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 取消訂閱::
     
第431期/2019年07月02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本期專題】愛情覺招——向佛陀學愛情智慧
【訂閱方案】【佛陀本懷】人生訂閱案
【本期專欄】【人生行旅】「布」藝佛菩薩,「施」與法喜——廖芳英的玩布手藝
【法鼓訊息】農禪寺提供下載《梁皇寶懺》法會前行功課表
購買本期雜誌
訂閱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31期目錄
 

愛情覺招——向佛陀學愛情智慧

調和人生的愛情


人有情感,佛教稱為有情眾生,
「情」包括親情、愛情、友情與道情,
聖嚴法師為我們解答關於情與愛的問題,
若能將情感提昇成為道情,一起成長、修行,
才是最安定、安全,也是最快樂的。

(李澄鋒攝)

■ 聖嚴法師

愛情的本質

問:愛情對世間男女來說,有多重要?請法師談談感情對人類的影響。

答:人有兩種本能,一種是飲食,另外一種是性,也就是指兩性的互動、親密關係。除了像我這樣的出家人不需要第二種本能以外,所有的在家人、凡夫眾生,生活上都不能缺少這兩項。

一般人缺少了飲食就不能活,而如果缺少愛情,也就是兩性之間親密關係的話,人類不僅會面臨沒有後代的問題,心理上也會覺得空虛,生活上更會感到缺乏支持。因此,兩性之間的愛情,是與生俱來的。

人需要愛情,動物也一樣。不過,人和動物的愛情行為不太一樣。在動物界,我們可以看到情感專一的動物,譬如鴛鴦和雁鳥,牠們絕對不會混亂,也不會有亂倫的行為,就是從一而終。

人就比較複雜了!有些人的兩性關係非常專一,有些則非常混亂。在古代社會,人們非常重視愛情專一,對於專情的女子,稱為「貞節烈女」,但到了近代,似乎已經不再重視了。雖然社會上仍鼓吹彼此之間要相親相愛,但漸漸地大家對感情的態度就變得比較淡,對愛情也沒這麼認真了。

人的感情比較脆弱,要做到從一而終並不容易,不像某些動物只認對象,一旦認定了對象,就不會改變;人則不然,只要一發生問題,如太太死了可以續絃,先生死了可以改嫁,甚至於對方都還健在的時候,依然可以離婚、再婚,甚至發生婚外情。

元曲中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感懷,這是鼓勵從一而終的感情。此外,還有「生同羅帳死同穴」,意思是如果對方死了自己也不會變異,像這種愛情就非常堅固。

有的人丈夫在過世以後,絕對不再嫁,有的人在太太死了以後也不再娶,像這樣的忠誠好像很值得讚歎,可是現在的人又覺得似乎沒有這個必要!人已經死了,為什麼一定還要為他守著,那麼痛苦做什麼?另外再找一個伴,不是很好嗎?所以,我想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問:感情和情緒是一樣的嗎?

答:情感是人的本能,也是情緒的一部分。情緒是一種連續的狀態,如果僅是一個念頭,不能叫做情緒。情緒是持續性的、有波動的情感狀態,而比較穩定的,不是那麼起起伏伏的則稱為「感情」。

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或是親情、友情,都是屬於感情的層次。感情不會有很大的波動,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不舒服、不快樂,它不是痛苦,而是一種力量,讓自己生存下去的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助緣。

問:真正的愛情,應該是什麼樣子?

答:愛能夠持久、穩定,那非常好,就好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有了潤滑劑,不僅調劑了生活,也覺得生命很有意義。彼此之間就是我為了你、你為了我,無論發生什麼事,至少這世界上還有彼此,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兩個人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所以,愛情對人來說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愛到了天昏地暗的地步,除了愛情什麼都不管了,這樣是愚癡,不叫愛情,我認為那是發瘋、發狂。

有些人重現實,只顧當下的感受,放任這些感受超越彼此之間的藩籬,不管年齡、貧富,也不管美醜或性格是否相投相契,只知道彼此相愛。這樣的感情是禁不起時間考驗的,當時間一長,就會發現彼此的差距,此時就發生問題了。

所以,談戀愛最好年齡還是能夠相近、身心狀況相似,彼此的智能也不要差距太大。這裡所謂的「智能」並不一定是指知識或學問,而是彼此在人格、性格方面能相處。現代人的愛情很難持久,很難平衡穩定,然而,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持久的、平穩的,彼此的互動應該是沒有阻礙的。雖然想要做到這樣真的比較不容易,但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31期

【人生行旅】

「布」藝佛菩薩,「施」與法喜——廖芳英的玩布手藝


色彩繽紛的花布,
拼貼成令人看了心生喜悅的佛菩薩像。
不過仔細一看,怎麼五官變不見了?
優游在藝術家的玩布手藝中,
彷彿進行一場穿梭古今、透視表相的遊戲,
原來目中所見,即是我們自心的投射。

左圖:廖芳英帶領小孩、大人一起玩布,療癒自己,收集100幅作品,圓滿「百花齊放」,共同為世界祈福。(李東陽攝)

右圖:地藏王菩薩/2004/布/59×41㎝

■ 江胤芝

各式織紋、色澤與質地的布料,經由「堆繡」的工藝技法,化為景框中色彩鮮明的佛菩薩像、基督聖像、花卉及風景畫。遠觀,粗獷而簡約的線條,帶有些許原始主義藝術的素樸野性,勾勒出佛菩薩自如的姿態與神韻;細看,觀音菩薩身著繪有口紅、粉餅及花卉的布衣,十二藥叉神將的腰帶上則有小動物的插畫,營造出現代感十足又不失莊嚴的造形。

