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

工作,生命「精進」的道場

工作占了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
人生的精華時光幾乎奉獻給了工作,
將工作視為利他的修行,
在其中提昇心智、成人成事,
工作,也是實踐六度萬行的生命精進道場。

■ 邱惠敏

工作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把這個問題,拿去問100個人,不只會得出101種答案;且對多數人而言,在每個不同的生涯階段當中,或許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尤其,隨著現代人所面臨的各式生活壓力與日俱增,讓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世代的工作觀出現轉變,包括「既然努力無用那就躺平吧」的「躺平族」;或是自我優先、工作擺第二的「安靜離職」等概念,在近年來形成一種獨特的現象。

只是,一般人自校園畢業後,直到退休年齡,至少有四十年的時間必須與工作為伍。如果面對工作,始終找不到能提起生命熱情的方法,甚至是想到工作就厭煩,這樣的人生,是樂還是苦?

新世代工作觀、人生觀的混沌

以往,人們對工作抱持的態度,除了安家立業、提昇專業,以及自我實現之外,職場更是一個發揮生命價值的場域,從中更能夠學習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達到安身立命、服務奉獻的積極人生意義。今日,年輕世代的工作觀混沌不明,迷失在工作對於人生的目的與意義裡,例如,有人想要快速致富、提前退休而從事投機行業;有人只願打工餬口,因害怕全職工作剝奪夢想;當看到有人為了工作加班,便視對方為工作狂……

到底人為何需要工作?怎麼選擇職業?現實與夢想如何兼顧?職場人際關係怎麼和諧自在?這些課題不會因時代變遷、社會型態而減少,反而隨著少子化、高齡化、氣候變遷、疫情變異、天災戰爭等大環境變動,形成我們過去未曾經驗的困境。

當我們一踏入社會,首先要面對的即是就業的現實問題,如何選擇職業、知道自己為何工作?這也是幫我們確立工作目的、意義的第一步。

聖嚴法師在《工作好修行》中提到,不管選擇什麼職業,一定要符合「正命」,即「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換言之,選擇工作的原則:第一不能對人、對眾生不利,第二能夠自利利他,第三考慮是否對眾生有利益,「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是在貢獻一己之力。」

喜歡工作比選擇工作更重要

許多人會糾結於所學與職業、夢想與現實產生衝突,返鄉從事自然農法的農學碩士張顥嚴是過來人。他的生涯規畫原本是打算走入學術殿堂當「學者」,現在卻走入田裡當「農夫」,也曾讓熟悉的長輩為他感到惋惜,但後來了解這一切都是「因緣」,反而悟出「不活在別人口中」的道理。

有相同經驗的小說家朱嘉漢,本身學社會學,也曾有過工作焦慮。他為了生計不得不受雇於人,工作消耗了許多精力與時間,只能趁著午休、工作空檔找時間寫作,這段經歷讓他明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都能寫,往後我就不該以任何的藉口,不去寫或不去謀生。」他視寫作為每日微小的修練,沒有上班和下班,只是堅定走在寫作的道路上。

對於工作的態度,誠如法鼓山安和分院的監院果旭法師所說的,每當有人問他修行的法門,他總是回答:「『當下』法門,信眾需要什麼,我就學什麼。」出家人一樣會被僧團分配「執事」,法師說他抱持一貫的態度:「不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是喜歡上自己正在做的事。」這回答令人省思。

是呀,人人都想從事符合所學或志趣的工作,但多少人如願?大多是做中學,藉此不斷成長,誠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說:「以不輸任何人的努力拚命工作,把辦不到的工作變成辦得到的工作。」他相信工作收穫取決於人花了多少心血,那才是真正永恆的所得,是個人生命帳戶中最重要的資產。

把工作視為「精進」的道場

儘管,當代發展出不同於辦公室、工廠等明確職場空間的工作型態,但縱使是獨立的SOHO族、自由工作者,仍無法避免接觸人、事、物。例如網路商務必須對不可見的客戶、讀者、觀眾、買家負責,也會遭遇團隊人員變動、業務糾紛等溝通交流問題。置身其中,如何修練?

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道出人們常見的迷思:「我們總是將生活與修行分開,以為在禪堂才是修行,其實行住坐臥皆是修行,尤其工作更是修行的延伸。」無論工作行業、身分、階級等,大部分人花在工作的時間都占了我們一天的大半;可能見到老闆與同事,以及花在與他們溝通的時間,不亞於我們對於家人的精力,所以職場是實踐六度萬行、培福修慧的生命「精進」道場。

職場上最常遇到「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廣欽老和尚卻說這是六度總修。老和尚的意思是:做得要死,就是很賣命做事,這表示「布施」;就是拚了最後一口氣也在所不惜,這要非常「精進」;結果又被人嫌, 這就是修「忍辱」;人家開口嫌,我們心沒有動、難過,這是修「禪定」;沒有動心、動口對他回嘴,這是「持戒」;如果想得開,將那口氣壓下來,這表示「智慧」,這就是六度總修。

稻盛和夫則轉化六度精神為感恩、反省、學習、節欲,他說專注當下工作讓人有如「禪定」,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努力地「精進」,才能提昇心志,在工作上「開悟」(智慧),為「利他」而法喜充滿。

當面對職場上不合理的待遇或互動,如何在工作相互體諒?聖嚴法師在《帶著禪心去上班》說:「要常常提醒自己,別人發生了問題,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要因為他表面的反應而產生煩惱。」所以,待人要有寬闊、柔和的心胸,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讓自己以及相處的人感到歡喜,廣結善緣,而沒有遺憾。

在職場中,每個人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和成長,各有不同。從專業學習、人際互動、承擔負責,到團隊合作、管理領導等不同歷程,都有無盡的學習功課。這些不同課題和項目,看似挑戰,但無一不是心性修練的工夫。

非傳媒本科出身的鍾明秋,走過傳媒風起雲湧的年代,曾完成電視台內的新聞、節目、業務及製播部與集團內五個頻道整合資源的艱鉅任務;從職場跨入道場,現在她擔任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將佛法運用在工作上,秉持為眾人服務的初心,堅定往目標前進,在工作中成人成事;工作不僅是修行,修行更在工作裡。

心是工作好修行的關鍵

許多人對工作還有一個迷思,就是擔心失去自由,所以不想被固定的工作綁死。真的是這樣嗎?

從大學時代即接觸佛法的演一法師,本身學生物,就業時選擇人際溝通的相關行業,雖然曾動過出家的念頭,但想趁年輕多看看世界、享受自由的他,後來才體悟到人的不自由是來自於心,而非有形的工作。

將事業、志業合一的張顥嚴,調整心態,把慈心農法推廣給更多人,也為地球盡一份力,他說:「我在茶園裡遇見佛陀。」祝福每個人都能在工作中好修行、修行好工作,在職場上互為善知識。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