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 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佛法的正知見

   學佛五示
   皈依正信的佛、法、僧
   外道不是佛教
   以人為本的佛教
   成佛的法門
   大小乘佛法的不同
   佛法在日常生活中
   在家居士的修行
   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
      ──從信仰入手、明因果到超越
   青年學佛的三條件──信、願、行
   般若的修行方法
   願消三障諸煩惱
   智慧是諸佛之母
   明日的佛教

 日常生活的修行

   念念是新念頭,念念是好念頭
   幸福快樂的人生
   盲目的「我」,還是超越的「我」?
   大智慧過生活
   心安就有平安
   正視現實,懷抱信心
   生命,哲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問題來了,心平氣和地處理
   愈看愈是個美人
   人人都有社會地位
   慈悲的溫暖
   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從《心經》談如何安定人心
   從〈普門品〉談如何自助助人
   從〈大悲咒〉談如何祈福有福
   發願與發誓
   為什麼要發願?
   佛教徒如何發願?
   如何發大願?
   不要發空願
   如何還願?

附錄

  神佛不分與民間信仰
  在家居士能不能掛念珠?
  如何福慧雙修?
  信仰的價值

皈依三寶的重要性


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是一切諸佛,但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就是這個時代、這個地球上,已經成佛的人只有釋迦牟尼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道理,也就是「經」,以及佛的弟子們、歷代祖師大德們註解經的「論」。皈依法,就是根據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來修行,歷代祖師都是這樣解說。我們皈依三寶、學習佛法後,就是「初發心」菩薩。菩薩能不能成佛呢?能!但是在人類歷史上,除了釋迦牟尼成佛之外,未來將成佛的是彌勒佛。

雖然所有的三寶弟子都能成菩薩,但是如果有人自認是佛,並且借用佛教的名字、引用佛經,雖然他們自稱是佛教,但是其實是附佛法的外道。現在臺灣像這樣的外道很多,有的自認是佛,有的則自認是在佛之上的佛!像這樣的都不是佛教。他們運用自己修行過程中的體驗來解釋佛經,但是他們的體驗,不過是身體上或心理上的一些反應,以禪法來講,叫作幻覺,都是虛幻的一種經驗,不是事實。

如果離開佛經,用自己的意見來解釋佛經,這在佛教來講,就是魔說,所謂「離經一字,即是魔說」。佛教主張以經解經,用佛的經典來解釋佛經,使得佛經義理更清楚,一般人才能聽懂、看懂,這是佛法。如果以自己修行的身心反應來解釋佛經,這就是魔,就是外道!因此,佛法是不能隨便講的。

新興宗教與佛教


今天是民主時代,只要有二、三十個人集合在一起,向政府登記,就能成為一個合法的團體,所以我們不會去取締這樣的外道團體,政府也不會這樣做。因此,在臺灣說自己是佛的人很多,常有一個接一個的新興宗教出現。這些新宗教的發展,往往當第一代的創始人往生時,第二代大概就不容易繼續下去。因為第一代的人可能有一些異於常人的能力或辯才,因此有很強的號召力,但是如果第二代沒有那樣的能力,就會解散;或者是有些人因此改邪歸正,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幾年前,臺灣有一個人宣布自己成道了,但他是在家居士,所以不好意思說自己成佛了。最後他臨終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諸山長老,說他過去一生之中所講的,都是由於他的傲慢所致,他既不是聖人,也沒有成佛,只是一個凡夫。如此表白後,他的信眾就不會再講自己團體的祖師是佛了。像他臨終時能反省,還是非常好的。我們不會否定這些人,因為我們沒有權利反對他人,可是他們到了第二代的時候,會自己反省。但是還有許多附佛法外道,到死為止都不會反省。

像這樣的新興宗教,在臺灣有他們的市場,而且還滿興盛的。

臺灣這些年來,尤其是在解嚴之後,新興宗教非常蓬勃。最近又有一個團體出現,他說自己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弟子們經常到許多著名的佛教道場鬧事,聲稱自己才是真正的佛教。