指尖的技藝與溫度

在世界宗教博物館「布施自在」的展覽現場,廖芳英穿著一身素雅的中式棉裙,滿心歡喜地為觀眾介紹作品。隨手剪一條不用的舊圍巾,捻一塊原住民織布,撿一箱裁縫店丟棄的零碎布料,她愛布、惜布,也熟稔布的肌理:粗細厚薄、紋路線條、伸縮彈性、軟硬度、透光性等,每一塊布皆有不同的面貌表情,這是玩布三十年的手感和直覺。回想當年,因體恤兜售的小販,主動跟對方買了布藝材料包,竟開啟她漫漫的創作之路。

布藝,作為最樸實平凡、隨處可取得的媒材,毫無專業藝術的架子,不禁令人想起家屋裡縫紉織造的身影,以及女紅時代的穿針引線。布藝堆繡,或稱布貼畫,則源自藏傳唐卡的技藝,在工序上,須經過構圖、布面剪裁與黏貼,再以浮雕軟撥的手法將布片邊緣推進板子裡,是一門繁複精細的傳統工藝。布邊嵌入裡,構築了豐富的立體感,在光的映射下明暗錯落,彷彿生動的浮雕藝術。

跳脫傳統思維,廖芳英將繽紛花布化為板面上揮灑的顏料,形態更為鮮活自由,就像作畫一般。如作品〈降魔印〉,描繪佛陀對抗魔境、終至成佛的故事,在藍夜與月光的映照下,層層相疊的各種藍,交織出佛陀內在的寧靜素質。可是,布藝堆繡最困難的也在於配色,她分享,不似繪畫可以隨心調配色彩,若要表現濃淡層次,相差一度的顏色便有不同,時常找不到合適的布料。創作還須因緣具足,為等待一塊對的布,她曾長達五、六年而未完成一件作品。

沒受過藝術學院的訓練,僅上過三個月素描課,廖芳英無師自通,透過一雙探尋的巧手,獨自潛入精妙的布藝世界。不過,身為金工匠的女兒,小時候耳濡目染,常觀摩父親將觀音玉石嵌入墜飾的技法,對美學的感知、技藝的追求,也許早已承繼自家族。

回首生命無常的禮物

在花蓮玉里鎮長大的廖芳英,佛緣甚深,十歲便結識一位法師,只要假日有空,就到寺廟幫忙擦大殿地板,結束後,躺在發亮的磨石子地板休息,法師送上一碗清涼的綠豆湯,是她格外懷念的時光。二十歲那年,曾一度想追隨法師出家,但當時年輕、覺得修行太苦,念頭遂擱置心中。意料不到,她二十六歲便步入婚姻,隔三年,家裡又多了一個寶貝女兒。

有了先生支持,廖芳英辭掉會計工作,在家中專心帶孩子和創作。花蓮的山林、海洋與農村風光,成了她陪伴孩子成長的玩樂場所,也化為那顆灑脫心靈的創作滋養,她以陶藝捏塑出女兒的頑皮童年,用布藝拼貼出理想的山居生活、花卉鳥獸、素描老師的慈愛形象等。當時,她僅是藉創作匯聚生命中的點滴感動,從未想過將來有一天會成為藝術家。直至三十六歲,因先生鼓勵而投件洄瀾美展,沒想到首次參展便獲入選,才踏入藝術創作這條路。

四十歲那年,在短短幾個月間,摯愛的父親、姑姑與素描老師相繼過世,面對病苦與無常,心中巨大的痛楚無法橫越,於是更加虔修佛法,參與當年信行寺舉辦的禪七、藥師共修法會,並在每日例行散步中唱誦《心經》,直至「五蘊皆空」的意念注入心中,深刻領悟萬物的幻變無常,悲傷才逐漸消退。最令廖芳英動容的,是《維摩詰經》裡維摩詰居士所言:「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感念佛菩薩的悲懷,也受母親到安寧病房當志工影響,她協助患者芳療按摩,將逆境轉化為善緣。

因緣牽引,某天,廖芳英竟於廢墟撿到一尊藥師佛,為其莊嚴法相所吸引,生起描繪佛像的念頭。這一念,竟延續了十多年光景,至今仍持續畫佛、貼佛,也經由創作過程療癒自我生命。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31期
  農禪寺提供下載《梁皇寶懺》法會前行功課表
 

法鼓山農禪寺將於農曆7月第一週(8/4~8/10),啟建「2019年《梁皇寶懺》法會」。現已開放社會大眾線上、臨櫃報名,表格下載及雲端祈福(消災、超薦)、護持道場,均可至官網查詢,或洽(02)2893-3161轉801~804……more

 
   講堂‧學堂‧工作坊 夏日心光相逢齋明別苑
 

祈願心中的智慧光、慈悲光,在相互參學砥礪中綻放。法鼓山齋明別苑7/6(六)下午2點,將邀請詩人許悔之以「但願心如大海」,作為當月「心光講堂」和大眾同學成長的主題。交流討論對於面對人生是苦,應當為何而活?如何將不如意事,像泡沫般瞬間生滅......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文摘報

>>修行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 >>大師密碼電子報
關於法鼓文化   |  人才招募   |  隱私權保護   |  實體店面   |  客服信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9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