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 取消訂閱::
     
第430期/2019年06月04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本期專題】認識恐懼 你在怕什麼?
【訂閱方案】【好願同行】人生訂閱案
【本期專欄】【悟吧!在世界佛教村 Awakening】善用人性的「西方禪」(下)
【法鼓訊息】讀懂孩子的情緒密碼 法鼓山親子營教放鬆心法
購買本期雜誌
訂閱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30期目錄
 

認識恐懼 你在怕什麼?

【觀念篇】認識怖畏、肯定怖畏、超越怖畏


生而為人,與生俱來便懷有種種恐懼,
佛法將之分類為「五怖畏」。
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寬謙法師,
從唯識「俱生我執」及中觀「自性妄執」的角度,
分析恐懼的根源,
帶我們學習如何將恐懼化為修行增上的力量。

(李東陽攝)

 

■ 寬謙法師(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

佛法將人類的恐懼分為五類,稱「五怖畏」。從唯識的角度來看,這五怖畏最大的根源來自於「俱生我執」,因為有第七、第八意識的投胎轉世,我們都是帶著我執而來,因此是俱生性的,第七意識是「俱生我執」,第八意識是「俱生法執」。投胎轉世之後,又開始分別我執、法執,如此繼續分別下去,便一直追尋著「自我」。五怖畏是凡夫的特質,只有超凡入聖、登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免除。

五怖畏,與生俱來

五怖畏中,第一是「不活畏」,在有生之年,怕自己活得不夠好,或者怕貧窮、怕活不下去等,汲汲營營於利益上的追求,得到的又怕失去,因而慳吝不捨,不斷地保護自己。然而,所謂活得好或不好,很多時候是比較而來的。有時候覺得自己滿好,一旦發現別人比我們好,心裡就受不了,覺得應該更上層樓,因而汲汲營營。這是貪心所的作用,在自我的執著上起貪。除了恐懼財物不足以資生之外,也害怕身心出現種種健康問題,以致活得不堪、沒有尊嚴,如害怕臥床、失智等,也都屬於不活畏。

再來是「惡名畏」,擔心自己染上惡名聲。惡名畏也來自貪心所——貪好名聲,然而,更深的還是貪著自己,同於「不活畏」,在有生之年,多數人追求好名聲、害怕壞名聲,過頭了便沽名釣譽,或者標榜自己修行好,尤有甚者,是顯異惑眾,乃至於未證說證、未得說得。

然而,惡名畏也有積極面,意即慚愧心,善心所中,有「慚」與「愧」的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可見人有潔身自好之願,但還是出自於我執。

第三是「死畏」。人一生最大的煩惱與恐懼即是死亡,它與不活畏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活畏主要針對有生之年,死畏則是面對生死的問題。只要是凡夫就有死畏, 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由於自性妄執,或者俱生我執,我們一直想要擁有。一旦擁有色身,就希望長生不老,或者永保青春、美麗、健康。由於所求不得,有些人生了病會求神問卜,乃至不擇手段,只求苟活,這就是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與害怕。如果善因緣多、做的善事多,面對死亡的恐懼就會減少,因為心安理得;作惡多端者,恐懼害怕的心就會多一些,尤其在生命的盡頭,莫名的恐懼源源而生。

有些年輕人喜歡飆車,或者做極限運動、特技表演,看似不怕死,挑戰死亡、挑戰自己的恐懼,看似勇敢,目的無非是要表現自己,或從中得到自我肯定,終究不離俱生我執。透過感官刺激以肯定存在感的作法,卻更增強俱生我執,我執更沒有機會調伏。

