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56期
2022-4-13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禪修與環保生活
禪的修行就是佛法的修行,佛法的修行一定是身、心、環境三項配合,才是真正的修行。

許多人以為禪修只要把自己的內心照顧好即可,但人身為環境的一分子,外在環境也攸關禪修與內心清淨。聖嚴法師強調,禪修是內外環境息息相關的,外在環境清淨了,內心才能更安定;同樣地,內心環境清淨了,看到的外在世界,也將變得更美好。

■ 文/聖嚴法師

禪的修行就是佛法的修行,佛法的修行一定是身、心、環境三項配合,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只重視內心的、個人的修行,對社會是有一些幫助,但幫助不大。

有的人覺得只要靠少數人修行的力量,就能感得護法龍天、諸佛菩薩來護持;可是如果我們周遭大多數的人內心險惡,行為乖張,或是生存在這個環境之中的大眾,在過去世形成了重大的共業與定業,那麼就可能會產生種種災變——天災、地變、水火災難,即使持咒、誦經也不一定能夠幸免。

定業不容易改變,這好像定時炸彈一樣;但是定時炸彈也不一定會爆炸,雖然說定時炸彈已經定了時間非炸不可,可是如果有人知道炸彈中的信管怎麼拆除,那麼這個定時炸彈就不會爆炸了;如同定業也未必絕對無法改變。

環境清淨:有助內心安定

修學佛法的人,內心的清淨是很重要的,可是環境的清淨也同樣重要。不能只是自己關起門來修行,獨善其身,就認為是在救世界、救人類。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積極在人間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才能使得世界改變,眾生得救。

因此對修行禪法的人而言,內心清淨固然是最重要的,但環境清淨也很重要。法鼓山的理念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提昇人的品質」是要從每個人的人格修養做起,「建設人間淨土」是要每一個人把自己的人格建立起來,同時也協助其他人把他們的人格建立起來,人間淨土便可以實現了。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不能僅僅把門關起來打坐,就叫作心清淨,應該要從人心的糾正、環境的清淨做起,照顧自己的身心,照顧大家的環境,才是一個禪修者的基本態度,如果僅僅只做到個人內心的清淨,而不照顧環境的清淨,結果環境中的垃圾愈來愈多,最後我們就會生活在垃圾堆裡,那便是不切實際、不負責任的人,豈是擁有優良人品的人呢?

例如:我會要求學禪修行的人,一開始不可以在髒亂的房間裡打坐,如果房間中的空氣混濁,東西放得橫七豎八,打坐時的心一定不容易寧靜。必須把環境整理得清淨整齊,打坐的時候,心才容易安定。

或許有人說,只要「心淨國土淨」就夠了,沒錯,這是源自於《維摩經》的「唯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我們心中若能真正清淨,沒有煩惱,則我們看到的世界即是佛國淨土;可是當我們的心還沒有真正清淨以前,說這句話便是昧於事實。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凡是出家人所住的地方,都是簡單、樸素、整齊、清潔、規律、寧靜的,這也是自古以來寺院修道的生活環境,我們希望能把這樣的生活環境,擴大到寺院以外的每一個角落。諸位如果到農禪寺來學打坐,便要把農禪寺的禪修精神帶回家去,不僅僅是一星期到農禪寺一次,過兩個小時簡單、樸實、清淨、寧靜的生活而已,應該也要使平常的生活都跟在農禪寺一樣。

內心清淨:世界更美好

內外是相呼應的,除了不要製造環境的垃圾,也不要製造內心的垃圾,環境中有了垃圾就當把它立即清除,內心中有了垃圾也要立即消除。

所謂消除內心的垃圾,就是將心調柔,一旦心能調柔,煩惱就會減少。如果煩惱很多,那表示心中的垃圾很多,看到的世界就會是一個五濁惡世,也就是充滿髒亂、痛苦、無可奈何的三界火宅;如果我們心中的垃圾減少,那麼我們所見到的世界就會像人間淨土一般。

可是我們也不能在心中自我陶醉,自己騙自己,外在的環境本來沒有這麼好,也把它說成那麼好,或是只有你自己覺得很好,而其他人覺得這世界並不好。因此,我們應該要幫助其他的人,讓所有的人都覺得世界是美好的,那才是真正的淨土。

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是可以實踐的,但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要靠我們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心和生活的環境做起,經常保持整齊、清潔、清淨、簡樸、少欲、知足,這個世界才有可能一點一點轉變成淨土。

禪修的生活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是相應的,當自己的內在心性清淨了,也要帶動、協助外在環境清淨,以達成內外的清淨——身心清淨和國土清淨,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標。

我們要把這樣的理念傳播出去,希望全臺灣,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有這個共識:從內心到環境,隨時保持整齊、清潔、寧靜,那麼,人間淨土很快就能夠出現!

