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72

 

【深觀】——逆向與轉境
 

◇資料來源:《烽火家人》人生的八個關鍵字和好

      【職場軟實力:紓壓禪】主題展

 

現代主義文學家卡夫卡(Franz Kafka)說:生命有意義,是因為有一天會停止。因此,尊重自我與時空的界限,是熱愛命運的基點,也是隨順因緣、掌握因緣、創造因緣的關鍵。

無常與無我,是佛教的時間觀及空間觀。「頓悟漸修」運用在人生態度上,即是如實生活:放下從小被灌輸的標準答案,全心感受自我與環境,在各自變化中持續地互動,完整參與每一個當下及新生。當我們與一切生滅相不對立,就能透入存在的本質,將個人對「諸法空相」的誤解轉化成正解。

知見的力量很偉大,然而只有清澈的心靈能夠發揮作用。害怕與眾不同的焦慮,源於群體共生的本能,一旦扭曲為無盡的依賴,人性的尊嚴將無法培養。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完美,洞察自己的重要性,才會發自內心地敬愛萬事萬物。同理,對任何人懷抱敵意,其實是投射對自己的不信任及不滿意;常常以「無所謂」隱藏或壓抑真正的想法,對於侵犯他人的底線,便會渾然不覺。

無懼,是幸福的本來面目。當我們深觀貪戀、悲傷或忿忿不平,就會發現:情緒像波浪般起伏不定,如果得失心、控制欲增強,煩惱震盪就更劇烈,如果試著將焦點從「我」移開,在漸漸寬廣的視框綜觀全局,心平氣和便能承載所有細節。

愈是圍困自己的難題,愈容易在面對它、接受它之後止步,於是痛苦似乎減輕了卻沒有消融,心鏡上始終瀰漫著迷霧。徹底「轉境」則必須藉助利他的智慧,當我們無條件支持眾生療癒自己、療癒世界,即是業障的逆向超越。

 
◎ 延伸閱讀:【初發心】——修行的原點
 
◇資料來源:東初禪寺的故事找回自己禪門第一課
      

初發心是最難得的事。我們做任何事,只要開始,就會成功;如果不開始而要成功是不可能的。

東方文化立基於「心」的哲學,聖嚴法師曾經歸納出三個軸線:儒家是人文主義者,道家是自然主義者,佛教是因緣主義者。「仁」與「道」的內涵固然存有差異,共同的願景即是藉由氣質的轉變,調和、昇華物性與人性的衝突。這種超凡入聖、物我合一的過程,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來看,就是智慧與解脫的實踐。

生與死,善與惡,永恆與虛無,是所有宗教的核心課題。儘管多數人熱衷於歡樂的氛圍,但是如影隨形的寂寞卻未曾消失,事實上,面對孤獨與死亡的態度,深深影響我們如何欣賞及享受人生。

禪法,是佛陀的心行。從修道因緣的觸發,四禪八定及苦行的鍛鍊,直到實證第一義諦,終其一生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所體現的菩提心,是念念不離眾生。於是我們明白:禪的開悟,無法透過利益自我來完成,因此「出離」必須以利他為著力點,煩惱的止息,需要降低對世間現象的興趣及關切,所以「慈悲」必須與常寂光相應。當這二個原則協作,禪修者就不會失去方向與活力。

聽聞佛法,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觀念,思惟法義,可以深化聞法的層次,並依觀照力引導自己或他人,突破修行與生命的困局。當「三慧」同步展開,即是菩薩道的精進循環,「見性」可視為第四個層次的開悟,之後則是鮮明不斷地體驗聞、思、修、證。每一次都是新的開始,每個開始都是完全證悟的原點。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