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56期
2021-8-5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56期──【疫起共修藥師法門】

【本期專題】藥師法門保安康

【心農業進行式】農學與佛法的交會/自然農人的書單

【法鼓訊息】睡前來一刻 聆聽法鼓山播客經典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56期目錄

本期專題

藥師法門保安康

全球陷入新冠疫情風暴,
疫病讓人聯想到藥師,
藥師佛示人善巧的藥師法門,
因地發下十二廣大行願,
護念眾生逢凶化吉保安康,世間風調雨順少災難。

(江思賢 攝)

■ 邱惠敏

臺灣從五月起新冠疫情大爆發,因疫苗短缺導致平均死亡率高於全球……民眾籠罩在不安、恐懼的氛圍中,許多宗教團體舉辦藥師法會來為臺灣祈福,例如法鼓山安和分院於6月開始「藥師法門」線上共修,邀請民眾「同願同行」,一起誦《藥師經》、持〈藥師咒〉、念藥師佛號等,幫助個人安頓身心,也集結眾人共修的功德,祈求疫情早日消弭,全球少災少難。累計至6月底有超過5萬人次參與線上共修,可見社會大眾盼望以宗教信仰安心的迫切之情。

為何每當社會動盪不安、天災發生時,佛教徒幾乎即刻想到藥師佛?竺摩長老於《藥師淨法講要》指出:「個個佛都可稱為藥師,而現在獨稱東方淨土的如來為藥師,因此如來發十二大願,特別重視社會的病態,特別重視消災免難,解除眾生的身心二病,所以特以『藥師』標其聖號。」

《藥師經》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因為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對應世間苦,以及強調延年益壽、消災免難的功德,是藥師信仰的一大特色,能幫助人們逢凶化吉、絕地逢生、福壽延綿。藥師信仰消災延壽的力量,來自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與修法,因為在充滿疾苦的人世間,需要先免除災難、治癒病苦,才能擁有修行的資糧。

經營農場的陳詩進是虔誠的佛教徒,49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反覆高燒燒了一個月,卻查不出原因,他隨身帶著《藥師經》住院,每天誦好幾部經,也一心持〈藥師咒〉,一度病危的他後來竟然起死回生、不藥而癒,讓他對藥師法門信心更加堅定,病癒之後更積極當義工奉獻自己;也在自家農場實踐《藥師經》護生的觀念,用不傷害土地與眾生的方式來從事友善農耕,他的農場裡有各式各樣的生物棲息,充滿了生命力。

藥師佛開的藥方

細細靜閱《藥師經》,會發現經文主要內容還是在強調藥師佛的本願功德,也就是十二大願,那是藥師佛感受眾生的苦痛,願願皆本著慈悲本懷,從身心康樂、解脫憂苦,得妙飲食、得妙衣具等願,到戒行清淨,乃至終極的「生佛平等願」,其廣大行願,助眾生療癒現世貧病疾苦,也助其轉邪歸正,解脫生死煩惱,速得菩提成佛。

竺摩長老在《藥師淨法講要》中解析,藥師佛為世人治病有治本與治標兩種方法,治本之道是以皈依三寶、深信因果、修行戒法、行菩薩道,來消除煩惱與究竟解脫,屬於自力;若是生了病,身心不調、家事不滿、國政不善、九種橫死等種種災難降臨,則運用佛法消災除難,是治標的補救,靠的是他力。

其實,觀照病苦、生活的不順遂,也在啟發我們體會人生無常、苦、空、無我的本質,從而超越對身體、自我的執著,明白老病死是必然的過程,在活著的當下,珍惜生命,用心生活,並積極奉獻自己,成就大眾,這也是藥師法門所傳達的積極人生祝福。

醫師蔡洪瑩剛接觸時也小覷了《藥師經》,覺得這部經典只是祈求消災延壽、現世安樂,沒什麼特別,但當她愈是熟悉經文,觀想藥師如來利樂眾生與慈悲救濟的十二大願,想到〈藥師咒〉:「藥,藥,藥生起來,圓滿成就」的真實語,就會提醒自己效法這樣的願心,懂得同理病人,以最適合病患的治療及藥物來救助病患,希望他們得到藥師佛的祝福,不僅「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更能進一步修學佛法,證得無上菩提。

