十分亮眼,算是新電影的最高峰。

九○年代,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導演的作品,接連在各大國際影展大放異彩,頻頻獲獎。然而,臺灣觀眾長期習慣商業電影的模式,對這些藝術成就高的作品並不買單,加上政府廢除電影保護制度,全面開放好萊塢電影進口,使得臺灣電影市場陷入一片慘不忍睹的低迷狀態。究竟商業與藝術如何拿捏,成了所有電影創作者的迷思和考驗。

臺灣電影獨有的現象

二十一世紀初,新世代公民意識抬頭,積極參與各項社會運動。因此,以小人物視角出發的《海角七號》意外獲得廣大迴響,證明只要努力,「魯蛇」(loser)也能成為改變命運的平民英雄。自此以後,臺灣電影票房頻頻破億,電影類型也愈來愈多元,即使是小眾電影,觀眾接受度也愈來愈高。

身為紀錄片導演的楊力州,還有個獨特又有趣的觀察:當臺灣劇情片陷入最谷底時,紀錄片卻趁勢而起,透過各種社會議題的探索,直接和觀眾對話,漸漸地把長期遠離戲院的觀眾吸引回來。

其實,金馬獎一直不是針對臺灣電影頒發的典禮,早期是基於政治考量,將港片納入比賽範疇。直到1997年,更擴大為全球華語片競賽,毫不偏袒地多次將各項大獎頒給中國大陸電影,甚至將第五十屆最佳影片殊榮,頒與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不僅展現金馬獎海納百川的大格局與大視野,更成為華人電影圈備受敬重的電影獎。

當電影不只是電影

俗話說:「人生如戲」,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些假戲真演、假戲假演,或真戲假演、真戲真演的「電影」呢?誠如聖嚴法師所言:「不論是演戲或看戲,都知道那是在表演,不是事實……唯有假戲真演,再以超然的態度欣賞逼真的假戲,才能成為一個積極灑脫而且幸福的人。」

若以此觀之,楊力州執導的《我們的那時此刻》,個人史觀顯而易見,離「超然」尚有段距離,卻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部用「電影」為電影作史的影片,誠屬難得。

《我們的那時此刻》亦可說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在短短的113分鐘內,為我們倒帶五十年的臺灣電影風華。同時,透過幕前、幕後,許多電影從業人員、影評人,以及不同世代的影迷訪談,共同回顧金馬獎的演變,也彷彿看到近代臺灣發展的縮影。原來,電影不只是電影,它同時也是時代的刻痕,歷史的軌跡,「我們」共同的記憶。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92期》

 

電影不散場
/曾偉禎

探討故事起承轉合裡的寓意與象徵、故事角色裡的人心與人性。

翻開書頁,跟著作者走入心中那座戲院吧!電影永不散場,因為它始終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上映。<more>

 

正念的奇蹟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最不可錯過的一本經典,寫給每一個不想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

所謂的正念,就是一行禪師的禪修方法,也是禪修目的。因為正念不只是禪修時才練習,而是從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開始。……<more>

 
 
 

涅槃之旅:一場最深情的生死追問
/胡軍軍

人,有生,就有死。我們面對生死,總是備感錯愕與無助。
如何用一種明亮的態度談死亡,不再忌諱、逃避及恐懼,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不懂死之意義,又怎會感涕生之珍貴?以最深情的生死追問,帶領讀者一窺涅槃殿堂,並以涅槃畫像引導讀者進入無常的世界!……<more>

 

12/15以前【培福有福】主題年書10本(特價660元)
/聖嚴法師

現代人豐衣足食、生活便利,為什麼仍然覺得不快樂,想要努力追求幸福呢?

如果能夠化解對於幸福的迷思,感恩知足並廣結善緣,就能培福有福。無論你身在哪裡,都會自在愉快,並帶給人希望力量。 ……<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9 Dharma Drum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