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403期/2017年03月07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一碗粥,好修行


■ 許翠谷

池上新收的稻米,浸泡一夜,開大火煮沸,立刻關火燜,清晨就有一屋子米粥的香氣,那碗粥,帶著季節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雲和風,都在粥裡,那碗粥,讓生活美好而富足。

曾在臺東池上駐村兩年的藝術家蔣勳,在《池上日記》描繪清晨煮粥的畫面,流露作家放慢腳步、從煮一碗粥體驗前所未有的恬淡,而一屋子的米粥香氣,讓人喚起許多溫馨的記憶……

生病時,媽媽會遞上一碗清粥,用以補氣、養脾胃;白粥配上一塊豆腐乳、幾顆花生米,是爺爺奶奶飯桌上的日常;或者加一把路邊常見的「黑甜仔菜」(龍葵),苦澀中帶點回甘,一嘗就知道春天到了。

詩人張耒在《粥記》寫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之飲食之良。」粥,與醫療保健密不可分,李時珍認為「粥能暢胃氣、生津液……推陳致新、利膈益胃」,《本草綱目》便收錄有55種各具療效的粥方。粥不僅老少咸宜,近代也有類似文人沙龍的夜粥會,可謂養身養心。

然而對佛教來說,粥,從來就不只是米和水的烹調而已,更蘊藏修行深意。

一碗粥的修行

二千多年前,悉達多捨棄苦行接受牧羊女供養乳糜,是佛教吃粥的開端,之後從律典中,我們看到佛陀再次從喝粥中體驗到粥的好處,於是提出「粥有十利」,開啟佛教晨起喝粥、為病比丘煮粥療病的傳統。而從弟子們煮粥、喝粥、供粥的經驗裡,佛陀還提點了不貪不瞋、不迎不拒、不苦不樂,中道的飲食觀。

佛教傳入中國,飲食從「一缽千家飯」轉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家風,禪宗祖師再從中淬煉出「道在平常日用中」,例如,趙州從諗禪師教門人該吃粥時吃粥、該洗缽時洗缽,時時回到眼前當下,而溈山禪師更告訴弟子,他所傳授的教法唯有「一粥一飯」。把每一件事都當作佛法來體會,後來深深影響著東亞佛教的發展,日本永平寺開山道元禪師,更因而寫下《典座教訓》、《赴粥飯法》,提醒弟子佛法即在喫飯喫粥處。

吃,是最好的修行機會。因為飲食與生命的延續直接相關,也是最能體現三毒之所在;美食當前,隨即生起超乎個人需求的貪執,肚子一餓如果沒有立即滿足就感到不滿(瞋),而囫圇吞棗、完全不了解進食對自己有何意義,流露的是對真理的無知。

煮粥吃粥皆有「心」意

而煮粥更少不了道元禪師所提的三種技巧與六種持心。三種技巧是自己動手、即使是一滴水也要視為自己的生命、一切以無心為之。至於六種持心,則是道心、供養心、工夫心(徹底改變自己的心理準備)、喜心(創造生命的喜悅)、老心(體貼對方的心)以及大心(無差別的心)。

在這六種持心之外,來自韓國海印寺的心空法師還熬出了「下心」,放下我慢。

心空法師分享,海印寺的「勇猛精進禪期」有個傳統,行者必須連續12小時輪班煮松子粥供養大眾,十多年前,剛出家的他不明所以,只是粗糙地按照前人傳授的方法去做,邊煮邊嘀咕,起了很多煩惱。隨著修行上有些沉澱和體悟之後,再看手裡的粥,充滿自我中心。

「當我轉念想,一鍋粥能供養這麼多位法師,讓大眾精進辦道,何樂不為?」從此煮粥不再是苦差事,看到大眾吃飽,自己也開心,隔年換自己吃到別人煮的松子粥時,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一點一滴咀嚼佛法,從煮粥到吃粥,彷彿一條修行路的寫照。

