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76期/2014年12月2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人生雜誌


 

家事禪,宅修行

從纏出禪,歡喜做家事

繁瑣的家事是許多人眼中的「生活纏」,
在佛教而言,卻是養身鍊心的好機會,
尤其懂得了掃除的心要與方法,
將環境當作鏡子、把心當作老師,
做家事不再是理不清的葛藤,
而是長養慈悲、智慧的歡喜修行。

■ 許翠谷

年關將近,轉眼又是大掃除的時節;提起做家事,相信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而且人人各有罩門:洗衣不摺衣、掃地不拖地,不愛洗碗、不刷馬桶,遑論清理廚房或整理衣櫃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日子,眼看堆在角落的置物箱「年年高升」……你準備好掃地、掃心地了嗎?

做家事看似瑣碎乏味,在佛教來說,卻是相當重要的一門行持。《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記載:「若月八日或十五日,應鳴揵稚,總集僧眾,共為灑掃。」從原始佛教開始,佛陀不但親自帶領弟子打掃園林、經行道,也要求大眾定期整理內務,其中一位弟子周利槃陀伽,還因為掃地而證得阿羅漢果呢。

洗衣掃地,正好修行

佛法東傳後,中國禪宗開展「道在平常日用中」的修行生活。唐朝百丈禪師建禪林、立清規,於是僧人墾荒掘土、自食其力,舉凡插秧、種菜、挑水、擔柴、建造房舍、灑掃、烹飪、縫補衣物,粗活細活一肩挑。由於當時都是到山坡上耕作,所以這些作務又通稱「出坡」,及至當代,寺院仍維持每日出坡的傳統。

然而,出坡可不是身體的勞動而已,而是啟沃禪機、鍛鍊心性的門徑;中國歷代祖師,「有的用煮飯圓熟胸中的光風霽月;有的用劈柴截斷輪迴的重重葛藤;有的用挑水荷起菩薩的綿綿情義」。因此《百丈清規證義記》便有「莫謂執事之外,更無所營,須知運水搬柴,無非佛事,舂米作飯,正好參求」。

那麼祖師大德在勞動中如何用心?「直心。」法鼓山香港道場弘講師果興法師,分享長年研究禪宗史的心得,他說,禪宗講「當下即是」,所以無論掃地、砍柴或舂米,一定是全副身心投入當下,但不是生硬呆板,而是能清楚知道環境的動靜,適當地回應當下的工作需求;說穿了,就是「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但我們做家事可不是這麼一回事!果興法師譬喻,多數人做起打掃工作就像灰姑娘的姊姊,邊掃邊埋怨,卻又期待煥然一新的舒適感與成就感,偶爾專注起來,「用心」變成「用蠻力」,難怪身心俱疲。「同樣的工作做久了,也許會覺得平淡,但這就是修行啊!」法師鼓勵我們用平常心來打掃,不多想也不偷懶,掃就對了。

環境是鏡子,心是老師

「我們的心,由我們的一言一行所創造。活得邋遢隨便,心便會蒙塵髒污;仔細慎重地過生活,心自然就會漸漸乾淨美麗。」《小僧大掃除》作者松本圭介指出,出家人每天出坡灑掃寺院,不是因為道場亂成一團或哪裡髒了,而是要掃去心中的塵埃。坐在打理乾淨整齊的空間裡,背脊自然會挺直、收攝身心,心靈就這樣沉靜下來。

「如果茅蓬髒亂不堪,那麼你的心也就是這樣了。」泰國僧侶阿姜查在《修行路上的茅廁》指出,乾淨、整齊、美觀的居住環境和禪修工夫密不可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生前便要求弟子與專職的辦公桌上,只有電腦和電話,沒有多餘的雜物,法師自己更以身作則,凡到訪任一空間,離開前一定恢復原狀,這是為了讓下一個使用者也能安心、歡喜。

