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對治篇】

煩惱,是我們的學校

眾生因執著「我」而有煩惱,
身陷魔境不自知,
性空法師提醒我們,透過禪修覺察煩惱,
煩惱是我們的學校,
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對治魔軍的方法。

■ 釋性空(Ven.Dhammadīpa Thomas)

由於執取貪、瞋等煩惱,一切眾生有五取蘊;又因為五取蘊生起煩惱,煩惱就是魔,所以眾生無可避免都在魔境中。


我們都在魔境裡

唯識指出基本煩惱有六種,煩惱都是源自「我」,加上五取蘊可以變化成無數的名(心)法、色法,擴大成數不盡的煩惱。依據佛教的說法有四種魔,即陰(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但因為有五取蘊,也擴大變成無量魔、無盡魔。每個人的五取蘊都不一樣,所以,我們都是在魔境裡。一般人不知道自己就在魔境裡,知道自己在魔境裡,是因為有禪修。

因此有人會誤解,禪修會遇到很多魔,那不要禪修就好了,這是無明;無明起因於顛倒。佛法談到四種顛倒,即於世間之無常執常、於諸苦執樂、於無我執我、於不淨執淨。我們以無常為常,把不屬於我看成我的,所以才有五取蘊,而有煩惱,最糟糕的是有煩惱卻不知道。眾生多半處於這種情況,所以要學佛,透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煩惱會愈來愈明顯。

煩惱明顯才能夠處理,要修定,也就是三昧,就會看到那些魔。普通人覺得睡懶覺或多吃一點很舒服,這對修行人其實是煩惱;也有人在空閒時覺得很舒服,即使心是散亂的也覺得很舒服,不過,在修行的過程中,這些都變成煩惱。


魔是內心煩惱的顯現

以前的人相信身心、內外是一致、不分別的,所以他們看到自己的煩惱,就像外面一些眾生的顯現,所以在緬甸、斯里蘭卡,有很多人會看到一些眾生──不同的鬼。打坐時,也會看到平時不能夠看見的眾生,所以在《阿含經》或其他經典,不管南傳佛教、北傳佛教,都描寫很多不同種類的眾生,如欲界、色界的眾生,特別是欲界。因為欲界的凡夫煩惱多,所以眾生多;如果煩惱少一點,眾生就會少一點。不過,現代人的想法已改變,在西方國家,凡事都靠科學的方法驗證,如果有人說看見那些天人、鬼,人們會認為這個人有問題,需要看醫生。

當我在緬甸學習時,我的師父──帕奧禪師還不是很有名,後來他的著作出版,變得很有名,很多人來供養。帕奧禪師想給大眾用功的機會,因此決定建大禪堂。那時,大概只有三十位修行人,現在有數百人在用功。

當時為了建大禪堂,帕奧禪師請推土機來整地,司機們開始移除那些大石頭、大樹,有一天他們突然說不做了,因為他們相信大樹裡有天人。帕奧禪師安排我們誦經三天來安定那些天人,之後還是請到人來繼續整地,這樣的故事在緬甸、印度、斯里蘭卡很多。因為以前的人內外一致,障礙變成眾生顯現。現在的人因為跟大自然沒有那麼靠近,講究科學,是一種機械式的思想,所以身心、內外比較分離。


修行是對治魔軍唯一之道

佛經講到十種煩惱:貪欲、憂愁、飢渴、渴愛、睡眠、怖畏、疑悔、瞋恚、利養、自高輕慢,這十種魔軍,對普通人來說不算煩惱,當人在修行過程才算煩惱,而且要很用功,才會了解那些隨眠煩惱。

以怖畏為例,一般人會怖畏是很自然的,不過,對修行人來說是不自然的,因為有執著。一般人喜歡睡覺,但修行好的人睡得很少,佛鼓勵我們睡四個小時,還有僧人一天托缽一次,他們吃得少,而且他們在森林裡用功,我們則在禪堂裡很舒服地用功。佛也是苦行者,他是苦行王,反觀我們睡得多、吃得多,所以對煩惱沒那麼敏感。

禪修時,遇到這十魔軍要如何對治?《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要無間修行;無間就是沒有中斷,這樣對煩惱才會愈來愈敏感。如果出家人不用功,對煩惱不敏感就會變成大問題,因為出家人的樂不是在家裡,而是在三昧。

我是小小修行人,修行過程中當然會碰到魔。1991、92年左右,我到臺灣在中華佛學研究所任教時,宿舍離墳墓很近,常常晚上拿蚊帳去那邊打坐,會聽到一些聲音,那些眾生有一些形狀,不過不是很明顯,但聲音很明顯,聽起來很可怕,所以我害怕得跑掉了(笑)。我在緬甸、斯里蘭卡好多年,都住在茅篷裡,不過,沒有遇見外面那些眾生,但是裡面的魔很多,就是氣動,然後想睡覺,就要想辦法克服自己的昏沉。

我在中華佛研所修行沒那麼用功,後來才用功一點點,現在好一點點,但還會有一點點怖畏。修行內觀的過程,有時候還是會放逸,我的俗名是Thomas,在內觀的用功過程中,我對Thomas不是很清楚,開始疑惑究竟有沒有「我」,看到自己的傲慢很堅固,傲慢是很難處理的。但是如果不打坐、不用功,就看不到傲慢的深度,傲慢在心的最深處。我們習慣這種態度:我是這個,不是那個;我是好的,我是不好的;我是修行人,我不是修行人;我用功,我不用功。如果你用功,就知道魔是假的;很多疑惑會出現,那些疑惑也是魔。當你的修行愈深入,定的工夫愈好,魔還是會出現。魔和傲慢有很大的關係,傲慢魔就是魔王,傲慢會化現像天人一樣,有些天人魔,就是我們的傲慢。