我們自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是有傳承的,而他卻不需要傳承,這就是外道。他出道沒有幾年,真正得到的經驗也很少,在幾年之間,他們會變得很快。但是他的徒弟常常到這裡來找我們辯論,但我們是不辯論的,我們只要弘揚佛法。

跟外道辯論是毫無意義的,不要以為辯贏了,他們就能成為佛教徒,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是一種很狂熱的信仰,尤其是他們的創始人辯才無礙,也懂得許多經典和佛法,只不過他所詮解的佛法和我們不一樣。

經典中記載,釋迦牟尼佛規定皈依僧寶一定是皈依出家僧,而不是在家人。出家的團體叫作僧寶,由僧寶來傳持佛法、住持三寶、弘揚三寶,代表一代一代僧團的傳承。在家人是不是可以弘揚佛法?是!可以幫助僧團護持佛法、推動佛法,但是不能夠住持三寶。

我們受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戒,沒有受過戒的人不能成為僧團的一分子。所以,皈依的「佛」,是皈依釋迦牟尼佛,皈依的「法」,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經藏,皈依的「僧」,是釋迦牟尼佛後代的出家清淨團體,不是一個人突然間做了夢,或者有一個特殊的經驗,就覺得自己已經是佛、是菩薩了,否則以佛教的立場而言,這就是外道;從現代的詞彙來講,則是新興宗教。

「新興宗教」這個名稱是相對於「傳統宗教」的。中國傳統的宗教有道教、儒家和佛教。宋、明之後有天主教、伊斯蘭教,這些都是傳統的宗教。其他還有民間宗教,譬如媽祖是民間宗教,民間需要有這樣的神來保護,尤其是自己不知道怎麼修行,只是以拜拜或作醮來得到保佑、得到平安,這就是民間的信仰。

有大多數的人是由民間信仰轉為正信的佛教。我們不反對民間信仰,就像我們不反對新興宗教一樣,我們不需要去反對、去辯駁、去取締,但是如果有人要來擾亂道場,那是絕對不容許的。

因為今天臺灣宗教的複雜度,讓人不容易分清楚哪個宗教是正確的?哪個是不正確的?而且在沒有接觸之前,又怎麼知道正不正確呢?這就要看我們的善根了。如果親戚、朋友,或是你閱讀的文字,讓你正好接觸到佛教,你就有因緣來學佛了。

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我們每年舉行四次皈依大典,每次都有一千二百到二千人參加,這可以說,正派的佛教在臺灣還是非常受歡迎的。不正派的那些新興宗教即使再活躍,也沒有辦法被大眾肯定,更不會被正統的佛教所承認。只是非常可惜,我們沒有辦法把「佛教」兩個字申請專利,因為它是公共的名詞,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今天我在皈依典禮上,跟大家說明要成為真正的佛教徒,就要皈依佛、法、僧,這三點非常重要。如果與這三項皈依不相應,就不能稱為佛教。這一點大家能夠記住,就不會再走錯路了。如果明天有人拉你去皈依別的,或是讓你去見什麼上師、活佛,你不要又去了。在臺灣有一些自封為上師、活佛的土上師、土活佛,他們並沒有西藏的傳承,而這種人在臺灣很多!所以,請大家不要走進佛門,又退出佛門,這是很可惜的事。最後,我為你們祝福,恭喜你們進入佛門了,真是很幸運、很有善根。

阿彌陀佛!


(二○○八年四月二十日講於北投農禪寺「祈福皈依大典」)


佛法,屬於正統的佛教。有三個基本的條件:第一是以三寶為中心。第二是以人為本位,是以人為主,佛法是以人為對象。第三要相信因果和因緣。這三個基本條件也就是法鼓山的理念、法鼓山的形象、法鼓山的目標以及法鼓山的行動。

