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74期
2022-6-16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如能善用法藥,病痛本身就是一條療癒之道。

漢傳佛教的療癒之道

梅靜軒


佛法並非萬靈丹,卻可以是一帖解藥,解答了生老病死,解答了困頓無常,解答了緣起、生滅。
因為法藥的洗禮,人生可以闊達,可以寧靜致遠、寂靜安詳……

佛典醫療

病痛三譬喻

在這類與病相關的經群中,對於病痛的描述,最為生動逼真的,莫過於《雜阿含經》的103經,也就是差摩比丘的故事了。當時差摩比丘住在拘舍彌國的跋陀梨園中,身得重病。消息傳到了附近瞿師羅園的上座比丘們耳裡,長老比丘們很關心差摩比丘的病況,便差遣陀娑比丘前往探視。103經的後續經文,便是陀娑比丘帶著上座們的訊息,數次往返於兩處林園中探病的故事情節。

差摩比丘被問到病況如何時,回答說:「我的病一直好不了,弄得我焦躁不安,各式各樣的苦,排山倒海般迎面而來,一波強過一波。這苦該怎麼說呢?就好像幾個壯丁,抓著一個瘦弱的人,在他頭上繫緊繩子,同時再用力扭轉他的兩手。我現在身體的痛苦,相較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又譬如說屠夫殺牛,以利刃硬生生地切開牛腹,取出內臟。我現在的腹痛程度,甚至超過了那頭牛。再比如說兩個大力士抓著孱弱的人,將他吊在火堆之上,燒他的腳。我現在腳底灼熱的痛苦程度,也不亞於此……。」

像這樣從頭到腳,從體腔到四肢的三種劇苦譬喻,相信任誰讀來,都痛徹心扉,心有戚戚焉。在《雜阿含經》的其他經文中,當患病者被問到病苦多寡時,不外以「即說三種譬,如差摩(《叉摩經》)說」來表達受苦的程度。這麼具體、這麼有畫面,讓我們猶如身歷其境的病痛,又該如何化解?

轉苦為道用

我們在許多經典中,都曾經看到這句話「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可說是一個熱門的說法場景;而供養這座園林的給孤獨長者,是佛陀時代的一位大護法。有一次給孤獨長者生了重病,受苦不已,佛陀便在某日清晨到舍衛城乞食時,前往長者家中探視。尊者雖臥病在床,仍奮力掙扎著要起身迎接,此時,佛陀立即軟語勸慰:「長者勿起!增其苦患。」坐定後,便問長者病情,是否還能忍受?身體所受之苦是增還是減?長者回答:「甚苦!世尊!難可堪忍……苦受但增不損。」

見長者這般深受病苦折磨,苦楚只增不減的情況,佛陀便對長者開示,當學「四不壞淨」——「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也就是說無論在何種艱難的情況下,對於佛、法、僧三寶的淨信都不毀壞,也不屈服於病痛引發的苦惱,而喪失對戒律持守的堅持。

長者聽聞後,回覆世尊說:「是的,弟子一直以來都遵循著這四不壞淨的教法,不曾忘失、捨棄教法呢!」佛陀聽聞後也備感欣慰,並授記長者未來將得阿那含果位。

在《雜阿含經》的1030至1032經,也都同樣是關於給孤獨長者的病緣開示,不過出場人物略有變異。探視者分別為佛陀、阿難,以及舍利弗與阿難兩人一同前往瞻病。三則故事中,說法的內容雖略有差別,不過對居士說法的原則都在於「示、教、利、喜」,也就是開示法義,演說、教導修持,使白衣居士聞法後,能心生歡喜。

除了四不壞淨之外,較常見的開示內容還有觀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生滅無常。因如實了知五蘊身心的無常特性,便能於五蘊身心不起貪著的念想,又或者教導四念處、七覺支的觀修方法。

綜合來說,以對三寶的淨信安定患病者內心,不受憂悲苦惱的情緒干擾,進而從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的次第,漸次引導應機的行者,如是觀修身心緣起聚合、緣滅離散的無常本質。唯有透過佛法熏習,對五蘊身心進行如實諦觀,才能於病苦的難題上豁達瞭然,淡然以對。(摘錄)

(本文摘自:《漢傳佛教的療癒之道》

《平安最幸福》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果暉法師分享日常生活的幸福之道,及實用的修行要領……

精選書摘

勉勵「萬行菩薩」都受菩薩戒

以無染的智慧,消融貪、瞋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眾生。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眾生發起菩提心。

■ 文/聖嚴法師

以三聚淨戒,做為菩薩戒的基準而言,富有極大的彈性,能適應不同的層次及不同時地的菩薩行者。我為釐清此一觀點,曾於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九日,在中華佛學研究所假臺北市圓山飯店召開的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發表了一篇論文〈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原因是中國佛教號稱大乘,多數三寶弟子卻不知要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的人,竟又無法把握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止惡、修善、利益眾生。所以我也在同一會議的開幕典禮中,發表主題演說—「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做了這樣的呼籲—「戒的功德,在清淨與精進;律的作用,在和樂與無諍。這不正是我們今日世界每一個家庭及社會所需要的嗎?如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再加上大乘菩薩的三聚淨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以無染的智慧,消融貪、瞋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眾生。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眾生發起菩提心。」

總之,以三皈、四願、三聚、十善組成的菩薩戒,乃是人人容易受持,人人應該受持的菩薩淨戒。我不敢更改菩薩戒,也無能發明菩薩戒,我僅參考了漢傳及藏傳的菩薩戒內容,配合現代的社會人心,來提倡實踐菩薩戒的精神,鼓勵授受菩薩戒的風氣。(摘錄)

(本文摘自:《菩薩戒指要》)

延伸閱讀:

菩薩戒指要(四版)

聖嚴法師


本書的特色,是著眼於大乘菩薩戒的弘揚,
以往的治律大家,
多半是對僧尼的出家戒律下工夫,
若注意到菩薩戒,
便是對菩薩戒本或菩薩戒經做講解註釋的工作……

當 月 選 書

步步成佛:
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

釋法源


只要我們能像聖賢一樣,斷除煩惱惑業,讓身心處於「量子穩態」,就可以成就佛道,達到清淨平等、涅槃解脫的狀態......

大手印直引口訣30句


密勒日巴尊者, 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更加瞭解密勒日巴師徒之間殊勝的傳承、清淨的修持與深厚的情感連結,進而能對上師傳授的修持口訣,生起更深厚的信心......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