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每個人都曾經許過願望,有時是祈求自己順利,有時是祈求家人親友平安……。每個願望都能帶來希望,但要真正實現,必須透過行動實踐,才能產生力量。

聖嚴法師曾說:「發願以後,重在實踐,從小處著手,存好心、做好事,才能轉好運。」不同於「祈求」側重於向外尋求協助,「許願、發願」重在自身踐行的允諾,確立大方向而全力以赴。

法鼓山二○一九年的年度主題為:「好願在人間──許個好願,讓它實現;積極行願,造福人間。」法鼓文化編輯部特別從聖嚴法師的著作,精選關於願望的意義,以及如何透過發願來成長自己、關懷他人,進而共創整體社會大好等文章,期與讀者共勉:以許願確立人生的方向,以行願開發生命的潛能,讓人間更美好。

法師勉勵我們:「『許願』和『還願』其實就是我們對生命的承諾。」「善盡自己的責任就是人生的意義,就是最好的還願和許願。」這兩句話實則也是法師一生行履映照。在盡責負責、還願發願的生命旅程中,法師即使行至生命的最後,依然懷持初心:「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哪個地方需要奉獻便去那裡。法師以願為導,隨緣奉獻,時時處處對生命的未來和人間社會充滿信心,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發願的力量來自信心,且讓我們隨著聖嚴法師的勉勵,以許願為始,重整物質與心靈生活的天秤。繼而發願成長自己,以發願建立自信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並能發願關懷他人,以同理心增進理解,以利他帶動自己的成長,彼此互信互敬。若能人人許好願、做好事,不僅能為自己帶來信心與希望,也將為我們的家人、處身的職場、參與的團體以及整體社會,產生正向的影響力量,有信心共創美好未來世界。

無數小小的好,可以凝聚成為大大的好;有了你我善願同行共振,人間充滿無限希望!

法鼓文化編輯部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為了迎接一個新年度的開始,一般而言,政府或民間組織都會預先訂定年度計畫。當然,有好的開始,成功必然有望。如果個人的成長也能有年度計畫,相信一定會有很好的成績。

個人訂定年度計畫必須要有主題,但是這個主題並不一定要和事業有關。它可以是一種理念,也可以是一種精神指標。譬如發願在今年內要祛除自己長久以來的惡習,像戒酒、戒菸、戒賭等。

另外,也可以發願,在對自己的家人關懷、禮讓之餘,對社會也要誠心相待、負責盡職。大多數的人都比較關心個人的利益或家庭的利益,在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時,才會變得比較積極。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把眼光放遠大一點,個人的利益和整個社會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若有這樣的認識,每當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一定會考慮到整體社會環境的需求。

立下關懷大眾的生命目標

一般人的心態就像漏斗一樣,或是一個倒立的金字塔,總是希望把所有的利益從四面八方歸向自己。如果是這樣,你就會缺乏安全感,隨時隨地擔心它會倒塌下來,實在是得不償失。雖然你擁有一切的利益,可是其他的人也很希望和你一樣,因此就很可能動到你的主意。壞人會想到你,窮人也會想到你,逐利之徒也會想從你身上得到利益,你將變成眾矢之的,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相反地,如果你一想到利益,就想到全家、想到社會、想到全人類、想到所有整體,你自己就會像一座金字塔,穩若泰山。就好像你是站在人類社會的金字塔尖頂,照顧所有的人;一直能為社會大眾著想,勢必將得到大眾的擁護、愛戴、尊敬和回饋。

因此,在新的一年裡,你可以為自己立下一個關懷大眾、屬於精神層次的人生目標。要把眼光放大、心胸放寬,為整體大眾設想考量。假使有這種人生觀,就會享受到其他人享受不到的生命的光和熱。

一個人的成長,不一定光是財富的成長,更應該有身心健康的成長、道德人品的成長、知見觀念的成長。你這個人如果本來是自私的、貪婪的、瞋怒的,要變成無私的、奉獻的、寬容的。為了無私,你必須努力;為了奉獻,你必須努力;為了寬容,你必須努力。這樣你就能幫助他人成長,同時也一定使你自己成長。

(選自《是非要溫柔)》

看過許多企業界的鉅子,創業的時候轟轟烈烈,曾幾何時,開始走下坡,甚至一蹶不振。由於創業的時候,正好碰上時勢造英雄的機會,想法和作法剛好對上了時機,所以事業就順利地蓬勃成長。但是如果創業人故步自封,認為自己這一套最成功,甚至交給兒子經營時,也要照自己這套做,那就危險了!這就是固執自己的成就、想法、作法,而不能超越自己。

要自我超越就要常常否定自己:今天的自己否定昨天的自己,今天建立起來的觀念,到了明天就要再超越它,不斷地檢討,再重新出發。如果一成不變,危險可就大了。

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是瞬息萬變的。有人認為要「以不變應萬變」,但在多變的環境裡,人在變、事在變,氣氛、風潮也在變,若以不變應萬變,可能就被時代和環境淘汰了。

事情應該是有所變,有所不變,不變的是努力的目標、方向,要變的則是做事的方法。如果方法不變就沒路可走了,譬如,你每天都從同樣的門出來,但今天門被堵住了,如果堅持一定要從這個門出去,那大概一輩子都出不去了;但是如果願意試試其他離開房間的方法,那就可能出得去了。這就是超越自我。