佛法是以人為主的,不是以鬼為主的。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太一樣。

宗教的層次有三個:一種是梵天化的層次,也就是講哲學上的層次,叫作梵天。另外一個是世間化、世俗化的。還有一個是鬼神化的,那更糟糕。

宗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看,我們要超過這三個層次,由淨化社會、淨化心靈而慢慢地朝向解脫。「解脫」可以給它一個名字,叫作「超越」。解脫和超越,實際是淨化以後的最高目標,是從人而到佛,只是人是有我的,而佛是無我的。

第一、梵天化的宗教,所謂梵天化是講要相信上帝的—上帝造萬物,我們都是上帝造的,死了以後會把我們收回到天國去,基督教叫寵召。相信人都是上帝造的,最後又回到上帝身邊去,這是一般的世間的宗教。

第二、世俗化的宗教,就是把宗教當成人間世俗的工具來用,世俗的工具是什麼?那就是有求必應!沒有兒子的人拜送子觀音;眼睛有病的人拜眼光菩薩;常常有病的人拜藥王菩薩、藥師佛等等。諸如此種就是世俗化的宗教。你希望達到什麼目的,就去拜什麼神,那就是世俗化的宗教。

第三、鬼神化的宗教,這個更槽糕。有叫陰神,有叫陽神。鬼神裡邊的陰神就是鬼!陰神裡頭有各種各樣的鬼在裡頭,有的是吊死鬼、有的是淹死鬼等等,陰魄不散,在那邊作怪,這個就變成了被拜的對象。臺灣這裡信仰很多!有什麼「姑娘」、「仙姑」、「姑婆」,這都是鬼,臺灣話叫陰神。那麼,神是什麼呢?神是從鬼裡邊,超出一級的。他是在人間的時候,就非常地正直,死了以後,常常顯靈,有人叫他顯聖,像關公、岳飛,在歷史上人物之中,非常正直的人,死了以後,不僅僅是晚上顯靈,白天也顯靈。在任何時間你求他的時候,他都可以保佑你,這種叫作神或者是信神的。

世俗化和神鬼化,是非常相近的,世俗化非常地俗氣,神鬼化非常地神祕,一個是俗氣,一個是神祕。

民間宗教的信仰,不能說不是宗教,也不能說它沒有作用。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長,也沒有接觸過更高水準的文化環境的時候,他就接受低級的民間信仰,我們不怪他們。之所以信仰世俗化的、鬼神化的、梵天化的宗教,是因為他們需要這一些提供他們真正的需要,幫他們解決問題。不過,我們要給它一個名字—迷信,就是民間宗教的迷信、梵天化宗教的迷信,不是正信。另外也給它個名字—外道,外道並不是貶低他們的用語,而是相對於我們佛教來講。

佛教的方法是我們向內向自己自心提昇自己的品質,其他的宗教則是向外追求神鬼等等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解決苦難。一個是向外追求幫助、救濟。一個是向內提昇自己,來幫助他人,這二個是完全相反的。一個叫外道,一個是叫作佛教。但佛教也不否定他們,而承認他們有作用、功能。可是我們自己已經是信了佛教的人,不要再回復到民間的宗教去。而我們法鼓山要做的事是提昇人的品質,就是要提昇一切宗教的層次,那一些宗教的人,他們是不會反對佛教的這一些層次的!

(刊於《法鼓》雜誌四十三期)


凡夫不可能念念都是好念頭,在平日,都是壞念頭多,好念頭少。可是在念佛的時候,因為口、心都在念佛,那一定是好的念頭多,壞的念頭少。要使得每個念頭都是好念頭,非常地不容易。所以除了到農襌寺參加念佛共修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隨時隨地提起念阿彌陀佛的念頭。

念念都是新念頭,代表相對於新念頭有好有壞,剛才過去的念頭是舊的,不要再想它,究竟是好的念頭抑或壞的念頭,只要接下來的是好念頭即可。

壞念頭若生當即懺悔


當然,如果剛才的念頭是個壞念頭,不知道時可以不管它;但知道時,需不需要後悔呢?壞念頭已然生起,後悔也沒有用了,故不必後悔,但是要懺悔。懺悔就是心願不再起壞念頭,既已知道是壞念頭,就不再生起此壞念頭。懺悔之後,接下來要念佛,注意自己的心在念佛號,就不會動壞念頭。