摘自《心.光明遠大》,原文收錄於選自《動靜皆自在

聖嚴法師法語

應該忙中有序的趕工作,
不要緊張兮兮的搶時間。

◎ 摘自:《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本 週 選 讀

生死習題:
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二版)

羅尼.史密斯


從現在往後看,每個人好像有無限寬廣與遙遠的未來;但從死亡終點往前看,我們只擁有短暫的現在。練習把死亡當作起點,活出真實又精彩的人生......

釋門千里駒:玄奘大師(佛教高僧漫畫全集52)

度魯


什麼樣的願心與勇氣,讓一個從小出家、四處求法,在佛法研究上已有成就的年輕法師,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忍受路途中的孤獨與未知,而策杖孤征……

素超人報告

用智慧來發光,用慈悲心來發熱

■ 文/素超人整理

現代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吃不專心睡不安穩。輾轉在世俗塵勞中忙碌奔波,不知所以。

聖嚴法師在《找回自己》書中提到:

人一生的生命不過數十年,非常短暫,活動的範圍、能夠接觸到的人和事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為社會整體貢獻,就會創造出全人類共同的生命價值,連帶也會創造出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歷史價值。這就是功德,就是生命的成績。

佛教也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限的。在時間上,有過去無量的生生世世,以及未來無量的生生世世;我們會一生一生地輪迴下去,直到最究竟成佛為止,也就是最終的圓滿。在空間上,我們所處的地球,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外,還有無量十方世界。因此,我們除了要對現在這一生負責任之外,對於過去無量生所造的種種業力,以及未來世的因緣果報,也要盡責任。而且不僅要對個人盡責,也要對地球上所有的人類和生命體盡責;甚至對地球以外,無量世界中的一切眾生,盡起責任來。

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除了為自己的前程努力,也為了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努力。不僅僅要在我們的世界建設人間淨土,也希望把淨土建立到十方世界去,這樣,我們永遠地忙,永遠地累,都是值得的。

隨時隨地把波動的心安定下來

那麼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心的平穩與安定呢?

聖嚴法師曾說: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工夫;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禪法始終是一貫的,只有深淺頓漸不同,沒有本質的差異。佛陀的言教,都是從禪修悟出來的,佛弟子們經過聞思修證所要達成的目標,即是悟得佛性——無我的空性——無心即是禪心。

作家龍應台曾與聖嚴法師談論:一位出了「家」的法師,為什麼能擁有安定而清澈的歸屬感?聖嚴法師回答,他從不追求歸屬,他認為自己是「沒有歸屬的歸屬」。在現實生活中,任一時、任一處都是他的歸屬,即使大風大浪,也是他的歸屬。

一般人覺得修行要靜修,其實動靜都是修行。放鬆,是精進而從容自在,隨時隨地把波動的心安定下來。身體動的時候,心是寧靜的,心在活動的時候,身體是鬆弛的;不要因為身體動或環境動,心也跟著亂。

心如果沒有著力點,很容易產生力不從心或心不由己的感受。放鬆,是時時不離正念,讓思緒、言語、動作都井然有序,身心專注是與壓力共處的平衡點,蘊涵自我實踐的智慧與創造力。

因此,聖嚴法師常常分享「五分鐘靜坐法」:先把身體各部位調整到感覺舒服的狀態,接著把眼球放鬆、頭腦放鬆、臉部肌肉放鬆,輕鬆地微笑。然後提肩做三次深呼吸,再回復平常呼吸,並把小腹放鬆。這個時候,全身就自然放鬆了。

延伸閱讀:

找回自己

聖嚴法師


想真正、徹底解決生命的問題,根源在自己的「心」
在心的議題上,聖嚴法師以極其細膩深刻的觀察,
用幾個實例與故事,即揭露人性幽微的面向,
又能以幽默的智慧化解,為人心找到出路……

最 新 消 息
2022法鼓山關懷生命獎選拔 歡迎各界踴躍推薦徵選

法鼓山「2022關懷生命獎」即日起辦理徵選活動,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推薦或鼓勵國內外從事關懷生命與啟發社會良善正向力量的團體及個人等參加。相關活動簡章將公告於人基會網站......


東初禪寺圓滿清明三昧水懺法會 以法水清淨超度自他

紐約東初禪寺於北美時間4月2日,舉辦了殊勝的清明報恩—慈悲水懺法會。在僧團的帶領下,禪寺現場有40多位信眾以慈悲喜捨的菩提心拜懺共修,清淨自身也為歷代祖先和眾生迴向祈福......

青少年、童書展,任選2本75折
新書上市

有為者亦若是!與孩子一起認識行誼美好的佛菩薩與歷代高僧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