第四則是「惡道畏」。這同樣是自我的執著,活著時希望活得好,死時也希望死得好,因而怕死後落入惡道,即便回到人道,也怕投生到較為貧賤的家庭,這是「自我愛」延伸出的「後有愛」。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人人都有「增上心」,都希望將來比現在好――如果現在不好,便希望將來好一些;現在如果不錯,希望將來更好。當然,有些人沒有來生的概念,不認為有來生,則是斷滅見。譬如自殺者較可能具有斷滅見的傾向,覺得一死百了,在他們的認知中,不論是否有來生,至少現在的苦得到了解除,死後的結果會比現在更好,才會選擇自殺行為。因此,這依舊源於俱生我執。

第五是「大眾威德畏」。在大眾中說法,或者是任何言行舉止,都需要克服大眾威德畏。要宣說佛法不容易,首先對佛法要有一定的信心。譬如我剛開始說法時,也會擔心說錯,因為聽眾、學員都是一時聚合,一旦說錯,難以找回聽眾更正說法;或者,雖然覺得佛法很好,但是也怕會不會只是一己之見。若是現場有其他出家眾,或者師長在,那更惶恐。若是對佛法能夠深入、通透,則不論是說法,或是處在大眾中,都比較不會有大眾威德畏。

此外,在僧團中隨眾作息,也算是大眾威德畏。當大家行動一致時,如早晚課誦、過堂等,自己不隨眾,得有正當的理由,因此有句話說:「持戒容易隨眾難。」守戒是個人的事,要隨順大眾的作息、大眾所羯磨出的規矩,反而不容易,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隨眾修行,其實是在折服我執,能放下我執,才可能隨著大眾作息、與大眾共住。在大道場裡,這樣的折服是自然而然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

(釋演化採訪整理)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30期

【悟吧!在世界佛教村 Awakening】

善用人性的「西方禪」(下)


「西方禪」與東方中國禪有何不同?
賽門.查爾德強調一樣使用話頭的方法,
但話頭因人而異,
並且結合心理技巧的「溝通禪」
帶領他們直入傳統修行中的「參」。

賽門.查爾德結合心理學指導禪修,這種「西方禪」禪期仍維持標準的禪期架構。

(本刊資料)

 

■ 賽門.查爾德(Simon Child傳法淨宏,聖嚴法師法子)

「西方禪」禪期(Western Zen Retreat,WZR)本質上是一種「話頭」禪期,但運作方式與其他話頭禪期有些不同。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我們如何幫助禪眾用上方法,使他們能在短時間內深入修行。我們的禪眾進入修行的入門處,可能與傳統修行的切入點有些不同,但他們所進入的卻是傳統修行。

有別於一般人對於這種禪期的誤解,它不是什麼心理學或心理諮商類的活動,它是「禪」期(Chan retreat)。這種禪期通常為期五晚,有標準的禪期架構:早起、禁語、用齋後出坡、許多打坐時段,兼有動禪和經行,下午有自由散步時間。期間也有佛法開示和指導,並有早課及下午唱誦,也會與老師進行個別小參。

(John Crook)第一次遇見聖嚴師父,便和師父討論這樣的禪期模式,甚至在師父授權他可以帶領更傳統的禪期後,他仍然繼續帶領這樣的禪期 。2000年,師父邀請約翰和我到美國象岡道場帶領「西方禪」,師父希望我們在那裡一年辦六次!如此密集地舉辦,會與我們其他的邀約承諾衝突,但自此之後,我們每年都會到象岡道場舉辦一次(僅錯過2002年)。頭幾年由約翰帶領,後來幾年由我帶領,近幾年則由我的第二位法子李世娟(Rebecca Li)帶領,她曾受過培訓,現在開始帶領禪期。在英國,我的第一位法子菲歐娜.納托爾(Fiona Nuttall),也在帶領這種及其他形式的禪期。

也參話頭的「西方禪」

1975年,約翰根據他的禪修經驗和在「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s)的經驗,創建了這種禪期模式。他有一種直覺,認為從「會心團體」所學得的一些技巧,可以幫助禪眾投入禪修,這直覺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他把它命名為「西方禪」,「西方」是因為他認為這種引介方式適合西方眾,可以幫助他們投入修行過程。而用Zen而非Chan,只是因為當時約翰在英國修習的多是日本禪(Zen),而非在香港所接觸的禪(Chan);此外,Zen這個字在當時(現在仍是)比 Chan更廣為大眾所知。

