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

從佛陀生命看見自己

夢想、愛情、友情等煩惱,長存在每個年輕世代,
佛陀覺醒之前,也是一個懷著厭離心的青年。
他是如何看待這些跨越千年的難題呢?
認識佛陀的生命,做更好的自己,
學佛,也可以是年輕人的選擇!

■ 何筱淇

近年來,經濟低迷,薪資凍漲,房價卻比十年前翻高,年輕人即使教育程度較高,生活環境比過去好,卻普遍低薪,即便努力,也不會增加太多的收入,愈來愈多年輕人,比上一代更晚婚生子,甚至傾向不婚、不生、不買車、不買房。

年輕世代的處境

根據《遠見》雜誌2019年的調查,1990年至2000年出生的「Y世代」,這些20~30歲的年輕人是大學與社會的新生力軍。甚或1995年至2005年出生的「Z世代」,從小生活在數位環境,他們擅長掌握數據分析,因此處事更務實,也對自己的觀點更有自信,這個世代彰顯的是開放、去權威化的價值觀。

然而,無論Y世代、Z世代,都面臨著「自我認同」的難題。青年是成年的轉換期,由於缺乏經驗,於是不斷拿自己與其他人比較,然後修正自我,調適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這個階段充滿對人生的不確定感。年輕的成人,則將心力放在建立有意義的關係上,像是找尋愛侶及選擇職場。

本刊向法鼓山世界青年會及一般青年,調查近一年中最在意的生活事件,結果顯示,高達50%的青年對「自我價值」最為關心,包括工作、夢想、學業、生命意義、認識自己等,其次有13%的青年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開始關注「生死」,與重視「經濟」狀況並列第二,另有11%的人在意「愛情」、9%重視「人際關係」、4%在意「外貌」。這些事件正是青年族群大小煩惱的主要根源。

跨越時代的難題

談到煩惱,翻開佛經,有關自我價值、生死、經濟狀況、愛情、人際關係與外貌等,這些當代青年在意的議題也歷歷在目,佛陀與他身邊的弟子面對著哪些似曾相識的情境?

當悉達多年輕的時候,父親淨飯王希望他繼承王位,帶領族人。雖然他的生活富裕,父母疼愛,但他總是鬱鬱寡歡。直到悉達多第一次踏出城門,看見百姓的生、老、病、死,警覺自己隨時也可能死亡,他想找到克服生死的法門,於是毅然決然地出家……

離家後,悉達多在森林苦行,五位年輕侍從憍陳如、阿捨婆誓、摩男跋提、十力伽葉和摩男俱利,成為一起修苦行的朋友。有天,悉達多因體力不支昏倒,路過的牧羊少女,將羊乳餵給一息尚存的他。那刻起,他知道苦行只會敗壞身體,並不會悟得真理,於是恢復正常飲食,但五位朋友以為他正在墮落,失望地離開……

悉達多證悟成佛後,弟弟難陀也剃度出家。但是,難陀想念妻子美麗的面容,無法專心修行,日夜處於苦惱中……

有一年雨安居,遇上大饑荒。佛陀一連托缽三天都一無所獲,直到有位養馬人,願意將麥糠拿出來供養。那是麥子剝去的外殼,粗糙又堅硬,本來要給馬匹吃的,難以下嚥,佛陀與弟子也只能吃馬麥止飢。

德行圓滿的佛陀也會招來嫉妒,不只外道眼紅,提婆達多也嫉妒他的成就,不只一次陷害佛陀,還要求接手僧團,自立門戶,曾經帶走上百位比丘……

這些發生在佛陀自身或弟子身上的難題,佛陀是如何面對與處理?

年輕世代的流浪者之歌

關於自我價值的追求,悉達多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個深夜,決定出家求道,不願再過著如幻影的日子,他要尋找一種方法,讓自己從世間解脫,他走的每一步,就是愈接近自己。

經過多年苦修,悉達多清楚自己的目標,他獨自坐在菩提樹下以智慧降伏煩惱,終於證道解脫。他將解脫生死的智慧,向離他而去的朋友、向他曾不告而別的家人、以及所有願意聆聽的人分享,讓佛法在世間弘揚開來,令一代一代的人,生命得以啟發。

關於外貌與愛情,佛陀帶著思念妻子的難陀上到天界,看到天女的美好遠勝妻子,佛陀並向難陀承諾,只要他發奮修行,就能生在天界,親近這些更美的天女。不過,當難陀勤修梵行,熄滅貪欲等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後,便主動要求佛陀解除當時的承諾,因為他已不再需要。

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逆緣,佛陀如何看待與提婆達多的因緣?僧大教務長常啓法師以《大方便報佛恩經》為例分享:「累劫以來,只要有多少尊佛,就有多少提婆達多,他的存在正是為了幫助佛陀成道,透過逆向的霸凌、打擊,反而激發佛陀增上修行。」

夢想、愛情、友情等煩惱,長存在每個年輕世代,佛陀覺醒之前,也是個懷著厭離心的青年。年輕,不代表不能清楚自己的方向,年輕的悉達多就是勇於追求自己的方向,得到圓滿解脫的典範。他將生命故事,留給不想在煩惱迴圈中打轉的年輕人。如何解脫世間煩惱呢?學佛陀,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