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萬花鏡】

溝通學問大

溝通一直是職場的大學問,
沒人想要充滿火藥味的溝通模式,
如何良性又有效溝通?
與其一來一往地互嗆,不如試試靜默,
有時靜默的力量超乎想像。

■林純綾

三月中旬揭幕的奈良美智特展,在臺灣颳起旋風,即使平日都吸引爆滿人潮,公司的同事同樣趨之若鶩。

一位年輕AE於觀展前,先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得知特展是免費的,非常開心地在座位大喊:「這次的奈良美智,不用錢耶!」

「奈良梅子?」坐我正前方的設計聞言,說道:「有比較好吃嗎?」

「蛤?」坐我右前方的設計亦提出疑問:「哪兩妹子?我認識嗎?」

整件事最好笑的是,這兩位設計都沒在開玩笑,而是認真地發問。我想,他們是因為太沉浸於工作中,才會把奈良美智的大名,作出如此引人發噱的錯解,而有了後續牛頭不對馬嘴的對話。

錯解的對話

溝通真是大不易,尤其職場中的對話。錯解的對話在工作中經常發生,以上舉例只是為了讓這回的主題有個輕鬆詼諧的開始。事實上,無效或產生誤會的溝通,十有八九都是讓人不愉快的。以我自己為例:甫完成的文案word檔,我將其存放於公司的電腦公槽中,旋即交代後續要接手處理的業務總監:「我剛把存放路徑Line給你了,你再去抓檔案。」

「好。」業務總監回道。

然而,一分鐘不到,業務總監問我:「你把檔案放在哪?」

有幾位同事聽了,噗哧笑出來。而我則脫口:「你是在給我裝肖ㄟ嗎?還是把我的話當空氣?」

向佛菩薩懺悔,那當下,我生氣了。

「沒有啦,我只是……」業務總監說。

「只是什麼,我想聽聽你怎麼解釋。」我在氣頭上如此回應。

「我只是……反正我有自己理解的方式啦!」業務總監也是個硬脾氣的人,即使知道自己理虧了,嘴上還是要硬拗。

「你照我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就可以,不需要用到你那獨特的理解方式。」我說,帶著挖苦,以及火藥味。

事後的反省

按照一般人孰悉的慣性模式,接下來,很可能就是彼此都不認輸地一句來一句去,對話內容從大人程度,漸漸變成高中程度,最後變成幼稚園程度,兩人都大動肝火為止。還好,作為佛弟子,即使怒火中燒之際,有個念頭還是很快地生起,提醒我:無論如何,生氣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還在眾人面前把氣發出來。

覺知這點後,我趕緊按捺住自己的情緒。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嘴巴閉緊,不要再說話;接著,慢慢地,一個字一個字,以金剛持的方式(微動口唇而不出聲),念阿彌陀佛。此時不管對方再有任何情緒性的話語,都不回應,自己心中生起任何挑釁的語句,一樣,不管它,只管念佛就是。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後,我反省,為何我會為此生氣呢?歸納下來,還是緣於「不尊重」、「沒把我的話當一回事」的我執在作祟。然而,凡事沒有無因之果,我說的話確實三不五時就會被同事當空氣,但這與其說是因為同事不尊重,不如說是因為我常常和同事「練肖話」。

一件正經的工作討論,為了讓氣氛輕鬆些,過往的習慣,就是加入一些輕鬆的閒扯,在說說笑笑中完成討論,久而久之,有時同事還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把我的話當真,什麼時候聽聽就好。說到底,是我自己的問題。

靜默的力量

也緣於這回的反省,近來常常想起陳慧劍老居士所著的《弘一大師傳》中,那寡言的弘一大師形象。即使久違的友人、學生來訪,法師往往是全程靜默坐著、念佛。

此外,前年參加禪三,其中一位尼師同學,我最近也常憶起他。當時我留意到,法師在所有自理的時間,幾乎都是靜靜坐在一張角落的椅子上念佛。好幾回,我在一旁悄悄觀察他,看著他撥動手上的念珠,看著他臉上法喜的神情,看著看著,看得出神,也看得心嚮往之。禪三圓滿後的同學心得分享,輪到法師時,他只說:「歡迎大家來參加佛七。」便把麥克風遞給下一位同學。

從前的我,會覺得這就是個拙於言辭不善表達之人,但現在,我則非常欣賞這樣的言簡意賅。一個一心念佛的人,既然念念不離佛念,那當然,說的話也離不開念佛,乃至只剩念佛,至於念佛外的其他,都是廢話。

返歸職場,現在知道自己廢話太多了,當改。要讓同事工作感受輕鬆,不一定得說一堆無關緊要的廢話,就像那位坐在角落念佛的法師一樣。不說話,並不會讓人感到嚴肅緊繃,因為他流露的喜悅安詳神情,便讓環境氛圍整個放鬆下來,讓人想多親近他,以及親近他所修習的法門,那攝受力較之言語,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麼說來,其實靜默也是一種溝通,且更有力量。在眾聲喧嘩的職場,體會到這點,並開始做此練習,真是一大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