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 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阿彌陀佛,是因為他在修行菩薩道的階段,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最後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救濟一切眾生。而敘述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以及發願的願文,就是《無量壽經》的主要內容。

許多中國佛教徒,在每天早晚課誦的時候,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於〈讚佛偈〉中「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句子,都能朗朗上口,但卻不知道是出於《無量壽經》。

目前收錄在《大正藏》中,屬於阿彌陀佛專修法門而為眾所周知的經典,計有三部,被譯成漢文的年代,以《無量壽經》最早,譯者是曹魏時代的康僧鎧;其次是《阿彌陀經》,譯者是姚秦鳩摩羅什;再次是《觀無量壽經》,譯者是劉宋畺良耶舍。

《無量壽經》不僅譯出最早,內容最豐富,被弘揚得也最早。到了宋明之後,弘揚淨土的祖師們雖然大多講述《阿彌陀經》,但談到淨土的思想時,還是要溯源於《無量壽經》。

此《《無量壽經》講記》,先於四年前(一九九三年)的農禪寺清明佛七中講了六個晚上,只講完四十八願的願文;後於兩年前的清明佛七中再將經文的重要部分摘講六個晚上。本(一九九七)年七月,法鼓文化公司編輯部將兩次的六講,由義工弟子整理成稿,交到我的手邊,看了一遍發現,雖都是我講的內容,也似我的語氣,卻覺得空洞無物,文字鬆散,必須細心修補,才能拿得出來。

同年十月十五日我把它帶到紐約,從十一月二日起至十七日為止,在衰病忙碌之中,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參考相關經論資料,刪修補充,謄清了兩遍,又補寫了四十八願願文註釋,幾乎是重寫了這篇講要。

我很感謝農禪寺的佛七法會,讓我講了這部經,也很感謝依據錄音帶為此整理初稿的弟子,如果沒有底稿,我是沒有可能撰寫這篇「講記」的。以往的數種經典、偈頌及禪宗文獻講錄,也是在這種意外的情況下產生出來的。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七日記於紐約東初禪寺

   自序


   《無量壽經》的漢文譯本
   譯者及註釋
   本經組織
   阿彌陀佛大願有幾條?
   法藏比丘的讚頌
   攝取佛國清淨之行
   四十八願
   依願修行
   眾生皆往正定之聚
   三輩往生安樂國土
   胎生蓮邦
   菩薩殊勝.世間苦惱
   此界修行勝於諸佛國土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此偈是法藏比丘所發無上菩薩心的正願,前面都是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各種功德,現在是法藏比丘自己發願,願他自己成佛,而且希望:他在成佛後的功德、智慧、光明,都能跟法王一樣。

法王也是佛的別稱,世自在王佛是法王,阿彌陀佛是法王,釋迦牟尼佛是法王,藥師佛等也都是法王。因此,在西藏凡是轉世的大成就者,都被譽封為法王;但此處所指的是佛,也唯有佛,才是真正的法王。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有兩層意思:1.自己本身已經由於佛法而度脫了生死。2.使得如法修行的人,也都能度生死苦海,獲得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

為完成圓滿的佛果,先要修行六度,就是首先以布施調整自私心,長養慈悲心,再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無漏的智慧。

「三昧」,梵文Samādhi,就是定、等持、現法樂住、息慮凝心等的意思。可解作禪定,也可解作任何一樣的修行,到究竟的深處,都能成為定慧不二的三昧。法門無量,每一法門都能讓我們通向涅槃、解脫,任何一項成佛的修行法門,精進不懈,都能得智慧,都能得禪定,所以門門都能成為三昧;其實若和清淨的智慧相應,做任何事都能得三昧。

