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 取消訂閱::
     
第429期/2019年05月07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本期專題】悟吧!在世界佛教村 Awakening
【訂閱方案】【好願同行】人生訂閱案
【本期專題】【驟變.應變】驟變時代,佛教怎麼變?(上)
【法鼓訊息】5/12母親節學環保手作 法鼓山邀親子繪集好願
購買本期雜誌
訂閱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29期目錄
 

悟吧!在世界佛教村 Awakening


【編輯台上】What a Wonder佛 World


■ 梁金滿

1949年,臺灣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變遷,政治、經濟、族群……充滿了變數。在那個劇變的年代,人力物力極度拮据的時局中,《人生》誕生了,創辦人東初老和尚「運用它的廣長舌,張開它的獅子口,作大吼聲,驚破那一切正在迷戀著物慾的大夢,叫它們都能醒覺過來。」這是老和尚對驟變時代做出的回應。

轉眼七十年過去,《人生》經歷停刊、復刊、改版,至今月月如期出刊,持續回應著時代人心的需要。邁入七十歲的《人生》,面對又一個全然不同的驟變世局,2018年6月27日,特別邀請多位來自不同傳承的法師大德共同分享佛法悲智,為修行者提供修行指引。兩場精彩的主題演講和座談會全文,就收錄在本期「悟吧!在世界佛教村」特刊。

《人生》導師聖嚴法師曾說:「我們的未來,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往遠處看、往大處看。大處,就是世界佛教;遠處,就是未來的佛教。」應該放眼全世界,要有世界觀,不要自限在「臺灣佛教」或「中國佛教」的地域化思考中。因此編輯室廣邀世界各國的法師居士大德,分享在地的第一手觀察。

在「世界佛教村」轉角,菩提長老反思社會制度對人造成的壓迫,分享從重視研修的傳統僧侶生活轉而投入社會倡議的歷程;梅村法師分享,一行禪師2018年回歸祖庭後,對於越南佛教的深刻影響;彌山法師談到韓國佛教的困境,以及佛法與科學跨界的應用;宣方剖析中國「佛系青年」現象;還有日本許多青年和尚奮臂改變現狀的「逆襲」;因稿擠而必須留待下期的東南亞五國「激進的佛教」來龍去脈,馬來西亞教界以佛曲募心的青年學佛風潮,美國本土佛教團體中的種族矛盾……

各地作者分享的佛教發展現況與自身的修行歷程,彷彿展示著佛教的「光譜」:保守與激進、年輕化與高齡化、開放與緊縮、世俗化與出世的……可說是佛教融入當代社會,逐漸形成的現象與趨勢,卻也提醒我們唯有以法為洲,回歸佛陀本懷,深化自己的修行,才能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持續踏實修行,進而利益眾生。在此特別感恩各地的法門眷屬、作者群,為《人生》七十週年特刊貢獻心力與珍貴的省思。讓我們看到What a 「Wonder佛」(Wonderful) World!多麼殊勝的世界佛教村!

「雜誌為佛教的生命線。」這是東初老和尚創立《人生》的初衷。一本雜誌代表一個時代文化,《人生》七十新開始,願《人生》代佛分身說法,讓智慧恆久遠,正法永流傳。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29期

【驟變.應變】

驟變時代,佛教怎麼變?(上)


活動名稱:2018世界佛教村座談會(一):
     佛教於「驟變時代」的因應與回應
主持人:常華法師(法鼓山紐約東初禪寺監院)
與談人:1.關寂照老師(索諾瑪山禪中心創辦人)
    2.梅安法師(Rev. Meian Elbert,夏斯塔寺院住持)
    3.法欽法師(Ven. Phap Kham,梅村香港基金會執行總監暨佛法老師)
    4.果暉法師(法鼓山方丈和尚)
現場口譯:陳維武、張瓈文
文字翻譯:張家誠、林何臻
人物攝影:施純泰
記錄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講座時間:2018年6月27日

 

人工智慧:善用科技不自限

主:我們都知道人工智慧現正大行其道,機器人正在取代人力;虛擬世界也正在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不久後,生技甚至會開始改變我們色身的狀態。舉例來說,我們可能很快會有機器人與真人的合成體。這些變化速度之快,使我們現代人開始思考關於人類生活的意義,以及人與人、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倫理問題。所以從僧團的角度,對這些挑戰的觀察為何,或是有哪些機會,能夠為世界帶來和平與利益?

梅:我認為佛教徒可以做的是,指出那些超越變化的東西,我們知道有無常、苦、非獨存這些特質的我,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關於人工智慧,我們或許可以用機器替換身體的某些部分,但當人心被機器取代時,麻煩可就大了。但在那之前,不管如何,我相信人心和以前並沒什麼不同。我想以佛教的觀點,特別是僧人,可以指出那些足以超越一切改變的東西。當有人來參加禪修營時,我們盡量讓他們放下手機,手機就像一陣浪潮正將我們淹沒。以前我們會堅持不能帶手機。但現在我們就只是盡量善用它而已。不過有時候,人們很感謝能夠和放下手機的人交談。不傳簡訊,不用跟所有認識的人保持聯絡,僅是放下手機,持續幾天或幾星期,他們發現耳目一新。