我們平常生活裡的每件事,無非是跟自己的相遇和相處,煮粥如此,吃粥也是如此。

曾在日本曹洞宗永平寺接受訓練的野野村馨(Kaoru Nonomura),在著作《雲水一年》中,曾埋怨《赴粥飯法》繁複的用餐規矩,讓人一點食欲也無;然而,就在日復一日喝粥洗缽,單調近乎機械的作息裡,讓他重新思索自己和一碗粥的關係,感受到: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平凡無奇的連續而已,但我們往往急於求新求變,反而對簡單生活無感,讓一切變化埋沒在日常生活中。

藉由專注當下、不起取捨,讓自己融入「形」中,徹底成為「形」的本身,不管是喝粥、走路、打坐,都能脫卻一切藩籬、自我中心,在當下的一瞬遇見禪。

粥中有道

透過一碗粥,好好飲食,感受每一口食物對生命的意義,啟沃心靈的另一種視野。就像著名的禪宗公案所說:

一天,一位學生問密雲圓悟禪師:「請問和尚,什麼是三寶?」

禪師說:「一餐胡餅,外加兩餐粥飯。」學生以為禪師聽錯了,提高音量強調:「學生問的,不是吃飯的『三飽』,而是佛法僧三寶喔!」

圓悟禪師點頭微笑說:「是啊,老僧日日奉持一餐胡餅、二餐粥飯。」

聽禪師這麼一說,學生更糊塗了:「學生也是每天一餐胡餅、二餐粥飯,我不懂這如何是三寶呢?」

圓悟禪師說:「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認識佛法僧的緣故啊!」

每天三餐粥飯,您吃出什麼禪滋味?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3期

 

人生行旅

蔡清彥 人生最重要的歸零

歷經一個接一個人生高峰,
對於走過大風大浪的蔡清彥來說,
退休,才是生命裡最大的挑戰。
他選擇在清淨的寺院生活中,
慢慢學習與自己相處,再次感受新生的快樂。

■ 林何臻

脫下西裝,換上修行服,蔡清彥在寺院隨眾作息,體驗單純的清淨生活。(蔡清彥提供)

去年(2016)六月卸下工研院董事長職務的蔡清彥,為人生下一站規畫了不一樣的起點──前往法鼓山,展開108天的義工服務與自修生活。再次見到蔡清彥時,已是出關以後。他親手贈予數個月前出版的個人傳記,並當面寫下致贈語句,握著毛筆的手不疾不徐,一筆一畫專心致志,猶如他一貫的踏實風格,端正質樸的墨跡,如同新生的他,更增添了幾分神清氣爽,以及自在從容。

按下人生暫停鍵

蔡清彥幼年失怙,在新竹傳統的大家庭長大,受到母親魏秀鳳的影響特別深。在這場人生馬拉松裡,性格堅毅的母親,不是在場外為他加油的觀眾,而是與他同行的選手。即使邁入九十四歲高齡,罹患中度失智症,常常記不得兒子的臉,偶爾認出來時,開口便說:「清彥啊,找工作給我做。」

母親往前邁進的背影,也是蔡清彥一生打拚的寫照。生在社會轉型的年代,他擔任過氣象局長、民航局長、國科會副主委、政務委員與工研院董事長,每接任一個新職務,都是一次挑戰與再學習,而身為決策者,總是在思考改革創新之道,腳步沒有停歇的時候。

然而,最大的人生挑戰卻是在退休以後。「我們這一代很多人為了國家、社會或家庭,不斷要督促自己進步,因此背負很多責任,也不容許擁有片刻的安寧。」退休前,蔡清彥與弟弟聊起家族事,這才察覺,大半輩子忙於工作,少與親人交心相談,這一路上,錯過了多少重要的東西啊!好不容易有了安靜獨處的時間,自己反倒因為「無事可忙」,不知該怎麼過日子,苦澀的感覺悄然而生。於是他毅然立下功課──在踏出下一步之前,先好好學習放下一輩子養成的打拚習慣。