通常「自我」是很不容易超越的。自我是從一出生開始,甚至包含過去世的生命經驗所累積而成,一旦養成後,往往就不容易改變,而形成「習性」。

尤其是觀念的部分。其實我們應該尊重他人有不同的想法,就算是把自己的論點徹底推翻,也要歡歡喜喜地接受。因為個人有個人的知識、學問、看法和想法,這是他人的想法,而不是我的。何況,說不定過了幾年以後,我改變了原來的觀念,他的想法變成了我的想法,因為那個階段的我以為這樣是對的,現在的我則覺得他的道理是對的。這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的價值觀、思考模式,以及自我的判斷、立場。超越以後才會自由自在,否則會愈走愈狹窄,最後走進死胡同裡。

(選自《帶著禪心去上班》)

我常說:「以智慧處理自己的事,用慈悲對待別人。」一般人會覺得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內心,好像比較容易做到,但是用慈悲來體察別人的心,就比較困難了。其實,要想同時做到這兩方面,雖然並不容易,但也不是那麼困難,只要做到其中一項,另外一項自然也可以做到。

觀察他人的心,用的不是神通、第三隻眼、讀心術或催眠術,而是用「同理心」。透過觀察自己內心的反應,反省自己的經驗,進一步將心比心,體察他人心裡的想法。

除了從自己的感受推想他人的感受,還可以觀察自己和他人,在立場、年齡、教育程度、生活環境,甚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深入細膩地觀察後,你就會發現,世界上根本不會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既然是不一樣的人,就應該學習尊重他人、了解他人,不要硬把別人當成自己來對待。

其實,人與人之間只要相處時間久一些,自然而然就會熟悉對方的想法與反應,能夠猜出他究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反應如何?因此可以在習慣對方後,進一步理解對方,並提出對方所需要的幫助。

我們會因為了解對方的需求,而主動提出幫忙;相同地,如果別人想要幫助你,你卻不讓他幫助,他也會很痛苦,就像有人很愛你,而你卻說「我不需要你的愛」一樣。因此,我們除了幫助別人,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助,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有互動;透過這樣的互動,能讓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是安全的、愉快的,你是對方可以信賴的人,甚至是最了解他的人。

但這和投其所好、諂媚阿諛是不一樣的。通常,我們對於不熟悉的朋友,或許會用比較客氣、誇張,甚至是謙虛過當的話,但如果把這些用在熟識的朋友身上,對方就會覺得我們很見外,甚至虛偽。

此外,與人相處也不要預設門檻、防線,雖然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話聽起來好像是對的,因為我們如果不提防別人,很可能會受到對方的傷害,例如:遭人背叛,或是在背後被人放黑槍等。

曾經有一位公司的董事長來見我,他說:「師父!我被小人暗算了。」他口中的小人指的就是他公司的總經理,對方從學校畢業後一路受他提拔,結果竟然背叛了他,讓他心中不免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我建議他:「既然公司已經被整垮,只能盡力補救了。重要的是,未來不要因為這次的經驗,而對人存有敵意。雖然不要心存敵意,可是一定要懂得細心觀察。」所謂觀察,是指觀察對方的忠誠度;觀察的同時,也要常常體恤部屬、照顧員工,讓他們對你有信心,知道你不會背叛他們。

如果不這樣在人格上、心性上輔導部屬,只提供技術上的訓練,到最後對方很可能因為技術學到手了,就遠走高飛,不但不懂得感恩,甚至還可能成為叛徒。其實,不論是對朋友、部屬、子女都一樣,慈悲既不是縱容,也不是溺愛,而是要講究方法與智慧。

(選自《從心溝通》)

我們常說希望明天會更好,希望有個美好的明天,但現在才是最美好的。因為如果把希望寄託於明天,而現在卻不努力的話,明天就不會和諧;相反地,如果我們老是在回憶過去,對過去的事洋洋得意,或者是後悔不已,那更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今天我根據禪修的體驗以及佛法的觀念,來說明這個觀念。

現在最實在──活在當下、佛在當下

現在是最實在的,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如果因為現在不如意,而想要逃避,結果不管逃到哪兒,事情還是會跟著來。就像在太陽底下走路一樣,影子一定是跟著我們跑。

佛法講因果,因果一定是逃不掉的,應該得到的,或者必須要承受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像「如影隨形」般。所以許多人認為佛教是消極、厭世或者是逃避現實的,實際上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真正的佛教徒,是最重視現在,是最能夠活在當下。

現在最重要──步步為營、一步一腳印

我們走路時,都是一步接著一步在往前走,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必須步步為營,從「現在」這一點上開始,不能夠仗著過去做過很多功德,就一定能成就,因為過去是不可靠的;也不能一味地將希望寄託在未來,希望未來多做一點功德、多做一點好事,將來可能會成佛,這也是不可靠的。因此,我們常常說:「活在當下,佛在當下。」我們應該踏踏實實地生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如實地在生活中,這是一種很負責任的生活態度,也是成佛的基礎。

對一個禪修行者來講,是念念、時時把握現在,才能成佛。因為現在是最重要的,現在是過去的結果,現在是未來的開始......more

 
TOP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
9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mf.org.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