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訂閱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緣起


在我剛出家時,聖嚴師父(西元1930~2009年)還是每三個月於臺、美兩地奔波,當時開始閱讀師父在美國寫給僧眾的書信,內心非常感動,感動於為人師者對徒眾們道業的殷殷教誨、念茲在茲。於今,我人在美國弘化,聖嚴師父已經圓寂六年有餘,再讀這些書信,時空的流轉帶動了心境與視野的轉化,伴隨著無限的感懷,感懷於一位漢傳禪門宗師在異地艱辛的環境因緣中,依然心心繫念與踐履著「為付大法於西方,捨身命以報佛恩」的深弘大願。尤其在聆聽與整理當時的禪期開示時,師父為西方禪眾極具耐心地由淺入深、層層引導他們進入禪門大海,對於師父的善巧方便、言辭譬喻,每每掩卷慨嘆:「予何人也,吾何人也?」

1980年中,居無定所、在街頭流浪了三個月的聖嚴師父,終於在眾西方弟子的協助下,完整收回於1979年底購得的紐約艾姆赫斯特區(Elmhurt)可樂那道的二層舊樓房。即便新道場正在整修過程中,師父仍決定於此新開創的道場「禪中心」開始舉行一年四期的禪期。這一年的5月舉辦了在禪中心的第一次禪七,而聖嚴師父也正式開始在禪期中的每個晚上,固定有將近二個小時(含英語口譯)講解禪宗祖師的開示著作,這次禪七講的正是〈觀心銘〉,總共用了五個晚上的時間講完。

〈觀心銘〉重在觀心無相

〈觀心銘〉是明末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年)的著述,相較於〈澄心銘〉有標示為居士而作,〈觀心銘〉僅列在《憨山大師夢遊集》的各「銘」選集中,目前尚無法查證是於何場合、為何人而著述。從比較作者其他「銘」體著述來看,〈觀心銘〉傾向於指導禪修者如何修行、指明修行「心要」的詩偈,而且著重在諦「觀」此「心」「無相」這方面。如同聖嚴師父所言:「這首詩提到的修行方法都離不開身和心,它們是修行的工具,但主要談的是心的作用。」

首四句破題:全詩主旨

全詩首四句:「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即開宗明義地提出全詩的主旨:修行是以「身」與「心」為對象,最終目標則是要達到「觀心無相,光明皎潔」,但是,要能「觀心無相」,則必須先從「觀身非身」開始,即要能觀身「非身」。如何知道「身」「非身」呢?憨山大師僅以如鏡中像、水中月之「鏡像水月」一語帶過。聖嚴師父對此則以「五蘊」與「四大」進一步說明「身」與「心」的意涵,以及二者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其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若能體證到身體是虛幻的,心就會安定下來,煩惱也會消除。以解構的方式打破對色身的執著,再進一步去破除「身體是真實存在」的錯誤知見後,就可以開始來參究我們的心了。

這是聖嚴師父對一般禪宗祖師強調「直指人心」的修證方向上,藉著對〈觀心銘〉的詮釋,進一步強調了「觀身」的前方便,為現代社會中較無修行基礎的人,具體指出了修行的下手處,以層層漸次地進入修心的狀態。

(釋常慧 法鼓山馬來西亞分院監院)

 

〈觀心銘〉是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大師所著的修行心要。現代生活凡事講求迅速,結果反而讓人容易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將外在環境誤認為自己的主宰。禪宗修行的第一步,便是找回自己那顆迷失的「心」。〈觀心銘〉全文僅二百零八字,卻完整地從「觀心」開始,指導禪修者體解至「無心」的境界,文字簡練,讓人感受到無限自在,無論禪修基礎深淺,皆能從中獲得莫大助益。

聖嚴法師的〈觀心銘〉講記整理為三部分,分別是:觀心原則、觀心方法,觀心悟境。在「觀心原則」中,法師透過〈觀心銘〉的詩偈說明,所有修行都不離身和心。必須先打破對身體的執著,平息因身體而起的煩惱,才能開始參究我們的心,以禪觀照破身心皆為迷妄。在「觀心方法」中,法師開示如何掌握修行的方法,打坐時所起的妄念其實與身體和外境無關,只與自己的心有關,若妄念生起,不必討厭或抗拒念頭,只管回到方法。在「觀心悟境」中,法師則說明無論追求境界,甚至神通,都無益於修行。藉由修行,讓自己能夠清楚心的變動,而後體證原來心外無佛,清淨心才是真正的佛心。