六度之中的每一度,若與智慧相應,都能成為三昧。有人說布施最容易做,人人都會,但唯有不求回饋的無相布施,不著相,不問有沒有功德,才是大功德,才能得布施三昧。

有人認為,持戒只是修人天福報,這只講對了一半,那得看你持的是什麼戒?用什麼心來持戒?以求取人天福報的心,或者怕下地獄受苦報的心來持戒,頂多是得人天福報而不得持戒三昧;若能不為求取什麼而嚴持佛戒,就能得持戒三昧。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這是說,法藏比丘發願自己一定要成佛,要好好地依願修行,普度眾生,使得一切有恐懼的眾生,能夠得到最大的平安。

生命是一種果報,應該要受的,逃也逃不掉,不該得到的,求也求不得。知道了佛法,受用了佛法,就不需恐懼;何況對於學佛的善人,尚有諸佛菩薩,以及護法天神的日夜護持。......(摘錄自:﹤法藏比丘的讚頌﹥)

  1.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為「無三惡趣願」。佛法將眾生法界分作十類,或為十個層次,總名為十法界。十法界中,又分凡、聖兩類:

(一)六凡法界:是世間的凡夫眾生,共有六個層次-天界、人界、阿修羅界、畜生界、餓鬼界、地獄界。六界又稱為六道或六趣,上三道為善趣,下三道為惡趣,又名為三塗。

(二)四聖法界:是出世間的大、小乘聖人,共有四個層次-聲聞、緣覺(又名獨覺)、菩薩、佛。此四層次的初二種,是小乘聖者,二者合稱,又名二乘聖者;後二種是大乘聖者,又名一乘聖者。

無量壽佛成佛之後的安樂世界淨土之中的眾生,都是已階不退轉位的聖者,所以無三惡道。

  2.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此為「不更惡趣願」。一旦依佛願力,往生彼國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雖有天人之相,但都能見佛聞法,得無生忍,不再退轉,當然不再由於業報而還墮三惡趣中了。

「人天」二字,在梵文本,稱為「那些往生我佛國的諸有情」。

  3.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此為「悉皆金色願」。一般人的身體顏色,不外乎黃、白、紅、黑四種;在釋尊時代,除了佛本身(佛三十二相其中第十四相,便是「身金色相」)之外,僅有數人是金色的,例如「金色頭陀」摩訶迦葉及《金色童子因緣經》所載的大商主之子,身有金色,名為金色童子。但是無量壽佛的世界,所有眾生都從七寶蓮花化生,身相都是金色的。

  4.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此為「無好醜願」。在此娑婆世界的人相,由於各自的福德不同,長相就有好醜,心態時善時惡,面相也跟著時好時醜。但是西方淨土中的眾生,都有福德智慧、心地唯善無惡,所以形色都是莊嚴慈悲相。

  5.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此為「宿命智通願」,之所以將神通稱為智通的意思,是聖者因悟而得的神通力,必與智慧相應;唯此界凡夫眾生,極少有神通能力又有智慧的。凡夫神通有五種:神足、宿命、天眼、天耳、他心,力量範圍均極有限;聖者則加一種漏盡通,稱為六通;羅漢具有天眼、宿命、漏盡的三明;佛則具足聖者的六通及羅漢的三明,稱為三明六通,或三達六通,唯有佛的神通究極無限不可思議。

一般凡夫的神通,可從修得,也可由報得,尚有的是鬼神附體而表現神通,都不能究竟,故不可靠,例如凡夫外道的宿命通,僅能知前生或未來的數世,能知數百千年者,已經極少,但也不知道其中的因緣,且未來事之因緣、因果變化不可思議,知了等於未知;更何況能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所以凡夫外道預言未來事,多半不可靠。若生西方淨土之後,人人都有宿命通的威力,勝過凡夫所有者,不可以道里計。

那由他是梵文nayuta的音譯,意為兆溝,是印度大數量的單位。......(摘錄)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一段經文,講的是十方世界的諸天,以及所有的人民,雖其根性各有不同,如果他們能夠以至誠懇切的心,相信有個無量壽佛的安樂世界,願意臨終往生彼國,則依他們各自的善根、福德、因緣,分成三個等級:上輩、中輩、下輩。

