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86期
2022-11-9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間淨土

心安理得就是成功
人人都可以「立德、立功、立言」,人人都可以是一個成功的人。

文 / 聖嚴法師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所謂成功,就是要有大事業、大名望,而且還要地位高、財產多,有許多群眾簇擁著他。這種人,大家才認為他是成功的人。 其實,想要獲得這樣的成功,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表面上看起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做到,但又好像人人都有機會。以我為例子,我能在無線電視頻道上為大家說法,好像很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就認為我是成功的;可是,這並不表示其他人做不到。而且這就算是成功嗎?恐怕值得深思。 到底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呢?孔子以「立德、立功、立言」作為成功的準則。所謂「立言」就是能提出有道理的見解,讓大家有所依循,並獲得正面的效果。其實要想做到立言,也不容易。他必須有思想,還要有所創、有所立,而非僅僅做個傳聲筒而已。

「立德」的「德」是道德、德行的意思。無論是心性、品性,或是待人接物、處事態度,只要能對大眾有利,對社會人群有利的,就是立德。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君子立德是樹立一種風氣、典範來影響別人,從影響一群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至影響世世代代的許多人。 「立功」則是在適當的時機做出正確的事,造福大多數的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三者之間,立功是可表現的、有形的,別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或知道。它和「德」不一樣,德是一種影響力,雖然無形,但有力量。而立言是用言論來影響人,可以是立功,也可以是立德。能做到這三種,都算是人生的一種成就;且不論影響多寡或功勞大小,都是成功。

所以如果以這三個原則來論成功,則人人都有機會成功;相對的,目前社會上很多所謂的功成名就者,就算不上成功了。很多有大事業的人,他不一定道德很高;名望很高的人,講話也不一定有道理。因此不能只從金錢、地位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名望高、地位高,權利大的人,對社會不一定有功勞,對歷史不一定有貢獻,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建立在孔子所說的這三個標準上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好像很難、很遙遠。其實,「立德」只要不愧對自己的良心,遵守道德的行為,那就是「立德」成功;「立功」就是我們要幫助他人,如果所作所為都能夠利益他人,也就是「立功」成功;「立言」就是在觀念上或語言上,能夠安慰鼓勵別人,甚至影響他人改過遷善,那我們就是「立言」成功。以這樣的標準來看,人人都可以「立德、立功、立言」,人人都可以是一個成功的人。

甚至,一個人只要真正能做到心安理得,那也是一種成功。

如果一個人活了一輩子,臨命終時覺得自己白活了,或是死不瞑目,即使他活著的時候多麼功成名就,那都稱不上真正的成功。只要覺得自己這一生沒有白來、沒有白過,那他這一生也就是成功了。不要說一輩子,只要一天沒有空過,就有一天的功德、一天的成功;即使是一小時,也有一小時的功德、一小時的成功。

成功有大成功、小成功,能夠積聚一小時、一小時的成功,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的成功,小成功也可以慢慢累積成大成功,而我們的福德和智慧也會逐漸的圓滿。當福德和智慧達到究竟的圓滿,那才是我們最大的成功,那不是金錢,也不是地位,而是功德。

摘自:《找回自己

聖嚴法師法語

成功是美好的結果,
失敗也是美好的經驗。 

◎ 摘自:《動靜皆自在

本 週 選 讀

動靜皆自在(大字版)

聖嚴法師


許多發心學佛的人,常誤以為,只有在佛前上香、禮拜、誦經,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閉關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

禪與拯救地球的藝術

一行禪師


禪法不僅在蒲團上實踐,也展現在我們與他人、與周遭環境、與地球的關係和互動。拆解「相即」的終極意義,直指人在地球上的幸福關鍵......

素超人選文

為什麼要生氣?

文 / 聖嚴法師

佛法認為,「貪瞋癡」是我們人類的三種根本煩惱,稱為「三毒」。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避免起瞋心,只不過有一些人是瞋恨在心裡,沒有表現出來罷了。

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會把心中的瞋恨從身口的行為中發作出來,無論是表現在言語或身體上,都是既傷己又傷人。所以,我們通常會把瞋譬喻為火,又稱為瞋火,是因為它像火一樣會使我們失去清涼的智慧。

瞋恨會帶給人非常大的禍患,一定要適時化解瞋心。化解的方式有兩種:首先是觀念的化解,其次是方法的修行。

首先,要從觀念上來化解,仔細分析瞋恨發生的原因,並進一步思考:瞋恨對我們究竟有什麼影響?經過一番理性的分析之後,在觀念上就會知道無論是恨人或是恨己,都無濟於事,倒不如從改變自己、改善處境做起,這要比用恨或瞋的情緒面對問題要好得多了。

如果不管怎樣分析、解釋,都化解不開瞋恨心時,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拜佛、念佛、讀經或打坐,這些方法都能夠化解瞋恨的情緒,幫助人透過修行消業。但是如果我們面對問題沒有慚愧心和懺悔心的話,業還是不容易消解的。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修行方法,都是要我們學習慈悲,不僅對待眾生要慈悲,對自己也是一樣。對己慈悲,就是要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凡事不要感情用事,那麼容易動氣、動情緒。而對人慈悲,就是不管他人有理或沒理,都應該原諒他,就像我們也希望別人能諒解我們一樣,要將心比心。如果我們能以身作則,或是設身處地諒解他人,瞋恨心就會慢慢地減少了。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

延伸閱讀:

放下的幸福:
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聖嚴法師


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
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情緒干擾時,
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
以慈心化解瞋心,以謙虛去除慢心……

活 動 頭 條
齋明寺講座深入華嚴思想 學普賢菩薩行願讚

法鼓山桃園齋明寺於11/5上午9點,邀請法鼓山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以「普賢菩薩行願讚」為題,透過導讀創辦人 聖嚴法師著作《菩薩行願》,帶領現場、線上近260位民眾,深入〈普賢十大願〉的修行意涵......


關懷院訪法鼓社大三芝園區 深入體驗自然環保

法鼓山社大戶外教室總能讓心情保持晴朗。28日上午,法鼓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陳高昌主任帶領37位大事關懷義工,一同參訪「法鼓山社會大學戶外教室三芝園區」,實地感受園區以自然環保,帶給身心純淨的感動力......

《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品味詩中的禪、禪中的詩,連結自己的生命經驗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