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篇】

讓恐懼成為禪修的助緣

詠給.明就仁波切幼年時曾有恐慌症,
在父親幫助下,恐慌成了禪修的助緣,
仁波切提醒,應從見地、禪修、行持三方面來面對恐懼,
可透過念佛、持咒、禪修等方法,
看著恐懼而不捲入,與恐懼做朋友。

■ 文/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作者).中譯/妙琳法師

1.您現在仍有恐懼感嗎?小時候經歷過的恐慌症,以及後來閉關前幾個星期的瀕死經驗,它們有何不同?

是的,當然還有恐懼感。 在危險出現的時候,比如老虎向我撲過來,我還是會害怕,會跑走。但那不是恐慌;我已經不再有恐慌症。一般的恐懼和對恐懼的恐慌,是不同的。一般的恐懼是健康的,這樣的懼怕,是必要的。

在瀕死經驗時,對死亡的恐懼,也跟恐慌不同。恐慌是失控的,是沒有足夠原因的,或許只有10%是恐懼生起的理由,但90%都是內心誇大出來的。對臨終的恐懼,是當時我面對的狀況。健康的恐懼是沒問題的,我們應該有這樣健康的畏懼心。

2.如何利用禪修克服恐懼?其觀念及方法如何應用及操作?

很多人都有恐懼,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時會出現慌張的情形,它會來,也會消失。我認為這不是大問題。

如何面對恐慌?有三方面:見地、禪修和行持。首先,見地是指認識到90%的恐慌都是自心將其誇大而虛張聲勢製造出來的,我們過度焦慮了。這時候可以在內心告訴自己:「我沒問題。一切都沒問題。」反覆這樣告訴自己。

第二是禪修,可以用默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方式來禪修。在心中,不動嘴、不出聲地默念。這會很有幫助。當恐慌出現時,就這樣在心中默念佛號,不念出聲,心裡也不必觀想阿彌陀佛,不需要其他什麼特定的觀想,就在心中默念即可。這就是禪修。

第三,讓這樣的「見地」、「我沒問題,一切都沒問題。」和「禪修」成為每天的習慣。日常生活中保持這樣的認識和念佛的習慣,這就是「行持」。

健康的恐懼感是好的,每個人都需要有。恐慌則是過度了。禪修者面對恐懼的方式是跟恐懼交朋友。舉例來說,如果你覺得恐慌,並對它無能為力,無法消除它,就像你告訴自己:「不要想臭豆腐!不要想臭豆腐!」反而更加想到臭豆腐。同樣地,你想說:「不要恐慌!不要恐慌!」但恐慌卻愈來愈嚴重。我小時候患有恐慌症時,我的問題是對恐慌的恐懼。 這種恐懼比恐慌本身更嚴重。因此,這種想掌控恐懼,把它消除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修行人要跟恐慌做朋友。

怎麼跟恐慌交朋友呢?第一步:當恐慌出現,便在心中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如同恐慌成了禪修的一種提醒。慢慢地,你可以用恐慌作為禪修的對境。開始是用念佛作為禪修的對境,逐漸有能力面對恐慌本身。隨著恐慌而出現的各種感受、想法、內心顯現的影像等替代了念佛。你可以看著恐慌,它就慢慢成為你正念的對境、禪修的助緣、生活的友伴。如果把情緒比喻為河流,就像我們所謂「如果你能看到河流,你就不在河流當中」,而一般情況是我們掉進了河裡,被河水捲走--情緒失控。恐慌就像河流把你淹沒。但如果你能看到河流,就表示你是在河流之外的。當你看到恐慌,恐慌的組成部分就是身體的感受、內心的想法、話語。你開始念著「阿彌陀佛」,逐漸就能看到恐慌本身。恐慌成了你的助緣。

當你看到恐慌的狀態,我們說,那是覺知到了心知道,就是覺知。同樣地,當你看著恐慌,就是覺知。慢慢地,你就會發現覺知比恐慌廣大。一般我們會說:覺知就像虛空,而恐慌就像浮雲。雲霧再怎麼厚重,也不會改變虛空的本質。颱風、汙染、烏雲……都不可能改變虛空本身。我們感受到的憂鬱、焦慮、恐慌等,就如同雲霧,而覺知如同虛空。能夠覺知到這些並安住,心會調柔、有彈性、能運作。

3.當內心浮現恐懼,通常會慌亂、退縮或立即防衛(甚至直接攻擊),並不斷冒出許多負面念頭,有什麼方法可以截斷這個自動機制,穩住陣腳?

我們是無法阻斷這些負面情緒的,不要試圖這樣做。就像你不想去想什麼,偏偏想得更多。但我們可以和它交朋友。如何交朋友?前面談到用念佛與覺知連結;也可以用呼吸的禪修來連結。

有一種禪修方式是看著自己呼吸的進出,數呼吸——從一數到十,再回到一,數到十。這就是在開展覺知。接著可以去看著恐懼,當恐懼出現的時候,尤其是恐慌症發作時,去看著它,一開始它會看似變得更強烈,如果是這樣,你就回到念佛或呼吸,平靜之後再回去看著恐慌。覺得情緒加重,難以抗拒時,又再回去念佛或看著呼吸,之後再去面對情緒。當你能看著恐慌,恐慌不一定消失,但你可以從中得到自由。這就像你可以看著河流,河流不需要停止,而你並不會被河水捲走。

4.若已陷入恐懼漩渦,並陷落在負面念頭、情緒中自我否定及封閉時,該怎麼讓自己走出來?

念頭和情緒會相互影響而連帶生起。對念頭而言,可以建立信念和見地:「我是沒問題的,一切都是好的。」當負面情緒生起,可以在心中這樣提醒自己。基本上,我們製造了這樣如牢獄般的感知。它並不真實存在,卻束縛了我們的心。像前面提過的,現況可能只有10%的嚴重性,而我們的錯誤感知誇大了90%。其實它們都不是真的,不要試圖壓抑念頭或情緒。當情緒感受出現時,可以藉念佛或呼吸回到覺知,然後逐漸看到情緒本身。這樣是很有幫助的。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