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18

 

【願】——以佛心為己心
 

資料來源:《抱願,不抱怨》《我願無窮》

 

 

基督教是「愛」的宗教,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是希望使別人幸福的心,悲,是希望解除他人痛苦的心;慈悲是覺悟的愛,是對眾生更深切的體貼。為了培育這種廣大心量,必須學習六波羅蜜,這是極其困難的修行,卻也是建立和平世界所不可或缺的修行。

聖嚴法師說: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最大的特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一種遷徙式的教育,釋迦牟尼佛行腳到哪裡,他的教學就在那裡,而追隨他的人們,就是學生。法鼓山是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可大可小,小則一間教室也足夠,大則可以整片山都是學校,空間與時間都是無限大的。

願,是以佛心為己心的菩薩行。漢傳佛教建築藝術中,常常以布袋和尚為彌勒菩薩的形象接引眾生,藉由「生平等心,成喜悅相」的寓意,啟發我們以歡喜心入佛門。大乘佛法透過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代表悲、智、願、行四大法門的圓滿成就;而獅子、龍、象則象徵以菩提心行菩薩道,故能念念不捨眾生,普現十方三世而說法無畏、威德自在。

我們常說的度眾生,是度諸佛心中的眾生;所謂成佛,是成眾生心中的諸佛。佛心與眾生心,原是同樣的心,若能觸境不迷,眾生心的當下就是佛心。修行,首先要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者終能解脫自己。

禪不離日常生活,正念即是調心。禪修,是從時時練習放鬆,清清楚楚地覺察開始。當散漫的心回歸自己,不再過度活動與反應,心便保持在高效能狀態——專注、平靜而有洞察力。不任由雜訊、妄想、情緒蒙蔽我們的心智,進而讓妄念、雜念沉澱下來,身心世界愈來愈清淨、簡單,與《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然相應。

 
◎ 延伸閱讀:【合掌】——福慧自在法門
 

資料來源:《抱願,不抱怨》《禪門第一課》《法鼓山的方向》

      

聖嚴法師說:合掌是鍊心、修行的方法,也是威儀、禮儀的表現。

當我們在誦經、喝水、吃飯、工作……之前合掌,即是與自己的身心團圓,注意力會集中,緊張的感覺會緩和。隨時隨地合掌,可以從妄念紛飛、心浮氣躁,再度回歸寧靜、安定、統一。同時,合十代表一片心香,可傳達誠摯、和敬、友善等意念,象徵著人我融合,感情與理智的統整,福慧同時兼修。

生命並非一成不變,對行住坐臥全力以赴,便是禪者的精進。身心能量的凝聚,能淡化自我中心,而體會得到「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的輕安自在。

中國人通常會在生日,以感恩的心情懷念母親,同樣地,佛教徒也會在佛誕日感念佛恩。但是,佛弟子並不會把「佛陀的誕生」局限在釋迦牟尼一個人身上,它可用來形容:任何幫助眾生克服苦難與無知的好人與好事。因此,不同傳承的佛教徒,在不同的佛誕日或衛塞節紀念佛陀,目的皆是提醒自己:時時浴佛,念念覺照,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潛能。

那麼為什麼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呢?意思是指沒有自信心的人,與諸佛菩薩不相應。「正信」則是透過親自實踐佛法,而將正知正見內化為人生態度與願力的過程。轉迷為悟的關鍵,即如聖嚴法師所強調:學佛的人,當以六波羅蜜之中的般若波羅蜜為起點,也以般若波羅蜜為終極。

如果我們以佛的智慧引導生活節奏,學習欣賞單純的快樂,就會發覺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新生,心愈來愈靈敏而安住當下;對於緣起觀與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將有更深刻的領悟,對於佛法主張「以度人來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能生起真實信心。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
2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