幾年下來,約翰對「西方禪」形式有做過些微調整,使其更具效果。時至今日,即使我們仍然會記錄禪眾給予的回饋,包括他們在禪期心得報告中的評論,但我們發現,並不需要再進一步修改,因為它已是非常有力的形式了。

要用書面或口頭方式傳達這種禪修方式的本質很困難,甚至也許不可能。它真的需要切身使用且完全投入地體驗;否則,讀者會傾向以自己的意思去解讀文字敘述,並想像那種經歷將是如何。但他們的想像會誤導自己,並且讓他們誤解禪期。不過,我盡量試著去描述它的形式,並分享禪眾可能會如何體驗它。

師父以前曾教我們「念話頭、問話頭、參話頭」,並產生疑情,這也正是「西方禪」的過程。我們會給禪眾一個簡短的話頭,好記且易入心。對於那些沒參加過「西方禪」的人,我們通常會給他們「我是誰?」但是在個別小參後,我們可能會給他們另一個話頭,特別是如果他們之前曾參加這種禪期。

聽到這些,有些讀者可能會擔心,透過「我是誰?」這個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不是很妥當,而且會增強自利及自我關注。但這也是為什麼約翰的這個想法如此有用的部分原因。確實,西方人較為自利,但與其告訴他們不要這麼做,我們反而利用這種傾向,給他們一個與自我意識相關的話頭,讓他們直接投入這個話頭裡。話頭激起他們的興趣,他們愈轉向話頭,話頭就愈能緊緊抓住他們。話頭問的是他們當下最關心的問題,這比把話頭當成「無意義的詞語」(例如我曾聽過師父對「什麼是無」的解說一般),更令他們投入。

有些讀者可能會擔心,如果禪眾過於關注話頭的字義,可能會引發他們思考,這將有違話頭修行的原旨。但如果告訴他們不要思考話頭,即使用了一個「無意義的詞語」,也不表示他們就乖乖地不去思考。西方人從小就被教育要隨時挑戰及探究,告訴他們「不要用想的」是行不通的,他們辦不到(就像我自己幾年前曾嘗試「不去想」時所發現的一樣)。與其把這種「思考」的傾向視為一個問題,避之唯恐不及(這可能導致心陷入無記,因為禪眾試圖壓制思想),還不如利用這種習性作為方法,將話頭快速地內化。他們愈去思考、思索話頭,修行就變得愈綿密;但當他們愈綿密地修行,對自己的思考就愈不滿意,因為他們無法用言語或思想找到話頭的答案。他們可能很快地,在兩三天內就達到一種更激烈、緊迫、超越一般言語思維的參究,然後進入產生疑情的話頭修行階段。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30期
  讀懂孩子的情緒密碼 法鼓山親子營教放鬆心法
 

為什麼孩子老是哭鬧、任性、發脾氣?為什麼到了叛逆期就講不聽?為引導家長讀懂情緒密碼,並及早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心劇團舉辦兩梯次「幸福體驗親子營」,並於6/2在法鼓德貴學苑圓滿落幕。該營隊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帶領一百位學齡前兒童與家長……more

 
   7/6~7/10法鼓山教師自我成長營 開啟自家寶藏
 

對於教師而言,能保持清明,認識清淨的自心,進而運用智慧觀照自我,將更能順利引導學生,學習以正確的方式處理事務。法鼓山教聯會於7/6(六)~7/10(三)在新北三峽天南寺,精心安排了5天4夜的「教師心靈環保自我成長營」,邀請教師們加入研習,共同學習如何將心靈環保應用在日常生活及校園中......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文摘報

>>修行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 >>大師密碼電子報
關於法鼓文化   |  人才招募   |  隱私權保護   |  實體店面   |  客服信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9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