這時候,小參和善知識很有幫助,尤其是善知識很重要。因為善知識有經歷障礙的經驗,馬上可以知道你的境界,可以幫助你斷掉妄想。自己用功很難,如果有善知識提點就比較不會起妄想。

南傳佛教有「四護衛禪」:佛隨念、慈心觀、不淨觀、死隨念,可以幫助修行者克服修行中的各種障礙。因為懶惰,所以要修「死隨念」;怖畏是瞋恨心,擔心也是瞋恨心,鬱卒也是瞋恨心,修行的時候這些會出現,你會討厭自己,討厭出家人的身分,什麼都討厭,如果有這些障礙,一定要修「慈心觀」,培養慈悲心。

修行有時候會看到恐怖的影像,修「佛隨念」,憶念佛陀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不會心生恐懼。有時候淫欲會很強,是因為你很注意所執著的所緣,要把這些所緣視為厭惡的所緣,這是「不淨觀」,南傳佛教有方法轉不淨觀為淨觀,讓我們知道那些都是妄想。我們都是在妄想的境界,但多半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都在「隨」煩惱,「隨」煩惱很容易,「斷」煩惱不簡單。當我們開始修行,就了解煩惱是從裡面來的,如果一直在外面找煩惱,那就是沒有修行。


以慈悲心超越魔

煩惱就是魔,煩惱是因為有我而有執著,所以要經過現觀的過程,這樣煩惱會少一點。一開始你知道有煩惱,不過不知道那些煩惱不屬於我,如果一直視為「我」,煩惱就會很深。深入內觀的過程,一開始會有很多疑惑,當有一點進步,疑惑會少很多,但還是有煩惱。

修行遇到這些魔或障礙,其實是好事。如果沒有煩惱,那我們要學什麼?煩惱就是我們的學校,所以首先要跟煩惱變成朋友,不過這不容易,所以菩薩道強調不要完全斷煩惱,這樣可以不斷地度眾生,就是所謂「留惑潤生」,這是菩薩道的慈悲。要完全斷除煩惱,以現在的條件是很難的,所以菩薩道比較適合現在的社會。龍樹菩薩說,發心會讓修行變得比較容易。所以我們要發心,這對修行很有幫助;不發心,修行的過程將會很難。

佛陀的教法不分南傳、北傳,佛陀只教解脫道,依照因緣而有不同樣的方便,但是解脫道只有一個──到彼岸,就是沒有煩惱,超越魔境。因為佛特別用功,所以知道怎麼很詳細說明魔病、魔境,他有很多方便來對治魔境。佛陀是大象,我們好像小兔子,觸不到地,不過,慢慢可以學。

發大悲心或發菩提心有很多因緣,《瑜伽師地論》說明得很清楚,有外因緣、內因緣,但是重要的是學佛,修習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外,善知識也很重要,像聖嚴法師或達賴喇嘛對人的影響力,如果遇到這種人,我們就很容易發菩提心。我也曾親近過聖嚴法師,從他身上學習很多,看法師的行為就知道何謂菩薩境界。


用正念對治魔

當我們知道、覺察到煩惱就是魔,要練習正念,用正念去對治。如果你是佛教徒,一定要學正念;沒有正念,就沒有佛法。正念就是專注心、放鬆,普通人沒有修正念,他們遇到事情就會緊張。有一點修行的經驗,遇到事情可以定心、放鬆,知道自己有正念。如果沒有培養正念,魔一來就亂了。

有修行的經驗,正念就會變成自然,輕安也變成自然,在這個情況下,你會知道修行有進步,雖然還是會緊張,但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一下子就不見了。修學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或南傳佛教都一樣,正念是所有修行的所依,先有正念才能夠正知,才能夠處理煩惱,這樣輕安會變成自然;當輕安變成自然,那才是真的修行人。(梁金滿採訪/邱惠敏整理)


------

BOX:性空法師

1949年出生於捷克布拉格,1969年畢業於布拉格大學、1973年獲得俄國捷羅斯冷大學俄文文學系文憑、1977年自法國巴黎大學中文哲學系畢業,對中華文化深感興趣。1984年自印度那爛陀大學梵文系畢業,並擔任該校講師。1986年,前往日本隨厚田禪師(Harada Serrei Roshi)修習曹洞宗,法名性空。1987年,於斯里蘭卡剃度出家,依止那難拉瑪大長老(ñāṇarāma Mahāthera)修習南傳禪法,法名Dhammadīpa。1989年,於洛杉磯西來寺受北傳三壇大戒。曾受邀來臺於佛光山、中華佛研所擔任客座講師。

1996年赴緬甸親近帕奧禪師,修習緬甸禪法,並被認可為可公開教導禪修的第一位西方弟子。法師依據《清淨道論》中的三學、七清淨、十六觀智的次第,強調禪修者應以「戒清淨」為定慧二增上學的基礎,法隨法行,常願以此清淨法義及實踐經驗饒益有情。現今在世界各地,包括歐美、臺灣、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弘法與指導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