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14
禪修電子報/每月一次/每週四發報

禪修指引

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攝影 / En)

■ 文/聖嚴法師

默照本來是非常單純而簡單的,可是在運用的時候,還是因人而異,要靠個人的揣摩,如何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牢牢地將自己的心貼在方法上,不離開方法。

有人覺得自己已經非常用心、非常努力了,但是用方法時很累、很吃力,而且心還是浮動的,無法用上方法。這就像騎馬一樣,一騎上馬,馬就將你甩下來,甚至還踢你兩腳,因此希望找一匹訓練得非常熟練的馬來騎。其實,那匹馬就是你自己,要如何順利、輕鬆、不吃力?很簡單,不要期望太高、要求太多,也就是「不除妄想不求真」,那是很省力的;沒有企求,錯了就重新再來,有雜念是正常的;不論是只有一念或者兩念在用方法,都很歡喜,只要現在知道用方法。

能夠以無所求心來用方法,方法是很省力的,很容易將心安定下來。既然是無所求,諸位一定會覺得為什麼還要到禪堂來禪修?我們求的是能夠開智慧,使煩惱減少;但是,就因為希望煩惱少,希望求智慧,所以必須以無所求的態度來用方法,否則會適得其反,企求心愈高,煩惱心愈重。因此,在打坐之前要發心,所求的只是方法,不求其他,不求沒有妄想,不求有好成果,這就是修行的基本態度。

禪的修行,為什麼稱為頓悟?因為所使用的方法就是「頓」,不是要人從觀念上來分析、辯論、思考。一般人對於許多問題,可能會問理由、原因,進行分析,然後做結論,是合理或者不合理,能解決或不能解決;一般的知識系統,都是用這種方法。而禪修是當下就在用方法,其他的不管它;這樣好像沒有解決問題,但是如果隨時隨地能夠用方法,這些問題就會徹底解決,不論是否有理,至少煩惱沒有了。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大字版)

禪與心靈環保

【覺悟的心】——是與自己同在的心

任由憤怒的能量蔓延,讓生活充滿攻擊與對立,所導致的最大不幸是:不論走到哪裡,都找不到歸屬感。因為所謂的歸屬感,是唯有在「瞋」的毒素完全消失,身心得以放鬆時,才能得到的幸福。

任意地胡思亂想,不知不覺地變得煩躁不安、忿忿不平……這就是易怒的原因。多數人善於思索,然而思索既非現實,也非事實,而是一種妄想的世界。一旦陷入苦思,等於沒有活著;因為心漸漸與真實世界脫節,自然就會累積成壓力。

現代社會強調的「連結」與「交流」,常常是一些雜訊的互換。我們真的以為通過手機或網路就能了解對方嗎?其實這全是錯覺。當彼此言詞太瑣碎,有時更讓人覺得孤單、失落。如果我們在寂寞中定了心,學會獨處的力量,心就昇華了:不再患得患失,才能洞見真理,洞悉因果法則,體會豁然與自在。

被達賴喇嘛譽為「現代龍樹」的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對一位主張苦修、強烈否定感官的人說:聽你心中的欲望,如同聆聽樹林裡的風聲一般。

關係是一面鏡子。我們要在自己身上了解衝突和悲傷的原因。一味培養仁慈、慷慨,卻不充分了解貪婪,無異縱容無知與殘酷。一味培養慈悲、寬恕,卻不完全了解人我關係,只會造成孤僻,使我們耽溺於掩飾得很好的驕傲當中。完全了解渴欲,就是慈悲,就是寬恕。培養德性並非德性。了解渴欲,需要持之以恆、戒慎地覺察,需要一種柔和的力量。

訓練出來的克制力有它的危險性;因為這種克制力是片面的、殘缺的,因此也是淺薄的。關心會創造一種自然的、自發的專注,這種專注裡自然就會開出了解的花朵。觀察、質疑日常習慣性的行為和反應,就會喚醒這種關心。

心靈的平靜來自於深刻地觀照,修行的重點不是讓念頭不起,而是覺察它的生起與消失——在感官與外境接觸的當下,如實探索自己,進而超越自己。

延伸閱讀:《禪與悟

好 書 推 薦

誰惹你生氣?

圖丹卻准


學習有效地處理生氣的情緒,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經之路。你準備好要掃除路上的情緒障礙了嗎?.......

達賴喇嘛:這些事,你應該生氣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上田紀行


必要時,勇於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學會如何分辨對哪些事生氣,同時運用憤怒,能夠帶來強大的推動力......

活 動 訊 息
聖嚴法音恆久遠 法鼓山譜唱佛曲報師恩

法鼓山各分支道場、會團,均有將佛法、禪法生活化的豐富課程,傳承 聖嚴法師慈悲與智慧的法音,提供社會大眾來體驗......


齋明別苑慶10年一刻 僧眾義工祈福慧十方

苑是修行弘法的道場,更是自利利人、眾人成就的道場,期許義工們體會有作有集、有作不集、不作有集及不做不集的道理,實踐 聖嚴師父提醒要共修、親近團體的勉勵......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新版上市!
新書上市

除了白話解釋,聖嚴法師更整理出其中要點......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