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篇】

陳樹菊:
克服不活畏,布施最樂

曾獲選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亞洲慈善英雄,
陳樹菊靠著賣菜賺來的點點滴滴,
捐款幫助孤兒、興建國小圖書館,
成立醫療基金關懷需要幫助的人。
然而,樹菊阿嬤的傳奇,曾經有好幾頁不為人知深層恐懼……

■ 陳樹菊

我今年67歲,從13歲起我就拚命賺錢,因為實在「窮怕了」!

小時候,母親難產,父親籌不出五千元保證金,醫師拒絕為她動手術,最後母親在醫院斷氣;三弟十一歲時生病,也因為家裡沒錢讓他北上就醫,儘管後來學校師生幫我們籌到錢,卻因為延誤就醫,失去性命!我所經歷過的貧窮,是現在年輕人難以想像的困苦,窮困一段又一段來考驗我。

失去人生支柱

民國四十六年,我們全家從西螺搬到臺東定居,爸媽靠賣菜勉強維生,當時臺灣東部的屋子,多用茅草和土塊搭建,我們全家住在田邊一間小茅房,常常一下雨,水就淹進屋裡。有一次,大雨不停,淹進屋裡的水位愈來愈高,眼看快高過膝蓋,我們六個小孩嚇得躲到床上,擠成一團,心裡好害怕,邊哭邊喊︰「媽媽,我們不要住這裡了。」媽媽安慰我們:「不要擔心,等雨停了,水就會退走。」一聽媽媽這樣講,我們像解除警報一樣,鬆了一口氣。媽媽是全家的定心丸,再窮的家,只要媽媽在,再可怕的事,都有媽媽幫我們頂著。

但13歲那年,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恐懼」,母親難產過世了……那天的情景,我到現在都忘不了,我們六個兄弟姊妹手牽手,沿路向人打探臺東省立醫院在哪裡,趕到醫院時,卻連母親最後一面都見不到,全家哭成一團,我的傷心除了不捨之外,還有害怕--沒有媽媽了!以後該怎麼辦?

「難道是我的關係,我害了阿母嗎?是不是我詛咒了阿母,才害她這麼早走?」不知怎麼的,我胡亂牽連起畢業前和同學交換畢業冊的留言,我記得自己寫著:「以後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我會去吃素。」那個年紀,我不知道什麼叫做人生無常,我有限的腦袋、對人生有限的理解,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可怕的不安。

媽媽的喪禮上,有人竊竊在議論父親,說他不想花錢讓母親動手術。實情是父親窮到無法及時籌出五千元保證金,讓母親剖腹生產,耽誤了救援時間。現實如此殘忍,我沒想到,貧窮除了讓我們吃住辛苦,竟然還奪走家人的性命!

母親走後,父親在臺東市場的菜攤需要人手幫忙,連同阿嬤,我們一家八口都靠這個菜攤吃飯。命運逼著我得挑起媽媽留下的擔子。不久前,我還在跟同學玩跳格子,現在瞬間要承擔家計,命運讓人措手不及,問我害怕嗎?當然怕!但我沒有時間害怕,如果我害怕,這個家就完了。

用承擔面對恐懼

我跟著爸爸到臺東市場賣菜,當年我是年紀最小的菜販,沒人教我怎麼做生意,只能靠自己用眼睛看,用腦袋想。我每天凌晨出門批貨,賣到臺東最後一班火車到站,因為搭末班車的乘客下車後會到市場逛逛,為了多賺這點錢,我當起菜市場的7-Eleven,忙到凌晨一、兩點才回家。

我的腦袋二十四小時只想著:「家裡的米夠吃嗎?哥哥和弟弟、妹妹的註冊費夠嗎?」我們的生活一直在貧窮中掙扎,稀飯不夠吃,我等大家吃過後,再挖鍋邊黏附的米粒沖開水來墊肚子;沒錢買米,就到田裡撿地瓜充飢。