整理家務看似微不足道,其實正好檢視自己的心。喜歡做家事的作家鄭栗兒,談起自己的罩門,笑說自己喜歡洗衣卻不愛晾衣服,為什麼?這幾年反觀內省才發現,原來自己討厭重複繁瑣的工作,加上先生有一套曬衣哲學,在她看來根本是浪費時間。覺察到這一點,鄭栗兒告訴自己這是訓練耐心的開始,漸漸地,也能享受曬衣的喜悅,「學著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也是一種心的鍛鍊。」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6期

 

人生座談會

慈悲的力量

活動名稱:活出絕妙人生――法華智慧系列講座(2)
與談人:果祥法師(法鼓山僧團)
    邵曉鈴(臺中市長夫人)
    齊豫(歌手)
    楊蓓(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主持人:葉樹姍(臺中市文化局局長、資深媒體人)
記錄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承辦單位:法鼓山寶雲寺
講座地點:臺中市政府集會堂
講座時間:2014年9月14日

慈悲的力量如何利己利人?
聽聽果祥法師、邵曉鈴、齊豫、楊蓓的跨領域對談,
用反省、感恩、學習等不同方式來做公益,
落實佛法慈悲的本懷。


葉樹姍菩薩(以下稱主):邵曉鈴女士曾歷經一場驚天動地的車禍,請您分享在生命過程當中,尤其那一次車禍所感受到的慈悲力量。體提供

重生,感恩善念的力量

邵曉鈴(以下稱邵):我發生車禍時,生死未卜,好多人為我祈福,我好感動。大家只有一個念力、想法,就是希望曉鈴能夠活過來。我覺得不可思議,臺灣人怎麼這麼善良、這麼有愛心啊!不認得我的人都願意為我祈福。慈悲的力量多麼大、多麼廣,盡虛空、遍法界都震動到了;那麼大的善念,終於讓我活過來了,讓我重生。

這個力量為什麼這麼強、這麼大呢?我現在終於懂了,善念真的在任何地方都會感受到;這個善念的震動讓我活過來了。我沒辦法親自跟每一個為我祈福的人說「謝謝您」,所以我也要盡我所能地回饋曾經照顧我的人,以及回饋社會。

主:歷經這一場生死之後,您對生命的看法有什麼不一樣?少了一隻手,會覺得是人生的缺憾嗎?

邵:我很感謝這場車禍。沒有這場車禍的話,我的人生一定跟以前一樣,我不會改變我自己。車禍之前,我有我的慣性,我會說:「我要做什麼,我不要做什麼。」車禍以後不一樣了,我以前絕對不會喝可樂,有一天人家喝可樂,我也喝了一口,那一剎那觸動我的心,我冒出一個想法:「不是可樂好不好,而是人的習慣性。」這讓我知道喝可樂也沒關係。

人一定會有缺憾,缺憾才是美好的。對我來講,少一隻手,是破相。破相是好的,為什麼呢?我不會再執著我要多漂亮,不再執著身體上的美麗。所以,感謝車禍教了我。

感受,才能讓人感動

主:請教齊豫,在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也有一些力量指引、轉化了你,這是一股什麼力量?

齊豫(以下稱齊):我感謝這場座談會,今天一開始就聽到曉鈴姊的故事,我覺得非常汗顏。為了準備這場座談會,我很努力地去想我的人生何時有過困境?什麼人曾經幫助過我?

我發現我的人生沒有什麼困境。我的反省是,所有的困境是自己的惡習、自己的怠惰、藉口,或者是自己不長進所造成的。那些不是困境,只是煩惱。

若要說我曾經接受過什麼慈悲的力量,我覺得直到我接近了佛法以後才感受到。為了準備這場座談會,感受到一種反省、懺悔的力量。為什麼老天爺還留著我?以我這麼不精進的情況,在我的晚年還能夠唱到佛歌?唯一的慈悲就是老天爺的慈悲。

主:楊蓓教授經常透過心理諮商,幫助大家找心靈的出口,您自己有沒有需要向別人諮商的時候呢?

