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

勇氣無所不在

跳脫熟悉的日常,面對未知、選擇、恐懼……
每個決定都是勇氣的展現——
可能是處變不驚的智慧、柔軟守護的慈悲、堅持不輟的意志……
生命中,勇氣無所不在,也因此希望無所不在。

■ 邱惠敏

臺灣第十例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痊癒出院前,錄音表示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即將出院的心情,那他會說:「我不勇敢,誰幫你堅強!」他自述進了隔離病房,即便失去自由很不方便,面對未知的疾病也有著不安,還有家人變成全民公敵,但他只能勇敢面對,只要家人與社會大眾能平安,他願意被隔離。而且,當他看到照顧自己的醫護人員的勇敢,他自問:「換成自己,明明知道有被傳染的危險,我會去做嗎?」

宗教領袖達賴喇嘛於2020年3月30日發表公開信,提到:「面對健康與幸福受到威脅,我們會感到憂慮及畏懼,這是自然的。但是,無論怎麼艱難,我們仍應不離毅力和勇氣,要以科技與人類的智慧解決正在面臨的問題。」此時,正需要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

曾經歷經SARS風暴的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郭漢彬,非常了解醫護人員面對新冠疫情的恐懼,因為醫生也是人,面充滿生死威脅的未知病毒,當然會恐懼,但是醫院就是醫生的修練場,也是人民健康很重要的防線,因此一定要比別人更勇敢站上第一線。

改變需要勇氣

人生是不斷抉擇的過程,小自早餐吃什麼、穿衣、選填志願,大至終身大事、出家到面對生死,有人果斷,有人舉棋不定,看似無關乎勇氣,但正因有勇氣,意味願意承擔接續而來的責任。面對像變化球的人生,無常無所不在,要如何接招,勇氣是首要條件。

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心理學主張,被認為是「勇氣心理學」,他認為人的目標影響選擇,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如幸福絕非停留在原地就能獲得,而是需要鼓起勇氣,大膽追尋。

筆名「藍白拖」的作家劉哲瑜,當初因為工作與理想有落差,加上與家人關係疏離,他留下字條,揹起背包出走,花了將近一年獨自走了十三個國家。事後他回想:「我不覺得當時出走的自己很勇敢,反而是因為絕望,不知道留下來還能做什麼?」後來他誠實面對當時「茫然的自己」,坦承自己對未來的恐懼,這比追求更需要勇氣,也難怪孔子會說「知恥近乎勇」。但也因為藍白拖坦然面對,之後才能毫不猶豫給自己一個機會──離開職場,當個自由作家,他至今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

勇氣的表現,也許是猛然的爆發力、轟轟烈烈的壯舉、超乎尋常的舉動,如開創輝煌王朝的帝王、民族英雄,或對人類有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宗教家,以及第一線保護人民安全的醫護、警消人員。

勇氣也可能是柔軟的慈悲、不放棄的堅持、持續的精進,例如離開自己的故鄉,來台弘教、辦慈善事業的前光啟社社長丁松筠神父、照顧超過一萬個孩子的善牧基金會湯靜蓮修女,以及在偏鄉、山上部落照顧弱勢者的不知名神父、修女。或是在家鄉照顧族人健康,並守護獨特部落傳統的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女頭目蕭惠美。

勇氣更是一種信念,就像為母則強,不需要理由,是一種天性。今年68歲的林月慎,當初因小兒子生病,而一心想考中醫師,還曾赴大陸學習中醫,花了八年、四十幾歲才考上中醫師資格,「我只是一個母親,就像我母親守護我一樣,這是當媽媽自然會做的事。」

修行,降伏自心的勇氣

許多民族都崇尚勇士精神——即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斯巴達勇士到排灣族勇士,不只有蠻力,勇士的條件是必須有顆善良的心、智慧,以及願意為眾人付出的服務精神。藏傳香巴拉教法指出:「勇士之道所代表的是一種人類無畏無懼的精神。勇士之道……即不畏懼自己的真實面貌。究竟而言,那是勇氣的定義:不畏懼自己。」誠如聖嚴法師說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一個人肯正視真實自己的無明煩惱,進而調伏,就是一個勇者。

印順長老即指出人類有三種勝過諸天適合修行的殊勝品德,就是《起世經》說的勇猛、憶念、梵行。在情感上具慚愧心的梵行,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煩惱眾惡的動力;二是意志上的勤勇,當人具有勇猛精進心,才能在這娑婆世界,為了達到某一目的,難忍能忍;三是智識上的憶念,唯有人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啟發抉擇、思量等智慧力,解決問題。因此,不只有勇猛才是勇氣,三者無一不是勇氣的展現。

有一則禪宗公案,旅人在途中被老虎緊追不捨,最後追到懸崖邊,他不得已抓著崖頂的葡萄藤翻身而下,懸在半空中。他往上一望,老虎仍守在崖邊,往下一看崖下又有一隻老虎,讓他進退兩難。此刻,還有兩隻一黑一白的老鼠在慢慢地啃咬著葡萄藤,他命如懸絲,就在這危急的一刻,他發現眼前的峭璧上正結著一串串鮮美的葡萄……你如果是那位旅人,你會怎麼做?這則公案比喻人活在世上,就是一天天朝向死亡,如印順長老在《佛法概論》所說:「生死解脫,不是現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的生死苦迫不再起,而於現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讓生死苦迫不再起,並在苦迫中得自在,這需要修行。聖嚴法師說:「修行要有信心,信心自會產生勇氣,有勇氣就有擔當;禪就是要有擔當,不只是心嚮往之的空願,而是相信自己能擔當,並且真正地一肩承當,要有舍我其誰的氣魄。」

菩薩,勇者無懼的典範

菩薩全稱為「菩提薩埵」,意思是「極具勇氣的覺悟者」、「擁有圓滿智慧的勇者」,他們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度眾生行菩薩道,所以面對最大的困難,也一樣勇往直前。

菩薩以不同的特質展現他們的勇氣,如文殊菩薩手持智慧與勇氣之劍,助我們掃除修行障礙;觀音菩薩施無畏,讓眾生免於恐懼;地藏菩薩入地獄,舍我其誰的大願氣魄;普賢菩薩劍及履及的實踐力;大勢至菩薩不畏困難的精進力……勇氣讓他們開展出無數度眾生的法門,正如香巴拉傳承的薩姜米龐仁波切曾說:「菩薩道適合勇者。」因為行菩薩道,就是勇氣的修練,同時,讓我們擁有智慧與慈悲,成佛在人間。

在娑婆世界,除了今日新冠病毒的來勢洶洶,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地球暖化、極端氣候,會有更多的天災、疫情、紛爭等更艱險的挑戰,但我們永不放棄希望,國際之名動物行為與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曾告訴年輕人:「絕不要放棄這個世界,因為希望永遠存在,唯有採取行動,才能改變未來。」

人間我們有無數如印順長老、聖嚴法師、珍古德等一樣的菩薩,當我們的勇士典範,而你我都可以是菩薩行者,因為勇氣無所不在,希望也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