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 取消訂閱::
     
第435期/2019年11月05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本期專題】居士學佛樂
【訂閱方案】【佛陀本懷】人生訂閱案
【本期專欄】【人生行旅】心住菩薩願 客居人間的東石客
【法鼓訊息】從心出發實地走訪 看見臺灣農業「欣」未來
購買本期雜誌
訂閱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35期目錄
 

居士學佛樂

怎樣做一個居士?


聖嚴法師指出:
「在家居士,才是菩薩道的理想實行者。」
要怎樣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居士?
朝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三施目標努力,
不斷種下了善根,更成為真正的大乘菩薩。

(李東陽攝)

■ 聖嚴法師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為「居士」這個名稱,是佛教稱呼在家男女信徒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聖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稱,梵語稱為迦羅越,不論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稱為居士。男的稱居士,女的稱居士婦,是對已婚俗人的通稱。故在羅什法師的解釋是:「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十誦律》卷六則說:「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餘在家白衣,是名居士使者。」

居士宜修菩薩道

在中國,運用居士一詞的,也不是以佛教為始。在《禮記》中就有「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所以在中國古籍中,往往見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號,但那並不表示他們是佛教的信徒。

佛教習以居士稱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從維摩詰居士而來,維摩詰居士,確可稱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後人附會,如慧遠大師《維摩義疏》卷一說:「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產,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漸漸地,也就成了佛教的專用。清朝的彭際清,編寫一部在家佛徒的傳記,也以《居士傳》來命名。實際上,以居士稱呼學佛的居家之士,固然沒有什麼不可,若以中國人的觀念,以隱士的涵義,來比附學佛的居家之士,那是不妥當的,甚至是意義相反的。因為,隱士是過獨善其身、明哲保身的生活;而居家的學佛之士,應該是菩薩道的實行者,為度眾生,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脫,也必助人解脫,這,怎麼可以與隱士同一意義?

然而,既已相沿成習,我們也只好隨俗稱呼了。

照理,一個名副其實的在家居士,便是一位大乘的菩薩。

雖然,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是簡單的事,太虛大師曾說:「正須入祖位者,乃能弘大乘教,否則……但能令得人天權小之益,及種大乘善根,不入大乘。」(《佛法導言》)要到禪宗的破了三關,相當於六根清淨位,才入祖位,入了祖位,才能弘揚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真是難能可貴。

可是,我們總不該因了菩薩道的難行而就不行,雖然不能即生成就優入聖位的大乘菩薩,如若繼續種下了大乘的善根,終究必將成為優入聖位的大乘菩薩。

所以在家的居士們,不要氣餒,在家人雖在解脫道的求取上比出家人相差一階,然在菩薩道的實踐上,卻比出家人的條件優勝得多。

菩薩道的重心

我們知道,人天道的主要德目是五戒十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項必戒的德目,故稱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稱為十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第三篇〈人間天上的護照〉);解脫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的三學;菩薩道的主要德目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含了三學,三學又包含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薩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然在六度之中,乃以布施為首,可見,菩薩道的實踐,是以布施為重心。因為要度眾生,必須先要安慰眾生,先使眾生在物質上與精神上得到了安慰,然後才能對你發生好感,接受你的化導,並也信任你的化導。

布施,分有財施、法施(離苦的方法)、無畏施(給怯弱者鼓勵)三種。財施屬於物質的,法施與無畏施屬於精神的。理想的布施工作,最好能三種並重,但在一般的眾生(人),在現實生活的驅迫之下,對於物質的要求救濟,遠比對於精神的要求寄託,更為急切。因此,首先使他吃飽了、穿暖了,才能再談精神的追求。近世基督教在中國的風行,原因也在於此,不管基督教的教義怎樣膚淺,能給人群以物質的實惠,總是真的,除了破衣、麵粉的誘惑,他們也辦了許多的醫院和學校。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35期

人生行旅

心住菩薩願 客居人間的東石客


病痛心不苦,
吊掛點滴當甘露瓶淨水洗滌身心,
無藥不怕,仍有法藥為依,
罹癌六年,東石客唐瑞彬將醫院當道場,
發願帶病修行,生生世世奉行菩薩道。

(楊斐任攝)

■ 楊雅穎

九月秋陽高照,一個星期天下午,我們和東石客唐瑞彬先生,相約於臺中寶雲寺見面。約訪前一天,他還在醫院進行肺腺癌四期化療,不管體力恢復與否,他仍堅持如期前來,就想把握色身仍在世的時間,將自身經驗分享給人,幫助與他一樣受難病苦的人們。

病來 人生新的轉彎

六年前,五十二歲的唐瑞彬,被醫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當下聽聞,這位白手起家、辛苦打拚半輩子的文創實業家,坦言心中沒有怨懟命運的不甘,反而浮現一聲清澄的提醒:「不能再放逸了。」

於是,唐瑞彬開始找道場,皈依三寶,他相信唯有佛菩薩才能夠幫助他面對接下來的未知。在同修朋友協助下,他於寶雲寺一天晚課後,正式皈依為佛弟子,「當時跪在佛前,我淚流滿面,對著佛菩薩,心向自己,自問怎麼幾十年來,渾渾噩噩過了?」他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懺悔之心,「以前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勤奮專注於事業,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但是當下,我卻看到自己種種的不是……」

