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86

 

【煩惱】——三心二意
 

資料來源:《禪味六十》《拈花微笑》心的鍛鍊,《和諧人生》

 

《六祖壇經》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惠能大師並沒有否定打坐的功能,而是強調「禪定」的真義在於: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時,就一心一意地走,睡覺時,就一心一意地睡,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地做,便是禪門修行的方法。

有些人頭腦轉得很快,聽到一句話或發現一個問題,立刻與過去的經驗、未來的想望連結,一個「觸緣」牽動許多妄念,內境與外境混雜,往往深陷自導自演的劇情,僅能以散心、亂心面對客觀事實。修行的第一個洞見,就是看清自己的心經常與自己對立,所以自信不容易建立,對於三寶或善法的信念,其實很薄弱。

心無二用,是直心的鍛鍊。成語「三心二意」蘊涵唯識學的基本觀念,三心,是指八識中的阿賴耶識、末那識及意識;二意,則是點出第六識的分別及第七識的「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活躍地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互動,同時也是「業隨心轉」或「轉識成智」的著力點。

累了就休息,是生物的本能。懂得善用休息,消融身心疲勞的人,不會害怕累,而且能在順逆迭起的潮浪中,掌握精進的動能,體察三世相續的和諧。猶如作家林良的名言:「今天」永遠是年輕的。「今天哲學」使我知道及時努力。「明天哲學」使我對今天的努力不懷疑。

若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明信因果,就能反照修行的盲點,例如,選擇性的利他,隱藏著自我與環境的得失心。迴向眾生與諸佛護念,是菩薩行的一體兩面。煩惱愈少,隨緣布施就愈自然,時時與無漏功德相應,無我,即是心的主人。

 
◎ 延伸閱讀:【善】——如實知自心
 

資料來源:佛菩薩50,《恭喜畢業》

       【The New York Times:George Saunders's Advice to Graduates】

    

見善,不能立即隨喜,見不善,不由自主地隨喜,是凡夫藉境鍊心的必經之路。因此,正念是身、語、意不分裂的紀律,也是趨向般若智慧的專注與超越。

如實知自心,是自覺覺他的原點。許多名人受邀到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事隔1年、3年、5年……依然深植人心的分享,通常不是成功經驗,也不是鼓動熱鬧氣氛的言辭,而是坦誠揭露自我,隨著人生閱歷慢慢沉澱的樸實建議。

「回首過去大半生,有什麼是你覺得後悔的?」2013年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在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以這段引言,留下與自己、與世界深層對話的經典。

「是否懊惱常常時運不濟?其實不會。是否後悔曾經做過糟糕的工作?例如,去屠宰場幫牛、豬肉去骨,雖然完全不想談論細節,但是這種事,我並不後悔。」

「那麼,我後悔什麼呢?」「當我上七年級時,班上有位轉學生,他的個子很小而且很害羞,一旦緊張,他會把一綹頭髮咬在嘴裡,不停地嚼著。人們若非對他視而不見,就是嘲笑他……至今我還記得,每一次他被侮辱後,低頭望著地面的神情,好像希望自己馬上消失。」

「直到他搬離社區。就這樣,沒有發生什麼大悲劇。然而,前一天他還在學校,隔天就不在了。為什麼42年之後,這整件事仍令人耿耿於懷?儘管我從未對他出言不遜。」「因為我很確定,或許有點老生常談,當時也不知道如何應對。」

「真正讓我一生追悔莫及的事,就是:當一個受苦的人在我面前,我的回應卻是理性、克制、沉默不言,甚至無動於衷。」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
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