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69

 

【人文】——覺醒與自由
 

◇資料來源:紓壓禪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禪門第一課

 

 

「天才等於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留下這句名言的愛迪生(Thomas Edison)也點出:如果我們曾經全力以赴,必然會使自己大吃一驚。許多人從未對自己感到驚奇,於是期待貴人出現改造命運,卻忽略了只有自己,可以全心投入個人潛能的開採。

人文教育的精神,就是覺醒地生活,從根本賦與每個人探索、定義、反思等內在動力,掌握自我革新與社會發展的和平路徑。因此,人文是真正的自由,即使現實充滿困頓與不確定,心靈素質猶如定向的北極星,指引大大小小的選擇,通往對自己、對世界有意義的歸屬。

聖嚴法師在寫給弟子的信中提到:師父沒有其他專長,唯一的優點就是「專」。天賦與專長的共同點,是藉由「聚焦」達成高效益成長目標,差別是前者偏向與生俱來的本能和直覺,所以不重視盲點的覺察,後者則結合學習曲線,進入自我導航與自我修復的循環機制。

快樂,立基於一以貫之的信念,關懷的核心,即是分享自我實現的永恆價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在給哈佛學子的忠告裡強調:興趣或愛好固然重要,但是人生不應該只考慮興趣與愛好。感官的幸福及成就感,最終無法令人自豪,只有心智與品格的轉化,足以產生深遠的影響。

學佛,必須具備自知之明及獨立自主的特質,才能從淨心的過程中,透視苦諦,領悟法喜,強化自覺覺他的信力與願力。念念肯定佛性,就是永遠保持迴向,當下即是無我,當下即是全體。

 
◎ 延伸閱讀:【獨立】——直觀的智慧
 
◇資料來源:學佛新手50專注的力量如月印空心的經典
      職場軟實力:紓壓禪】主題展
      

調身、調息、調心,是禪修的基本原則。以「無」為境界的修行,是將生活焦點集中在調心,無論打坐、念佛、運動、談話或工作,盡可能守護六根與六識,讓自己遠離雜念、情緒、概念化等糾纏。

平時,我們習慣將注意力放在外界,並不清楚心的狀態,一旦開始收心、攝心,就會發覺自我與環境的混亂不易區隔,當一個人的精神過度活躍,不僅任由我愛蔓延,同時也與雜訊、妄念持續對抗,所以會身心疲乏。七覺支的專注力,是全然放鬆的清明與自在,正定的殊勝,即是認知與體驗:自己從分別心、虛妄心解脫的可能。

然而,初學者的課題不是開悟,是如何讓不聽使喚的心平靜,安住在方法上。首先,我們要停止煩惱或不助長煩惱,其次是放下思考及知識,因為評估、判斷、追憶、取捨……總是製造更多的緊張與焦慮,當我們擺脫「我所有」的控制欲及依賴心,觀照的空間便能敞開。

反反覆覆出現的情緒困擾,透過分門別類,通常可以在生命結構中追溯到單一根源,釐清自我脈絡有益於信心建立,因此值得我們投注時間去探究。但是在精進修行時,所有的心理分析都必須拋棄,直觀的智慧,才能癒合身心對立、自他分離、過去與現在失聯的挫敗和遺憾。

正念,是專注當下的整體經驗,聖嚴法師將它細分為:孤立、獨立、不執著。常常在人事物的動態中練習孤立,或者曾經切斷妄念幾秒鐘、幾分鐘、幾小時,獨立於現前一念的人,當他面對艱難或誘惑,便能直入本質,並以嶄新的視野善用感官。念念無所著,所知所見皆能歸向方便波羅蜜,不會殘留知見的障礙。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