嘉義東石農家出身的唐瑞彬,二十七歲開始投入文創事業,寫了一手好字,又專長做設計,從創意、執行到跑工廠訂製產品,所有環節一手包辦。工作從早上八點忙到晚上十一點,緊張時,吃一頓飯只花三分鐘。加上力求完美的個性,為寫兩個毛筆字,他可以耗上一整天,直到滿意為止。然而,卻也因為這份求好心切,常讓他一不順己意就發無明火,「這輩子最大的痛點就是『瞋』,以前沒有學佛,還會覺得理所當然,現在回想,真的很不會處理自己的問題。」他不嘆病來磨,倒是自嘆,沒能早入佛門,太魯鈍了。

從自省中學會柔軟也學會放下。唐瑞彬化療進行到第六年,已經換了近八種藥,當醫師告訴他「快沒藥可用了」,他不害怕:「我還有法藥。我的力量來自我對三寶的信心,學會了聖嚴法師說的『把病交給醫師,把命交給佛菩薩』。」他告訴我們,自己很幸福,女兒體貼安慰:「爸,就當自己已經活了八十五歲,這樣就好過多了。」妻子則每天細心照顧他健康飲食,且日日心有佛菩薩為伴。

不二心 該做即做

進行了六年化療,唐瑞彬的外表連醫護人員都看不出受病痕跡,他身形依舊挺拔,看起來精神奕奕,白血球數量仍有七千多個,「這場病是佛菩薩給的功課。」他稱身上癌細胞為「善緣菩薩」,感恩它們接引學佛。「我會和身上的善緣菩薩對話,受菩薩戒時,邀請它們一起受戒。」身為佛弟子,他告訴佛菩薩,身體堪用就好,願帶病修行,「就怕自己放逸。」

長桌上,攤開的手書《心經》,恭敬秀整,兩百六十個字,唐瑞彬寫了整整一星期。皈依三寶後,他發願恭書《心經》一千部與人結緣。每天鈔經前,先持〈大悲咒〉,恭誦《心經》後,再起筆抄寫,結束前再持咒一次並迴向給眾生。如此,一天要費上兩個半小時,他說,「有時候抄完經,連聲音都發不出來,因為體力都耗盡了。」但整整六年,他無一日間斷。

讓心簡單,使生活回歸日常。每天五點多,晨起做早課,持誦〈普門品〉、《心經》、〈普賢十大願〉及〈大悲咒〉十遍。去年為參加梁皇寶懺法會的行前功課,每天拜佛108拜,延續至今成為每天的功課。拜佛之後,再看一下寶雲寺的FB訊息,看看師父法語,然後帶著聖嚴師父的提醒,出門上班。「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二心。」這是他的生活態度,沒有因病而有所變。他甚至可以打完化療,隔天依原計畫參加禪七;甚或打完化療,第二天還與法鼓山師兄們相約到新竹尖石鄉司馬庫斯郊遊。

「心沒有辦法同時悲傷和快樂,那麼你到底要悲傷還是快樂?」他說,一旦明白這道理,就沒有什麼好罣礙了。

吊掛點滴 作甘露水淨身

許多人為化療受苦,他難道沒有嗎?唐瑞彬說,轉念就不苦。他分享,一次在醫院裡,望著吊掛化療藥劑的點滴瓶,腦海突然一個轉念,「這不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淨瓶嗎?裡面裝的是甘露水,我是在接受淨化,清淨心靈。」從此,掛點滴當受甘露水的轉念,成為他到處分享給病友的故事。

「痛也是可以體驗的,從哪裡開始痛,從脊椎痛起?還是從腳?……」唐瑞彬形容癌症的骨頭轉移是時間一到,就會痛醒,那痛感難以形容,「我就是靠念佛、念經,不斷撐過去。我覺得這是菩薩要給我的體驗,即使痛到脊椎,就看著它痛。」這不就是禪修的體驗嗎?「我告訴菩薩,我願意帶著這樣的病,不斷去體驗,不斷去修行,不斷去分享。」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35期
  從心出發實地走訪 看見臺灣農業「欣」未來
 

由法鼓山主辦的「對應氣候變遷-心靈環保農業創生研討會」於10/27圓滿落幕;為使與會學者及農業相關領域的社會大眾,能親身感受與了解臺灣農業生產欣欣向榮的美好;法鼓山於28日帶領30多位各地從事農產的民眾,實地走訪座落於彰化、南投的三座農場,拜會運用環保農耕技術的農友。……more

 
  共餐共學共歡喜 法鼓山金山社大辦「千歲」畫展
 

10/30上午10點30分,在台大醫院金山分院一樓大廳,一群兩鬢斑白,笑容可掬的長者們,伴隨手沖咖啡的香氣,透過「共學安老‧銀髮飛揚」學習成果展,與民眾分享「千歲」生命的心彩繪。......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文摘報

>>修行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 >>大師密碼電子報
關於法鼓文化   |  人才招募   |  隱私權保護   |  實體店面   |  客服信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9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