作為僧眾,我們不常用手機,也不會時時手機不離身。我們試圖不要讓人人都有手機,否則我們可能會總是在忙其他事,而非老實地活在當下。於是,我們能不用就不用,但也沒有忽略它的存在。手機本身並不是件壞事。從許多方面來說,有網際網路是件好事,我們可以學習佛法、互相溝通、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我認為比起過去,它幫助我們更體會到世界是一體的。網際網路是個很有力的工具,好壞方面皆然。

我對人工智慧與生技替代人體了解不多,說實在,也不太在乎,因為有更重要的事讓我們去投入,包括努力實踐佛陀的基本教法,試著在禪坐時坐好,好好持戒,這些基本、古老的原則,至今對我們而言仍然有用。不是說我們要把眼睛閉上:「我管這些現代的玩意兒做什麼?我只想在禪堂裡打坐。」而是不斷回到源頭,回到初發心,回到想要向善的心,來趣向無生法,亦即趣向那個不管我們來去,永遠都在的無生法,把我們的心在信仰上轉向這個無生法。雖然現在很多人不喜歡信仰,但是我覺得信仰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每個人都活在信仰中,只是現在信仰的對象不同。如果信的是錢、是改變、是科技,那都是暫時性的。若信仰的是無生法,則是對我們大有裨益的。所以,儘管我不太懂這些科技,可是不會否定它。我認為它可以是好的,但並非最重要的事。

關:幾年前,如是(按:關寂照老師之子,索諾瑪山禪中心現任住持)和我受邀到一所三塔羅薩初級學院演講,主題是有關手機與媒體的應用。我的開場白是:我根本沒有手機。我對人工智慧所知不如你們多,但對於人性,我是知道一點的。我記得,洛杉磯禪中心創辦人前角博雄老師也被問過這個問題——在這個現代科技掛帥的時代應該如何生活?而他說:「簡單的生活是最好的。」你的生活不必太刺激,不需要競爭,不需要是你預想的樣子。

在《佛祖正傳禪戒鈔》——一本關於戒的本質的典籍裡指出,戒並不是「你應該要做什麼」 或是「不該做什麼」。《禪戒鈔》說該或不該都是犯戒的。例如,以「三聚淨戒」來說,十八世紀中葉的萬仞道坦(Banjin-doutan,1698~1775年) 隱於山中,因為那時日本曹洞宗正值低潮,後來,他決定出山,在某個偏僻的地方聽見一位住持說法。說法結束後,那位住持給了萬仞一卷教語(Kyogo):因陀羅網。萬仞讀了超過一百遍,從裡頭瞥見了一縷智光。事實上,《禪戒鈔》的內容是很難懂的,因為戒律基本上是要實證自己(realizing who you are)。這一切來自全心的投入和紮實的禪坐工夫。三聚淨戒第一條是諸惡莫做,第二是眾善奉行,最後一條戒律是饒益一切有情,但這只是大多數被翻譯的方式。

據《佛祖正傳禪戒鈔》,第一條戒律是履行儀式與形式(按:攝律儀戒)。這是善的嗎?這裡不談善惡。履行的意思是去實踐那些形式,在能與所的世界中,去實踐,去實現,去照見它。這些年來,我發現儀式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其實你每天都在奉行儀式。就像剛才我介紹「觸碰水」的修行方法,日常生活中皆可應用,包括繫鞋帶、洗臉、刷牙。你很急嗎?還是你能感受到牙刷正在碰觸你的牙齒?我們很少如此去體驗。去碰觸水,而不只是泡個澡。這是第一條戒律。

第二條戒律則是「行善」,也是同樣的道理,去照見一切善,以及一切非善,去照見它、履行它,讓它實踐自己。

第三條饒益有情也是如此,去照見。中土禪宗三祖曾說:「虛明自照。」明珠的光徹照明珠自身。你就是那道超乎你能想像的廣,徹照亮了你自己和世間萬物。所以我很高興有網際網路,但我對它帶來的種種可能所知有限。我還得問問兒子怎麼使用它。我太太和我都沒有手機,但我們仍然活得很好。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29期
  5/12母親節學環保手作 法鼓山邀親子繪集好願
 

生活就是修行,想要跨出學禪第一步,歡迎來國館與僧同行。今年5月母親節,正好是農曆4/8佛誕日,在雙重感恩的特別日子,5/12上午9 點至下午4點,法鼓山邀請闔家歡度「心靈環保家庭日」,一起到國父紀念館廣場,用禪法為家人幸福增溫。現場除了體驗浴佛、禪修、敲鐘、鈔經,欣賞節目演出……more

 
  小朋友與佛法零距離 5/1起法鼓山兒童營開始報名
 

今年暑假法鼓山全臺各地分寺院、辦事處共有27個地點舉辦「兒童心靈環保體驗營」,讓小朋友不論是在巷弄間、都會區,或是遠離塵俗的山林中,都可以與佛法零距離,效仿佛陀修行的精神,學習成為一個有慈悲智慧的人,在日常中實踐心靈環保,用小小的善願,帶給世界無限希望......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文摘報

>>修行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 >>大師密碼電子報
關於法鼓文化   |  人才招募   |  隱私權保護   |  實體店面   |  客服信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9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