今天下午有一個社會菁英禪修營的聯誼會,到場六十多人,其中一個人做了如下的報告:在禪修營結束時,每個人都皈依了三寶,但未受五戒。他平日喜歡吃魚,有一次到餐館點菜時點了一條魚,心想魚不是為我而殺,故不算殺生。結果廚師拿出一條活生生的魚給他看,證明等一下煮的魚是新鮮的。這位居士一看很不忍心,就不吃這條魚,且開始吃素。這是因為學了佛,雖然沒有受五戒,但發起慈悲,故念頭一下就轉過來了。這就是由糊里糊塗的念頭,一下子轉變為清楚而非常好的念頭。

行住坐臥都可念佛


念佛的人,除了參加念佛共修之外,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起念佛的心。到農襌寺參加共修念佛是很好的,每來念一次佛,相信可以保持一天、二天,乃至一個星期是平安的。能將共修時的念佛心情及習慣,帶到日常生活中是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念佛,除了是正在用頭腦思考、用頭腦分析、用頭腦記憶之外,不論手邊是否有事情在忙,都可以念佛;在行住坐臥之中,都是念佛的時候。能夠養成這樣的習慣,則每個念頭都是好念頭。

念佛要念成習慣是不容易的。剛開始念佛的人,一段時間之後,會疲倦、會厭倦,也很可能覺得無聊,認為念佛沒有什麼新鮮感。有這種心態,就無法繼續念下去了。因此,我要告訴諸位,念念都是新的念頭,剛才念過的那一句不管它,現在所念的這一句正是新的。凡是新的,都是很有意思、很有趣味的,故念第二句時,不要再想第一句。第一句好好地念,第二、三句還是好好地念,要認為這是新的佛號、新的開始。

覺得每個念頭都是新的


不要想著自己從頭到尾都在重複同一句佛號,如此會慢慢地覺得無聊、不想再念下去。相反地,如果覺得每一個念頭都是新鮮的,就會產生興趣,可以連續不斷地一句又一句念下去。正如吃飯一樣,吃下去的第一口飯絕不同於第二口,所以才會不斷地吃下去。

念佛時,每一次的第二句是新的,都是很有意思的、很有營養的,要相信新鮮健康的東西,一定很有用。昨天念的阿彌陀佛,一定跟今天所念的不一樣,每天所念的每一句都不相同。

念念是新的念頭,念念是好的念頭。這裡的「念頭」,是指念佛的念頭。

(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五日講於北投農禪寺念佛會,刊於《法鼓》雜誌七十三期)

問:如何福慧雙修而且雙得?

答:慈悲和智慧定是相連在一起,福慧本身也一定是並行的,不要將福慧分開來看。

許多的人將佛法視為陳義高深,這種說法是錯的,也是對的。事實上,佛法是人人聽得懂,人人可以做得到,也可以照著做的;其深奧所指,則是在於佛法所說的理論和一般所說不同,佛法講的智慧是「無我」、「空」,而社會一般人講「為我」、「有我」,因此較難理解,但如果知道「空」、知道「無我」的原因是「無常」,了解「無常」,即是智慧。

由「無我」、「空」、「無常」,依此理論而修福報,心態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以投資求回報的心修福報,這是真的福報。但若僅修福而無智慧,便不是佛教徒;修福的人若無智慧,其所修則並不是真的福,而是煩惱;修福的人一定有智慧、沒有煩惱,才是真的福,所以福慧是同時並修的,故說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有人說:慈濟功德會僅是專門修福的。我認為不是如此,他們一定是福慧雙修才是真正的慈濟。也有人說:法鼓山是專門修慧的。我認為這絕對錯誤,如果僅是專門修慧,則不度眾生、不說法,也就不須敲法鼓給人聽,那又何謂「法鼓山」?敲法鼓給人聽,說法度眾生,這就是修福。所以,凡是佛法定是福慧並行。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八日答於羅東心靈環保講座,刊於《人生》雜誌一○六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