本書除了聖嚴法師的〈觀心銘〉講記外,另外收錄三篇文章,提供讀者更深入理解〈觀心銘〉。中研院研究員廖肇亨老師專文介紹憨山大師的思想背景,及其「融會諸家」對後世的影響。專研聖嚴法師教育理念與禪宗史的常慧法師,不僅特別撰寫導讀,說明聖嚴法師為何格外重視〈觀心銘〉,以及對〈觀心銘〉解釋的獨到之處,並且撰文介紹憨山大師的三「心銘」:〈澄心銘〉、〈觀心銘〉、〈師心銘〉,幫助讀者理解憨山大師從有相的次第修行,達無相的「心本是佛」的體證。

聖嚴法師自1975年於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轉赴美國弘法,在語言隔閡及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即便居無定所,仍以「風雪中的行腳僧」自許,走到每個需要他的地方。到了1979年,時值五十歲的聖嚴法師才終於創建在美國的第一個道場-紐約禪中心,隔年開始在此舉行一年四期的禪期。本書內容便是法師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舉的禪中心,對中、西禪眾所進行的禪七開示。原文在1980、1981年刊載於美國《禪通訊》(Ch'an Newsletter)以及《禪雜誌》(Ch'an Magazine),後由法鼓山國際編譯組譯為中文,刊載於《人生》雜誌385期。

將博大精深的佛法,以現代人都能看懂的白話文字,深入淺出地解說,使人受用於生活之中,是法師弘法的初衷。法師對〈觀心銘〉的詮釋,讓這篇精鍊的修行心要跨越了時空、語言,讀者都能因此照見本來面目。

法鼓文化編輯部

〈觀心銘〉是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大師所著的修行心要。現代生活凡事講求迅速,結果反而讓人容易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將外在環境誤認為自己的主宰。禪宗修行的第一步,便是找回自己那顆迷失的「心」。〈觀心銘〉全文僅二百零八字,卻完整地從「觀心」開始,指導禪修者體解至「無心」的境界,文字簡練,讓人感受到無限自在,無論禪修基礎深淺,皆能從中獲得莫大助益。

聖嚴法師的〈觀心銘〉講記整理為三部分,分別是:觀心原則、觀心方法,觀心悟境。在「觀心原則」中,法師透過〈觀心銘〉的詩偈說明,所有修行都不離身和心。必須先打破對身體的執著,平息因身體而起的煩惱,才能開始參究我們的心,以禪觀照破身心皆為迷妄。在「觀心方法」中,法師開示如何掌握修行的方法,打坐時所起的妄念其實與身體和外境無關,只與自己的心有關,若妄念生起,不必討厭或抗拒念頭,只管回到方法。在「觀心悟境」中,法師則說明無論追求境界,甚至神通,都無益於修行。藉由修行,讓自己能夠清楚心的變動,而後體證原來心外無佛,清淨心才是真正的佛心。

本書除了聖嚴法師的〈觀心銘〉講記外,另外收錄三篇文章,提供讀者更深入理解〈觀心銘〉。中研院研究員廖肇亨老師專文介紹憨山大師的思想背景,及其「融會諸家」對後世的影響。專研聖嚴法師教育理念與禪宗史的常慧法師,不僅特別撰寫導讀,說明聖嚴法師為何格外重視〈觀心銘〉,以及對〈觀心銘〉解釋的獨到之處,並且撰文介紹憨山大師的三「心銘」:〈澄心銘〉、〈觀心銘〉、〈師心銘〉,幫助讀者理解憨山大師從有相的次第修行,達無相的「心本是佛」的體證。

聖嚴法師自1975年於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轉赴美國弘法,在語言隔閡及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即便居無定所,仍以「風雪中的行腳僧」自許,走到每個需要他的地方。到了1979年,時值五十歲的聖嚴法師才終於創建在美國的第一個道場-紐約禪中心,隔年開始在此舉行一年四期的禪期。本書內容便是法師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舉的禪中心,對中、西禪眾所進行的禪七開示。原文在1980、1981年刊載於美國《禪通訊》(Ch'an Newsletter)以及《禪雜誌》(Ch'an Magazine),後由法鼓山國際編譯組譯為中文,刊載於《人生》雜誌385期。

將博大精深的佛法,以現代人都能看懂的白話文字,深入淺出地解說,使人受用於生活之中,是法師弘法的初衷。法師對〈觀心銘〉的詮釋,讓這篇精鍊的修行心要跨越了時空、語言,讀者都能因此照見本來面目。

法鼓文化編輯部

 
 
 
 
 
TOP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mf.org.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