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居士】

勤拭明珠,願為利他而放光

從佛法中找到啟發,
從佛法中找到生命答案,
彭俊亨肯定佛法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不論到哪裡,總是懷著一顆熱於分享的心,
把歡喜、信心與法益,帶給周圍的人。

■ 釋演化

今年(2019)六月的轉職,將原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的彭俊亨帶到政府文化部門。當時,在眾多祝福聲中,他引用聖嚴法師的法語回覆:「我到任何地方,首先考慮到的是,我能使他人得到什麼幫助,我能使他人有點什麼希望……」「在不斷的學習與奉獻之中,成就他人,也成長自己。」

此外,他並為這次的轉職,下了非常《金剛經》語法的註腳:「來也非來,去也非去,值此來去,亦非來去。」在人人視為高陞的轉職中,一如既往的謙遜與安定底下,是從佛法得到滋養的飽滿心靈。

無常中,從佛法找答案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宋.茶陵郁和尚

大學時期,「行政倫理」課堂上,蕭武桐老師分享的一首詩偈,開啟了彭俊亨對佛法的興趣;1993年,退伍後就讀於研究所的他,參加了聖嚴法師於國父紀念館舉行的「《金剛經》生活系列講座」。他還記得當時那種攝受的感覺,演講結束後,隨即於現場皈依三寶,正式成為一名佛教徒。之後,有空便搭266公車到農禪寺參加講經活動。

由於早年失怙,死亡,對彭俊亨並不陌生,甚至,也是他生命中的重要課題。就讀研究所期間,三個從國高中到研究所時期的同學,相繼生病往生,再次喚醒他對生命學問的探究,並想從佛法中找到答案。其中,有位同學是佛教徒,看著同學的家人在他病床前,跟他談佛法、談死亡,彭俊亨學習到如何跟生病的人互動,也認真思考關於死亡,以及死亡發生時如何面對、處理。

這個學習,似乎也是預習。1998年的一個尋常的寧靜早晨,彭俊亨的母親運動完後,至市場買菜,當時,彭俊亨與同修王馨梓正在客廳照顧一歲大的兒子。母親回家後,把菜放到廚房,再回到客廳的沙發上休息--這一休息,就沒再醒過來。死亡來得如此讓人措手不及。

輾轉聯絡上法鼓山,當時助念團的輔導法師果東法師前去助念及關懷,「我和家人幾乎可以感受到佛號強大的力量,因而對母親的往生善處,甚至極樂世界,生起信心。果東法師現場開示的佛法,對我們這些生者也發揮了安慰安定的效果。」自此,與退居方丈果東法師結下很深的法緣。

一場又一場的生死、意外,如同一場場的生命教育,提醒著無常的事實,讓彭俊亨加緊學佛的腳步。後來,家中客廳在母親的靈堂撤掉後,成了他日常用功的佛堂,每天的早晚課內容是禮佛、《心經》、〈大悲咒〉各一遍,以及〈準提咒〉、〈摩利支天陀羅尼咒〉各108遍。此外,他每天起床後都會播放《禮佛大懺悔文》,「這是受《人生》雜誌其中一期『新春,遇見八十八佛』的影響,我不想只有新春,而是每天都能感受遇見八十八佛的法喜。」彭俊亨笑著說道。

此外,遇大型法會如梁皇寶懺、水陸法會,他也會將平板電腦放在佛堂中,連線法會現場,同步播出,並抽空隨喜參與。「我會觀想自己與大眾一同共修,尤其像『幽冥戒』、『瑜伽焰口法會』,可以感受到六道眾生的苦,以及大眾悲心共願的力量,一起祝願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布施歡喜,樂活人生

「六度」中的布施,是彭俊亨特別重視,也經常實踐的。「布施不只是財布施,也包括法布施,尤其現在資訊科技的發展,讓法布施更容易。」有時在社群媒體中看到相應的法語或是聖嚴法師的文章,便會傳給對佛法有興趣,或者可能處於困頓的朋友,希望藉著這個小動作,順應對方的需要,為對方帶來祝福,以及些許改變的可能。

如此的周到與樂於分享,同修王馨梓特別有感受。她笑著說,從年輕時交往開始,他就喜歡分享佛法,當時,她對佛法還沒太大興趣,「聽了只當做在學校上『倫理與道德』之類的課程,雖然沒興趣,但因為有道理,所以也不排斥,就是聽他說。」後來,因為婆婆的往生,在聽了果東法師的開示時,才發覺以往對生命的疑問竟得到解答,而豁然開朗,也發現佛法原來這麼好。

去年開始,她連續受菩薩戒及參加自我超越營,從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法喜,為延續這股法喜,她開始較密集地參與一些活動,並報名佛學班。問她這一連串學佛的行動,是否受到同修的影響,她直言:「當然是!」她報名活動時,也會一塊幫他報名,兩人互為成佛道上的道侶及善知識。

在王馨梓的眼中,彭俊亨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同修。「他照顧這個家很多,不只是在實際生活上,也包括心靈層面。」他善於調適心情,不太把工作上的情緒帶回家;她出門參加活動時,即便他無暇參與,也會陪她出門,一塊走一段路;兩人也會有鬧情緒的時候,但通常不會隔夜,他通常是先消融的一方;孩子回家晚了,他會刻意等門,只為了跟孩子聊幾句;素食的他甚至喜愛下廚,用素食料理滋養家人的身心。她對他的手藝評價很高,「如果他忙到不能下廚,我會覺得失落,因為今天沒有好吃的了!」他也喜歡跟女兒一起分享零食,吃到王馨梓抗議兩人吃太多了!

如此和樂的氣氛,不只在家庭生活中,更延續到職場及朋友間,王馨梓分享,不僅他們的一對兒女,連朋友們遇到人生問題,也都習慣聽聽彭俊亨的意見。他謙虛地分析自己:「我只是以真心誠意跟人互動,並誠懇傾聽別人的問題,所以結了許多好緣。佛法中的消融自我、轉化自我很重要,去除自我中心時,會更願意去了解別人的問題。」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