藥師法門的安心之道

當前全世界都在對抗疫情,每個人都想盡一份心力,面對疫情,除了捐物資、捐款等實際行動外,照顧好自己,不增加醫療負擔,也是一種慈悲。聖嚴法師在《禪門》中提醒:「如果我們的『心』能夠自己安定的話,世界就處處都是安定的;反之,心若不能安定,則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定的。」藥師法門就是一個善巧受用的安心之道。印順長老於1954年秋天在善導寺講《藥師經》時,便點出這是一部圓滿眾生「現法樂」的方便法門,歸納出三個修持藥師法門的方法——聞名憶念、持咒治病、受持供養,教導世人安心法門。

然而,要免除災難仍要從自身淨化做起,進而珍惜大地,護念一切眾生,使環境永續。這一自淨化他的歷程,即是聖嚴法師在《淨土在人間》所說的,並不是要把《阿彌陀經》、《藥師經》、《阿閦佛國經》、《彌勒下生經》等所說的淨土景象,展現在今天的地球世界,而是「用佛法的觀念,來淨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芳範淨化社會,通過思想的淨化、生活的淨化、心靈的淨化,以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逐步努力,來完成社會環境的淨化和自然環境的淨化。」

新冠疫情讓全世界人類深深感受大家是生命共同體,從去年初開始,全球即邁入「後疫情時代」,在這充滿變化和變數的轉變時期,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社交、飲食習慣,乃至於全球化的進程。疫情啟示了不僅人與人之間需要和平共處,更涉及到與微生物的和平共處,人類必須懷著謙卑的心來面對所有的生命。修持藥師法門,學習藥師佛發願,如同為心靈注入疫苗,提昇心的免疫力;再以清淨的信心,深切地理解佛法,學藥師佛行願,成就心中的琉璃淨土。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6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心農業進行式】

農學與佛法的交會——自然農人的書單(下)

有機農法與自然農法常被混為一談,
有機是添加的工法,自然是無我的農法,
張顥嚴也曾在有、無之間擺盪,
最後藉助佛法典籍,讓他明白緣起的重要,
從中學習匯通有、無的智慧。

(張顥嚴 攝)

■ 張顥嚴(恆誠有機農場主人)

書架上除了農學相關書籍,還有與佛法相關書籍,這兩類書籍乍看似乎沒有關聯,隨著自己在有機耕作的觀察、體會益深,逐漸體會到聖嚴法師曾說的「佛法這麼好」,得以讓農學借鏡。

剛回鄉時,我用所學的知識來種茶,一開始取了土壤,寄到實驗室化驗,幾星期後,實驗室來函說明檢驗結果:「土壤有機質不足,需要補充有機質。」我心想,既然要補充肥料,那順便趁勢讓茶樹根部能往下延伸,於是買了一部鑽孔機,打了兩、三千個灌肥洞,倒入腐熟,想像茶樹的根會延伸到充滿養分的洞,並順勢往下扎根。

土壤愈有機愈好?

來年開春,茶樹新芽確實長得油亮,但過沒多久,這片茶園迎來嚴重的蟲害,所有的茶芽嫩葉都被吃得精光,枝條上攀著滿滿的毒茶蛾,看了就覺得可怕。那年的春天,我的貢高氣焰深受打擊,對於有機農業卻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如果有機農業指的是不使用農藥、施用有機肥料的農業方式,那麼,有機肥料施愈多,這塊地應當愈「有機」,為什麼我的田地多施了有機肥,卻遭受如此嚴重的蟲害?不但如此,臺灣不少有機茶園的表層土壤有機質高達8~15%,卻往往看到生長勢極差的茶樹。很顯然地,一塊地有機肥施得愈多,不見得就愈有機。

那麼,是否像福岡先生所說的什麼都不做:不耕犁、不施肥、不防制、不除草,這樣的自然農作,才是正確的方向?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廢耕的茶園只會一片荒蕪,而不是一片蔥鬱?

