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佛教出版,智慧恆久遠(上)

活動名稱:2018世界佛教村座談會(二):佛教文化的全方位發展
主持人: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與談人:
1.繼程法師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宗教導師兼普照寺住持)
2.丹尼爾.艾特肯(Daniel T. Aitken,智慧出版社執行長)
3.山姆.茂(Sam Mowe,《三輪》副社長)
4.陳劍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5.果賢法師(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現場口譯:陳維武、張瓈文
文字翻譯:張家誠、陳維武
人物攝影:李東陽
記錄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講座時間:2018年6月27日

文化出版 連結佛教與普羅文化

單德興(以下稱「主」):歡迎大家參加下午的座談會,探討的主題是「佛教文化的全方位發展」。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演講貴賓與大家分享經驗。

第一位與談人山姆.茂,是《三輪》(Tricycle)雜誌讀者開發部總監(現任《三輪》副社長),《三輪》是在英語世界極負盛名的佛教雜誌,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第二位與談人繼程法師,他的先前主題演講給了我們全球化時代,佛教文化的宏觀及整體的視野。在這個座談會裡,他將分享更多關於如何向一般大眾傳揚與溝通佛法的經驗。第三位是智慧出版社執行長丹尼爾‧艾特肯,他擁有佛學博士學位。第四位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最後是今天整個座談會的召集人果賢法師,他是法鼓文化的編輯總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負責向社會推廣佛教書籍與文化產品,並致力於向世界各地傳播佛法。

首先請各位與談人分享各自不同領域的經驗,特別是關於佛教出版。您的出版社在現代社會扮演什麼角色?請山姆談談卓越的《三輪》雜誌,以及它所扮演的角色。

山姆.茂(以下稱「茂」):《三輪》一直具有三重任務:第一是傳揚佛教的教義與修行方法;第二是作為一個不分派別,為佛教各個修行傳統發聲的平台;第三則是從佛教的觀點深入更寬廣的文化。

就第一點來說,雖然二十五年前我還不在《三輪》服務,但有人告訴我,《三輪》編輯群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佛教是什麼?」二十五年後的現在,人們倒是比較常問:「佛教對於一些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議題的看法如何?」我們認為,在這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與其他佛教出版同業一起發揮了作用。

就第二點來說,我們一直在努力擴大各個不同傳承佛教徒的對話。打開任何一期的《三輪》,你會發現許多來自不同佛教傳承觀點的文章,包括上座部佛教、日本禪、不同派別的禪宗、不同派別的藏傳佛教,以及日蓮宗和淨土宗。這樣做不是為了要取得一致認同的觀點,而是因為我們相信:當理解彼此的差異時,我們會變得更豐富多彩,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所以我們在這兩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與其他的佛教出版社負有同樣的使命。

現在則是大力著重在第三點,更廣泛地進行文化交流,或者我們常說的──在各文化交流領域中擁有一席之地。佛教在近來很受歡迎,而且我更認為現在正是將廣泛的文化與佛教做深入連結的時機。

小眾出版 留下文化軌跡

主:繼程法師是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宗教導師暨普照寺住持,請您介紹所屬單位與您所扮演的角色。

繼程法師(以下稱「繼」):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成立於1970年,是馬來西亞佛教界很活躍的全國性組織,我於1973年左右加入。出家後,仍有因緣在這個組織裡擔任過副會長、會長、總會長。因為是所謂「青年」,所以到四十歲必須退休,於是我退休後成為顧問,現在則是擔任導師。

擔任副會長時,有位老居士想捐一塊六、七英畝的地。緣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可能是當地居民希望祈求觀世音菩薩保佑,所以在橡膠林裡建了普照寺。這位老居士是信託人之一,很多組織向他詢問,但他接觸了佛青總會的人,又見我是位法師,特別歡喜,就把這塊地捐給佛青總會,條件是一定要請我當住持。為了佛青總會能夠取得這塊地,有更大的發展,所以我就只得掛名。

佛青總會有兩百多個會員團體,除了在各地方成立佛教青年會,也接受其他佛教會申請加入。今年(2018)剛召開兩年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了新的理事。我在臺灣臨時接到通知,還用手機錄開示傳給他們,給予鼓勵。

佛教青年總會成立「佛教文摘出版社」,我擔任社長,發行《佛教文摘》季刊,今年是復刊四十週年紀念,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我有很多書交由佛教文摘出版社出版,即將發行的是《文化佛教》,旨在探討文化層次的佛教,包括當前一些政治、社會現象,或者華人組織、團體相關的論文。八○、九○年代,我們很活躍,舉辦許多研討會,我常常受邀演講或發表論文,正在蒐羅這些內容編輯成書。

