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篇】

陳榮裕:我的兒子是法師

當孩子告訴陳榮裕要出家,
他沒有萬般不捨,反而滿心歡喜。
不管孩子做出任何選擇,他都支持,
當孩子出家成為法師,他也一心護持。

■ 邱惠敏

每週四晚上,臺中寶雲寺都能看到一位黝黑、古意的護勤組夜班義工;只要有法師到臺中,他總是二話不說幫忙接送,他不僅為人熱心不計較,還泡了一手好茶,人緣極佳的他,是寶雲寺法師與義工口中的「阿莎力」菩薩--陳榮裕。親近法鼓山三十年的他,除了資深義工的身分,還有一個「特別」的身分--法鼓山僧伽大學輔導法師演道法師的俗家父親。許多信眾得知他有個兒子出家,都讚歎他「真甘」(很捨得)。

成了學佛好爸爸

佛教道場的義工之間流傳著一個玩笑:「聽到某某人的孩子要出家都很好,只要不是我家的就好!」因為孩子出了家,好像就不再是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義工刻意避免孩子親近道場,但陳榮裕卻這麼想:「以前聖嚴師父常說,『義工們總捨不得孩子出家,其實應該帶孩子多親近道場,如果孩子有出家意願,要多多鼓勵才對。』我一直謹記在心。」所以,他常帶著年紀尚小的三兄妹親近法鼓山,到豐原辦事處或當時的臺中分院共修、當義工。內心甚至有著小小期待--家裡真的有「善根深厚」的孩子,將來能在法鼓山出家。

陳榮裕自幼喪母,父親是不善表達情感的傳統男人,很少與自己的孩子互動,連話都很少講,所以他可說是四個姊姊拉拔長大,很早便自立。因為對人生有太多疑問,陳榮裕總帶著家人到處皈依,直到在聖嚴法師座下皈依三寶,才在法鼓山安住,受了三皈五戒後,他戒掉抽菸、喝酒等習慣,人生有了很大的轉變,後來更全心學佛、護法。「這對我們的家庭影響很大,也對親友有很大的影響,讓他們也想來接觸佛教。」談到俗家父親學佛的轉變,演道法師感受特別深刻。

當孩子變法師

陳榮裕不會以成績表現來評論孩子好壞,對孩子的品格卻很要求。在演道法師的印象中,俗家父親天性熱心、對人熱情,但小時候對他們兄妹的管教卻有點嚴厲,例如看到親戚一定要主動問候;打掃時,廁所一定要掃得很乾淨;學佛上,在家裡的佛堂用功,要念佛幾百或幾千遍。三個孩子也很懂事,沒讓父親擔心太多。陳榮裕說:「演道法師從小課業就不用人擔心,讀數理資優班,一路順利甄試到研究所,從沒考過學測。」談起法師出家前的表現,父親與有榮焉不言可喻。

演道法師出家前,大學、研究所都參加法青會,因前任會長出家而接任會長,一直很受法師、義工、法青會員的肯定,每當聽到有人稱讚演道法師很有服務熱誠,總讓父親陳榮裕備感欣慰。甚至在當兵退伍之際,演道法師告訴他準備報考法鼓山僧伽大學,他也沒有太意外,還覺得因緣具足了。「當時已經很多法師鼓勵演道法師出家,我是樂見其成。」其他的義工知道他們父子很親近,都誇他「很看得開」,陳榮裕說:「這是孩子自己的福報,當父親的能成就,只有歡喜,哪來不捨!」

演道法師參加剃度典禮時,除了親友團,當時臺中分院也有三輛遊覽車北上觀禮,顯見父子倆結下很多善緣。問陳榮裕真的沒有一絲絲不捨嗎?「在拜別父母的當下,我的腦海突然浮現,當年那個跟著我到法鼓山朝山的三歲男孩,現在已經長大要出家了。」

不過,當他看到有家長哭得唏哩嘩啦,隨即記起聖嚴師父的話:「孩子出家是值得恭喜的事,孩子出家並不等於失去,而是讓他們有更大發揮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做到了對師父的允諾:「如果有一天孩子要出家,一定歡喜成就。」其實孩子能出家,他覺得比「中狀元」還開心!

看著孩子長大成人,選擇了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陳榮裕覺得,孩子能出家,是他自己的福報,身為父親,養孩子是「天公地道」,他不奢求回報,但孩子用「出家」報恩,他是跟著沾光,「有功德」。如今父子身分轉變,以前他為人父,現在孩子為人師,「小時候,他是跟在我後面跑;現在,是我跟在法師後面學。」

因為演道法師的關係,陳榮裕與法鼓山更多法師、居士結緣,每年都安排時間上山當義工,他總以泡茶與大眾結緣,在今年禪90期間,最高紀錄是一天煮了七萬㏄的茶。

做法師的最佳後盾

許多父母常上山當義工,是為了看望出家的兒女,不過,「陳榮裕菩薩每到山上,不會看到他黏著演道法師,只要哪裡需要,他一定盡心幫忙。」出家前就與陳榮裕相識的常哲法師,分享他的觀察。每當山上舉辦禪修或活動需要義工時,演道法師打電話回家詢問他能否幫忙,只要時間允許,他都會答應,也成了法師最可靠的護法。

法鼓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常以「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要人們練習不執著,這讓陳榮裕轉念一想:「心中的媽媽都是媽媽,將每個人當成媽媽。」同樣地,「心中的兒子不是兒子,每個人也都是兒子」,所以只要看到與演道法師年紀相仿的法師,也都像護念自己的兒子一樣護持,反而結下更多善緣。

陳榮裕與演道法師,從親情昇華為道情,誠如聖嚴法師所說:「道情是最安定、最安全,也是最快樂的,沒有一點牽掛。」正是兩人的最佳寫照。在修行路上護持佛法僧三寶,陳榮裕真是一個「有福報」的爸爸。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