至誠懺悔  身心柔軟安定

在友人推薦下,蔡清彥帶著聖嚴法師《心的經典》、《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以及蔣勳《孤獨六講》,出發前往道場。最初,對於能從寺院生活學習到什麼,他沒有抱著特定的期待:「僧眾怎麼過日子,我就怎麼過日子,看看自己能體悟到多少。」早上四點半起板,六點跟著僧眾做早課,晚上五點用完藥石以後,再做晚課,然後安板,期間有許多空檔,可讓他參與出坡,以及自行安排功課。

「職場生涯中,我看似在做對的事情,但也有人因此受傷,我過去世也可能做了很多傷人的事情。」因此在前四十天,蔡清彥的定課是每日花一個鐘頭做108遍大禮拜,以及用三個鐘頭念誦108遍的《懺悔三昧》。

炎炎夏日,在做完大禮拜後往往大汗淋漓,全身無比暢快。梳洗後,蔡清彥便會坐在案前鈔經。拿毛筆寫字,屬於小學時代的記憶,長大後再也沒機會這樣認真練字,於是他猶如剛學寫字的孩童,一筆一畫描寫,速度愈放愈慢,從原先一頁寫四十分鐘,到最後一頁時,寫了整整一小時又四十分鐘。

期間適逢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楊蓓來到在天南寺舉辦的教師禪修營演講,楊老師一句「人是需要感化自己的」,深深打動正在練習懺悔、反觀自心的蔡清彥。「人得意的時候會起慢心,失意時就怪別人和環境,不想回到自己身上去找問題,只是因為這樣做比較容易。」演講快結束時,一位女老師分享,打過七後,發覺樹上的果實、七里香的味道、鑽進草叢的毛毛蟲……一切都變得那樣美好,只因找回了赤子之心,對萬物生起了愛護之情。

聽到這裡,蔡清彥的眼淚奪眶而出。他自問:「過去受到挫折時,究竟是別人虧待自己,還是自己虧待了別人?」原來與其被動等待善知識的幫助,感化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而懺悔自己過去造作的一切,正是讓心回歸清淨的發端。有了這層感悟,蔡清彥持誦「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時,猶如漂泊遊子回到家,在聲聲自省中,心逐漸溫暖起來。

經過這段日子的沉澱,日益柔軟的心,對於周遭環境有了更加敏銳的覺受。七月間,六位行者來到寺院實習。因為禁語,見面時只能互報以微笑,然而行者領眾做早課的身影,以及大太陽下出坡後汗流浹背,卻能立刻靜坐用齋的安定,這般認真活在當下的純粹,讓蔡清彥感動莫名。實習結束時,看著相處四十天的行者與法師們,各自扛著大包的行李,擠上一輛小廂型車,他萬分不捨,含淚祝福「阿彌陀佛」,一旁的法師看到,笑著說他變得好感性啊。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3期

  法鼓山辦青年工作坊 探索生命
 

「死了真的就一了百了嗎?」、「臨終的病人在想些什麼?」、「要如何說再見?」、「為什麼會遭遇病苦呢?」人們在面對生死離別前,經常會提出有關生命的大哉問。對有志從事生命關懷與社會服務的青年來說,如何傾聽長者、病患、臨終或生活困頓者的心聲,並能從理解生命實相,幫助自己和他人學習好好相聚、自在別離,真是一門生命所須的教育課程......more

 
  法鼓山北投社大招生 邀市民進修彩繪、鈔經、農耕
 

法鼓山北投社會大學106年春季班即起招生,為鼓勵樂齡民眾終身學習,本季開設多種樂齡課程,包含備受歡迎的「台北漫步-古今導覽」,不僅兼具了散步健身、人文風景遊覽,還能紓解壓力;此外如「快樂學拼貼」、「有趣的布繪」、「繪本愛閱讀」、「禪修入門50問」和「健康講座課程」,讓學員在學習生活技藝、自我成長之餘,也能關懷周遭身心健康、食安健康問題,參加名額有限,歡迎鄰近居民相招一同來學習.....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