我另外成立了「法雨出版小組」,由我的學生負責,主要是出版自己的書。之前有佛教青年總會、十方出版社等單位幫我出書,但因為考慮到會持續出書,自行出版比較周全。至今已發行近五十本,其中二、三十本是我的書,有些部分也授權法鼓文化發行繁體版。除了自己,也有我的學生的著作;佛教的書籍以外,還有華文文壇朋友的著作。我也將我的小學校長一生所寫的教育類文章,在他八十歲去世前,整理出了兩本書,他對此感到很滿足。

我的出版理念很簡單,有人想出書,只要能夠出版的都會幫忙,因為在馬來西亞要出書很不容易,我想,不容易的工作,由我們來幫忙做,希望能夠發揮一點功能。

承擔保存與傳布教義重任

主:下一位講者艾特肯先生,是美國著名的佛教出版社智慧出版社執行長。事實上,今天早上我還收到該出版社的一封電郵,提及他們即將出版由羅伯特‧舒曼教授編輯的兩本新書。如果各位還記得,1998年,聖嚴法師和達賴喇嘛曾在紐約進行一場宗教對談,舒曼教授在場,我也在場,在座諸位當中有些人也在場。所以從今早收到的電郵,可以發現這家出版社的觸角是多麼無遠弗屆。現在這家出版社正是由艾特肯先生帶領,請分享您的經驗。

丹尼爾.艾特肯(以下稱「丹」):繼程法師剛才提到幫他的小學校長出版的事,這讓我想起最近我的教授打了一通電話給我,他說:「既然你在智慧出版社工作,你願意出版我的書嗎?」

首先, 我想說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夠參加今天的盛會,慶祝《人生》雜誌70週年。我今早得知,《人生》雜誌是由聖嚴法師的師父(編按:東初老和尚)所創辦的。當時許多人對正信的佛教有疑惑,於是他創立這份刊物,讓人們有機會了解正信的佛教。

我認為一個佛教出版社的核心責任在於──維持品質、維持標準、維持出版真正的佛教文本。這就是我主要的觀點。但實際的問題是:你的出版品在現代社會扮演什麼角色?我剛剛思考:綜觀歷史,出版品在保存與傳播佛教教義方面,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各位知道現存最古老的印刷書籍是什麼嗎?是一千年前印刷的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以如果有人問你:「請給我看看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書。」那是一本佛教經典!佛教出版品的歷史可悠久了!

這也讓我想到了西藏負責印刷的「印經院」,在當地,印經院就像寺院一般為人尊崇。我在想:「為什麼會那樣?」當然不可能只因為他們把油墨印在紙上,而是因為他們非常重視與保存佛教的文字,也就是佛教的經典集結《甘珠爾》,就像《阿含經》一樣,對吧?

在十八世紀西藏著名的印經院,僧侶會坐在那兒將經文雕刻在木板上以便印刷。他們會仔細校對,確認翻譯正確無誤。這讓我想到,在現代社會,作為一個佛教出版社,在某些方面並無改變,當然,在其他方面已有所改變。十八世紀的西藏不可能有「亞馬遜(Amazon.com)」,對吧?「亞馬遜」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在「亞馬遜」出現之前,也就是十年前,你要如何取得一本佛教書籍?你要到書店去,在美國,就是去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 Bookstore);在臺北,相當於巴諾書店的是誠品書店。

想像一下,二十年前,你走進書店問:「佛教的書在哪兒?」然後你到佛教書籍區,看到多少書呢?可能是一百本吧!在臺灣可能更多。在美國,大概是一百本左右。

因為書只有一百本左右,所以能選擇的有限,而出版社就像是守門員。所以,是誰決定哪些書擺上書店櫃架的?是出版社。因此,我們在佛教界的角色,就是確保真正高品質的翻譯書出現在這些架上。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後來傑弗瑞.貝佐斯(Jeffrey Bezos)加入亞馬遜,一切都改變了。如果你要找一本佛教的書,會到「亞馬遜」網站,在搜尋欄輸入「佛教」,然後就出現三萬筆搜尋結果。佛教書籍的出版過程,從有限的選擇到目不暇給,幾乎有無限的選擇。

可能你會覺得這太好了。在某方面確實好極了。但對讀者來說,這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有三萬本書可選。但我該讀哪一本? 我得做個選擇。

關於讀書,我的老師曾給過我一個忠告。他是位西藏喇嘛,在西藏的寺院修習許多年。他說,閱讀佛法書籍不能像氂牛吃草一般。氂牛吃草是這邊吃一點兒,走到那邊再吃一點兒。閱讀不可以像那樣。但現在,我們的情況確實如此,我們缺乏好的閱讀指引。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這三萬本書裡,哪些是好書?何謂「好」呢?好的翻譯、清晰的翻譯,以及真正的法脈傳承。所以這就是出版社的角色。對智慧出版社來說,我們的職責是幫助人們清楚應該讀些什麼。如果書本上有智慧出版社的商標,他們就知道那是高品質的書。這就是我們從事的工作。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