我們常聽到的「九品蓮花為父母」,是《觀無量壽經》的記載,由於往生的人在生前所修福德、智慧的程度不一樣,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品位也不同,一共有九等。與此經對比,則上三品為上輩、中三品為中輩、下三品為下輩。

一、上輩往生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是能夠生到上輩蓮花中的五個條件:1.捨家棄欲而作沙門,2.發菩提心,3.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的名號,4.修種種功德,5.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沙門」是梵文śramaṇa,是息心、靜志、淨志、勤息的意思,泛指佛教及諸外道的出家人。「棄欲」是斷除名、利、財、色等欲,要把俗情、俗物、俗事捨掉,才能出家為沙門。若沒有出家而願生彼國淨土,只得中、下輩生。

「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不發菩提心,便不能以上輩身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欲生中輩,都應該發菩提心,也就是必須發起大悲願心,用佛法廣結善緣,濟度眾生,願一切眾生都得諸佛護念,得生安樂國土。

「一向專念」意思是,不論在何時、何處,總是要至心專一、精進不懈,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繫念阿彌陀佛功德,就是一門深入,專修念佛法門,日也念,夜也念,有事沒事都要念,心無二用,只有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心念佛能夠長壽健康,乃至臨終發願念佛,一定也能往生西方。

「功德」是修種種善行,心有所得。吉藏的《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一云:「施物名功,歸己曰德。」眾生當以恭敬供養三寶為功德福田,即如《大明三藏法數》卷七所說:「功德福田,謂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慧遠的《維摩經義記》卷一亦云:「其功德者,亦名福德。」

《觀無量壽經》有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一般將之稱為世福、戒福、行福。此經文的「修諸功德」,又名修諸功德藏,雖未明言是哪些功德,衡諸經證,應為功德福田及三福的內容。

「願生彼國」,是西方淨土法門的重心,信有阿彌陀佛願力莊嚴的淨土,願生彼國,而至心修行淨土的念佛法門,此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本經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以及主張但能信樂,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念佛名號,求願往生彼國者,亦得如願。可知西方淨土法門,除了依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也得要靠眾生相信、發願、念佛,始得相應。

具足了以上五個條件的眾生,到臨命終時,就能夠見到無量壽佛,手持金台,親自帶著西方安樂世界的諸菩薩眾和諸上善人,一起來迎接這位臨命終人,往生彼國,到了彼世界中,就在七寶蓮花之中,自然化生,住於不退轉位,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同於聖者菩薩。

根據《觀無量壽經》的上品上生,條件是除了修行前面所舉的三福,尚須具備兩類的三種心:1.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2.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如此之人,生彼國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授手迎接;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往生彼國,聞佛說法,得無生忍。

本經講的上輩眾生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就在七寶蓮花台中化生,「蓮華」就是「蓮花」,人間的蓮花是草本植物而不是寶,開敷時雖然也是非常地嬌美、鮮豔、芬芳,但是過了幾天之後,漸漸就會枯萎、凋謝。而西方安樂世界的蓮花是七寶所成,永不凋謝。

所謂「七寶」是依當時印度所有者,但各部聖典的分類法,彼此間略有出入,若據《阿彌陀經》所說則為: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此處是用七寶來作比喻,說明往生彼土的眾生,是自然化生,不需經過母腹懷胎,那是由於各自所積的善根福德,和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

「智慧勇猛」,是說有真智慧的人,一定是勇猛精進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而永遠不退道心。

「神通自在」,是說蓮花化生的彼土眾生,都能飛行自在,而且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心到神至,處處現身,十方佛國,隨時往還,並且宮殿隨行。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這幾句經文,是總結上輩往生的情況,釋尊勉勵眾生,若願今世命終便能親見無量壽佛,至少應具三個條件:1.發菩提心,2.修行功德,3.願生彼國。......(摘錄)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20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email protect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