楊蓓(以下稱楊):其實應該說聖嚴師父救了我。今天這個場合對我來說真是因緣不可思議,因為是果祥法師接引我進法鼓山,後來參加社會菁英禪三,那時我正好處於生命的低潮,身體不行了,心也累了,所有事扛在肩膀上久了,覺得撐不下去了。在那個節骨眼上,我認識了果祥法師,認識了聖嚴師父,那時只有一個念頭:「從頭開始學!」

我曾經跟法鼓山,還有聖嚴師父一起參與了幾次救災行動,我發現人非常地渺小,應該要很謙卑。記得桃芝颱風過後,我們一群人陪著師父到南投山區,碰到一位太太跟一個孩子坐在毀了一半的房子邊緣,旁邊擺了一連串的牌位,她已經好幾天不吃、不喝、不睡、不說話。我看到師父走到她面前,把一串念珠拿給她,跟她說:「你如果心裡很痛苦,你就多念佛吧!」

聖嚴師父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那位太太哭起來了,她整個人才回過神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心理震撼。一位修為很深的法師,簡單的一句話就讓對方的心解開了,開始把情緒流露出來,那絕對不是一個心理工作者可以做得到的。

在法鼓山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學習,學習讓我可以像市長夫人、齊豫一樣,打開心去感受;因為能感受,所以可以感動。

慈悲,棒喝的幸福

主:果祥法師跟隨師父出家多年,師父給您什麼樣的法語或身教,讓您益發見識到慈悲的力量?

果祥法師(以下稱師):聖嚴師父一生中所做的事,都是扣緊慈悲的目的,在他剛出家,發現到「佛法那麼好,誤解的人那麼多」時,他發的願就已經為他一生的志業──慈悲度眾生的里程打下一個基礎。他發願要盡量用小學生都看得懂、聽得懂的文字語言去傳播佛法,讓大家知道佛法的好處。

我個人之所以跟師父出家,也是因為師父的慈悲,但那時師父的慈悲是用怒目金剛的方式在棒喝。我第二次參加禪七時,有一天師父開示之後,他發脾氣說:「我這麼忙、這麼累,都沒有人幫忙,我以後不辦禪七了!」師父講完之後,我覺得師父盡全力在弘法度眾生,可是沒有人發願去協助師父,所以我那時就想,雖然我不會做事,沒有能力,而且身體很不好,但是我願意投入師父座下,即使我只能煮飯、掃地、掃廁所。

受到那樣的震撼之後,我決心要跟師父出家。出家以後,我發覺師父非常嚴厲,因為師公對師父非常嚴厲,所以他對我們早期的出家弟子也很嚴厲。有人說師父對待徒弟,剛開始像嚴父,後來像慈父、慈母,再來像阿公,到最後像阿祖,愈來愈柔軟、慈悲。師父大概是在晚年跟達賴喇嘛對談前後,就常常跟弟子們說:「你們原諒師父吧!我懺悔罵你們,師父對不起你們。」他時常講這樣的話。

我承受很多師父嚴厲對待的一面,可是從修行的角度來看,能夠被師父責罵乃至誤會、教導,其實是非常大的福報,很難得。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6期

 
  法鼓山舉辦佛國巡禮 水陸法會前體驗各壇修行
 

在「環保、簡約、清淨」的理念訴求中,法鼓山結合數位科技、佛教藝術、人文本質等元素,將漢傳佛教最大盛事「大悲心水陸法會」,呈現為兼具教育與關懷功能的文化活動。為迎接12月6日至13日舉行的水陸法會,法鼓山於即日起至12月5日止舉辦「佛國巡禮」,透過參與聽溪、觀水、經行、大地觀、禮拜等項目,體驗各壇修行法門的奧妙......more

 
  轉念,世界跟著改變 方丈和尚傳授調心之道
 

「心念轉為正念,希望光明無限;心念化為淨念,當下淨土照見。逆境轉個彎,前景無限寬;身段柔和彎,處世相見歡。」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22日晚間於新加坡德明中學進行「轉念,世界跟著改變」專題演講,以深入淺出、幽默生動的言辭,傳授調心轉念之道,有近800位民眾,以及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夫人陳子玲、文化部長莊日昆等貴賓到場。方丈和尚並於23日上午與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前總理夫人陳子玲,共同出席當地果峻法師新道場「菩提閣」開幕典禮暨菩提心藝展......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