如果說霍華德爵士與伊娃夫人所闡述的是有機農業,那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是否屬於有機農業?如果福岡氏對田地的管理作為有道理,那是否這些有機農業發展者的作法就顯得多餘?以「無」的觀點出發,「什麼都不做」的自然農法,是否與強調在田裡大量施肥的有機農業相違?這類的問題,一直盤在我的心裡,從書架上取下聖嚴法師的《好心.好世界》,簡單的字句敲進心裡,讓渾沌一片的資訊開始有了方向與軌跡。

犯了以「我」為中心的錯

「緣起」是說任何一樣東西的產生,都不是單獨的、偶然的、突發的,而是必有其前因後果,以及許多因素的配合才得以完成的。如果能知道世界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就一定能斷除執常、執斷、執權威、執虛無等的偏見邪見。

聖嚴法師解釋《維摩經》的這段話,讓我反省自己的有機耕作歷程。一開始自認為專家,選了最嬌貴的品種,與幾位沒有實務經驗的專家,用想像的方式定植、施肥與修剪,結果是把父親在有機農業吃過的苦再吃一輪。

為何如此,大抵是用「我想」、「我覺得」、「我認為」、「我想要」等自我中心的角度,去發想與觀察,因此容易錯判情境,做出錯誤的決策。舉例來說,健康的葉片外觀光滑油亮,但外觀光滑油亮的葉片,是否就一定健康?有簡單的邏輯概念,便知事實並非如此,然而,為了「我」與「我的快樂」,這類錯誤觀察繼續衍生,最後就把施肥當成作物健康的具體方法,甚至產生出「作物不夠健康是因為施肥不足」的結論,殊不知這結論根本是自己想出來的,不一定是事實。

《解深密經》中提到:「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前兩句偈文幾乎總結我前幾年的耕作歷程,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必須修習禪定與智慧,慈氏菩薩如是說。福岡正信雖然沒有明言,但他的「無」哲學,旨在破除以「我」為中心的觀點,由此觀之,他的道與學佛的目標有所交集,不妨就把福岡氏的自然農法別註「無我農法」吧。

正因為鬆動了以「我」為中心的觀點,緣起的智慧才顯得出來,知道現象的呈現必須具備其條件,因此願意腳踏實地;又或者,因為苦頭吃太多了,所以甘願放下自我中心的模式,拋棄過去種種有問題的見解,像個小學生一樣重新摸索這問題。

用發心區分

我聽日常法師的弟子轉述過他的話:「一件事情的成辦,需要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智慧資糧可以讓人放下,而福德資糧則能讓人圓滿此事。」緣起觀一重意義是無我空性的智慧,另一重意義則是集聚緣起所需的正見正行,也就是符順因業果報的作為,若能如是,圓滿的果相自然會顯現出來。

那麼,什麼樣的行為可以符順業果呢?《維摩詰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從心的面向來看,是用種種的方便破除邪知解;從行的方面,由淨化的心發起的行為,即是戒行;從環境的角度看,好心形塑的世界,就是好世界。

「原來所謂的有機或是自然農法,並不完全是從作法上去區分,而是由發心上去區分。」放下手上的《好心.好世界》,若有所悟。望著架上農書,不同流派的農法似乎不再彼此衝突,反倒藏著某種和諧感,只要能鬆動「本來就有我」的見解,那空有之間的匯通,未嘗不是菩薩的美意呢?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6期

法 鼓 訊 息
睡前來一刻 聆聽法鼓山播客經典

法鼓山普化中心繼「聖嚴法師的有聲書」、「聖嚴法師經典學院」後,近日再推出「聖嚴法師答客問」,內容和生活息息相應,均已於各大播客平台同步上架......


雲端助念心連心 群組線上關懷暖心靈

「關懷持續、運轉不歇」,法鼓山護法總會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分享,防疫期間,關懷院啟動線上大事關懷服務,根據不同的護法因緣,而有不一樣的視訊關懷,例如透過影音檔帶動誦念,與蓮友們共同在線上進行念佛、助念與追思,撫慰家屬徬徨無依的心,也為往生者圓滿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懺悔,改變的起點】
新書上市

唯有不斷地懺悔,才能不斷地改往修來,邁向成佛之道……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