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萬花鏡】

沒有人是局外人

談環保、論永續已是時代顯學,
連廣告業也免不了這股跟風,
創意也可標榜「心靈環保」,
轉彎以「責任」兩字呈現,
讓人能從由外而內的轉向,
因為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沒有人可置身事外。

■ 林純綾

近來,「永續」(ESG)議題成為各大企業熱門的行銷主軸。

我所服務的廣告客戶中,亦不乏以此為主題,要求我們提出行銷與媒體建議。而每每涉獵這類議題,總會有些名詞反覆出現:從早期NGO、NPO內涵的探討,逐漸進入到社會企業、B型企業,乃至新進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發展目標(SDGs)到永續投資(ESG)、社會責任投資(SRI)……

30秒內懂「永續」

這一連串的名詞,讓我想到《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這段描述:「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一個人需要有那麼多名字嗎?」小時候念到這兒,內心不免浮起疑問,甚至有些不以為然;後來逐漸了解,許多的同義反覆,其成因不脫有二:一是為了要把某個內涵極其豐富的「什麼」,盡可能地定義完整,這在佛經中屢屢可見;第二個原因,說來就有些悲傷了,因為那比較近似一個屢敗屢戰的薛西佛斯的歷程,也就是丟出了一個概念、一個待實現的願景,卻因故無以為繼,或終究難成氣候,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這個早先的概念經過轉化、變形,復以一全新概念問世,如此反覆周折,即衍生出如前述CSR、ESG、SDGs、SRI一大串有點像又有點不一樣的「概念家族」。

想必企管專家能夠更精確地區判出這些概念的異同,及其在企管上如何具體實踐,然而,作為一個廣告從業者,也就是企業和大眾(消費者)溝通的橋樑,我不會在這些名詞上深究其義,我會更傾向大眾這一端,換句話說,30秒說不清楚的事,那麼,你就可以不用說了。

於是,新名詞ESG,被簡化為「永續」。

永續是一門好生意?

那就簡單啦!氣候變遷帶給世人如此切身的末世感,從這個切點溝通永續,那就是要環境保護。這樣溝通超省力的,也很有效,放眼各大募資平台,那些向群眾募資生產的商品,以環保為名而大賣的,比例不低。可見,談環保論永續,真是一門好生意。

你我是不是都買過這類的「綠色商品」呢?也許買得還滿多的,多到許多都成了造成地球負擔的「環保垃圾」了!

這就是問題所在,一個商品化的世界。概念很淺碟,商品很虛胖,人的思考路徑很單一:「這個好,我要!」

和客戶的協力夥伴一同開會,這位協力夥伴提出了「虛擬種植」執行計畫,把國土保育和科技結合,讓贊助種植者在家就能透過平板,看到作物成長。

「那不就是養電子雞嗎?我大學時超紅的呢!」我轉頭小小聲對同事說。

應該會有人覺得有意思而參與吧。然而,一個和科技結合的永續計畫,參與者當中,又有多少人認知到,自己面對永續議題的「責任」,而不僅僅是因為計畫「有意思」,所以「這個好,我要!」呢?

這時非常想提出聖嚴師父的「心靈環保」。

永續是每個人的責任

雖然後來和客戶的提案會議中,沒有辦法直接提出「心靈環保」的主張,但拐個彎,同義反覆,我們在提案中提出了「責任」。

論述上,首先針砭競業在溝通ESG概念時的單一模式:「我(即企業自身)做了什麼,所以我讓世界更好了。」

「這麼做很好,但,他們做的這件事,對於沒有買他們家產品的人來說,永續這個議題,是不是就和他們無關了?面對永續,真的有人是局外人嗎?」

做廣告這些年,我覺得一個有高度、有遠見的企業,才扛得起類似「心靈環保」這樣一個最基本,卻也是最核心的主張。面對有機會「扛得起」的客戶,我們很有勇氣地請客戶和我們一起反觀自省,而非把永續僅視為「提出一個比一個更厲害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是落實,但在落實之前,先想想自己:「為何而做?」從個人、群體到企業,每一個人是最微小的單位,卻各個不可或缺,作為廣告代理商,我們也很有企圖心地在創意表現上,要讓每位觀眾感受到,面對永續,「沒有人是局外人」的責任感。

很感恩這個好客戶,認同我們不標榜客戶自家的作為,也不給觀眾「永續是什麼?」的回答,而是邀請觀眾一起反思自己的責任。我相信,這個由外而內的轉向,就像修行,回照自身,沉澱、覺察之後,每個人都能給出最明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