為了不讓自己睡得過沉,錯過批貨時間,我不睡床,只睡地板。我完全不敢休息,甚至沒想到有休息的必要。

儘管我奉獻所有時間對抗貧窮、保護家人,19歲那年,貧窮再度奪走我另一位親人,三弟。原本活蹦亂跳的三弟,11歲那年一場突來的感冒讓他高燒不退,父親把所有錢都掏出來,我們看了鎮上好幾間診所,但三弟病情沒有減緩。我心頭七上八下,擔心著六年前母親驟逝的悲劇重演。熬到最後,三弟就讀的仁愛國小老師決定發動全校募捐,爸爸終於有錢帶弟弟北上就醫,但,換回來的卻是弟弟的骨灰。到現在,我還記得,弟弟坐上計程車前還對我說:「阿姊,晚上如果太晚睡,早上起床出門不要慌慌張張,撞到臉就不好看了。」貧窮,再度讓我失去親人。

「難道有錢才有命嗎?」、「錢真的可以改變人生嗎?」這是我的疑問,同時也是我的憤怒,「我要賺大錢才能夠保護家人和這個家!」我暗自在心裡立下誓言。我窮怕了!我再也不要因為貧窮而失去親人。

多少錢,才買得到安全?

我更加拚命賺錢,守著菜攤,只休大年初一,一天只吃一餐,白飯配豆腐乳。我讓大哥念大學,幫家裡蓋新屋,我盡了全力讓家人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們開始掙脫貧窮的威脅。

到了43歲那年,我又送走了父親和二弟,父親肝癌過世,二弟車禍意外身亡尤其讓我難以接受,當時,家裡的經濟已經很穩定了,但再多的錢也沒辦法讓二弟起死回生。

「錢真的可以買到安全感嗎?」我開始到寺廟聽經,我需要心的安頓,我重新思考人生。佛陀教導我,無常是人生之常,不必害怕,練習讓心保持清淨,就能平安。

「到底要多少錢才算夠?我們窮人家,小時候有一百塊就很高興了,但有錢人錢再多對他們來說,都嫌不夠,如果錢可以幫助窮人,錢才有價值。」我開始定期把錢捐給需要的單位。我一個小菜販,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用來幫助需要幫忙的孩子,用來替曾經幫助三弟北上就醫的臺東仁愛國小興建圖書館,我的故事莫名地被刊登在報章雜誌上,登上國際媒體版面。但我有改變生活方式嗎?沒有。我仍然習慣睡地板,習慣一天一餐的生活,我過得很自在,常常收到溫暖的關懷。

去年(2018)我生病住進臺東基督教醫院,有天兩位很可愛的小護士來幫我吊點滴,她們對我非常溫柔,跟我說:「樹菊阿嬤,我們是在您的圖書館長大的,真的很謝謝您。」聽到這句話,儘管我沒有結婚生子,但她們彷彿就是我的孫女,好溫暖。

「樹菊阿嬤,我們也很想像您這樣布施,可是我們的薪水很少,根本做不到。」有一年兩位年輕人特地從嘉義跑來臺東問我這個問題,我告訴他們,只要捨得,歡喜甘願捐出五十元,就是很好的布施;相反地,如果布施當下,覺得勉強、鬱卒,那就是不叫布施。如果捐出一百萬,心裡想的是要來避稅,那也不是布施。助人的心,不在錢的多寡,在於有沒有心?如果愈做愈高興,就會像我一樣,愈來愈歡喜付出。

現在新聞常報導很多大學生擔心將來生活不下去,找不到工作。我覺得這些大學生在自尋煩惱,想活下來就得放下身段。我們臺東菜市場裡,有大學生當清潔人員,工作做得很好,非常認真,活得很有尊嚴。一萬塊錢的收入,有一萬塊的生活方式,只要一步一步踏實生活就好。我從小苦到大,就是一個沒有被打倒的最好範例。很多人不是被環境擊倒,是被自己擊倒。人要練習忍耐,忍過去,就是你的了。

回想我這六十七年的人生,似乎是命運給我的考驗,我一關闖過一關。現在我該盡的責任都盡了,隨時可以放下。我的人生雖然從恐懼開始,走向奮鬥之路,但現在,我再也無所畏懼了!

(楊雅穎採訪整理)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