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 取消訂閱::
     
第428期/2019年04月02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本期專題】無常的功課 佛說無常經
【訂閱方案】【好願同行】人生訂閱案
【精選專欄】【人生講堂】用鏡頭看見真實的柬埔寨
【法鼓訊息】教聯會教學研習營 邀您探索心靈環保大智慧
購買本期雜誌
訂閱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28期目錄
 

無常的功課 佛說無常經

【無常教我的事】當日常變成無常


天崩地裂的災難,給人最強烈、直接的無常感,
阿潑以志工與記者的雙重身分深入災區,
看著災區民眾遭遇日常的中斷,
面對無常,生命如何再起?
體驗到,日常與無常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 阿潑(《日常的中斷》作者)

(阿潑提供)

 

2011年6月,東日本大地震(311大地震)即將滿三個月之時,我隨人道援助團體到三陸海岸採訪。頭幾天的活動範圍都在市中心,距離灣岸有些距離,即使如此,仍可以看見被清理過的大面積災難痕跡──除了路障、告示牌、毀損的鐵門與彎曲的電線桿之外,垃圾爛泥和建物殘骸都被推到巷弄裡隱藏,廣大街區路面空蕩整潔卻無一絲生氣。

受災民眾都在收容所,或是臨時的災難救助中心,如果要採訪,只能在這些地方穿梭。直到某天,一個災區民眾向我們招招手,說要帶我們去他家看看,我才真正踏上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車子從平穩的大馬路穿過管制號誌後,進入狹窄的海岸道路,海嘯造成的斷裂扭曲毀損,顯而易見,我們只能沉默。

車子停下,我立刻開門準備拍照。腳才落地,就踩在一個鑲著「壽」字的相簿上,敞開的塑膠頁面上雖有幾抹汙泥,照片裡的珍貴記憶卻很是清晰:畢業典禮、運動會、生日蛋糕……這些特別的日子在災難面前,都顯得黯然且悠長。

人生無常的震撼

「照片裡的人呢?還活著嗎?」當這個念頭在腦海盤旋,而我視線也往上移後,才發現往下延伸還有書包、玩具、考試卷和汽車碎片等生活細節和生命片段,若隱若現埋在岩石瓦礫泥土之下。眼前這個堆滿垃圾的廢地,比汽車卡在學校兩三樓高的情狀還令我震撼。

「人活著,也不過如此。」我忍不住這麼想,得了再多獎、結婚的幸福時刻、生日那天的記憶,都被封存在照片裡,而人生卻不見得走得下去,就被突如其來的災難打斷,而努力掙得、贏取的一切,再不屬於你。

之後,我還有很多機會在已成廢墟的災區走動,總會下意識地低頭看石頭,只因我承諾一個藝術家朋友要帶災區的石頭回去。好不容易撿取了一塊石頭,仔細擦拭時,攝影師卻阻止了我:「不要拿,人的執念會附著在物件上面。」因為這個提醒,在災難現場走動時,我會忍不住拍下那些失去主人的棒球手套、娃娃、眼鏡、碗盤或是各種家用品。他們是這片荒地上「有人在這裡活過」的唯一證明。而這種「執念」,其實反映了人跟土地的關係,以及他們對於回復日常的渴望。

在日本採訪時,我很容易感受到這類不知如何述說的感覺,而跟這一切相對比的,則是救災重建中心的公務員們倔強地維持災難前既有的行政運作,即使文件被摧毀、同事死傷大半,還是讓齒輪轉動著;狹窄的收容所裡,那些注重隱私、很在意距離、秩序與清潔的災區民眾,即使再痛苦、再不安,仍然認真地將每天都活成普通的日常。這個樣貌,對我一樣震撼。

記錄無常的痕跡

因為從事人道援助的經歷及記者的身分──包含生在一個颱風頻發的地震島──我常有機會到災難發生地,有時是純然當志工,有時是因為採訪,但更多時候是「偶遇」,沒有設定自己一定要去災區,沒有計畫要寫災難議題,但或許是921地震那一年,那無法到現場、無法實際幫助受災民眾的懊悔與遺憾,一直深藏在心裡,於是被因緣引導到各個災難地也不一定。這便也成了這書寫形成的背景。

例如,南亞海嘯發生的第九年,我跟著當地人一起去參加紀念儀式後,又隨他們去墓園祭拜逝去的親人。

南亞海嘯重創印度洋沿岸國家,約22萬人死亡,其中位於震央的蘇門答臘北角的亞齊,傷亡最慘重,屍體多到必須藉著航空母艦才能清理。伊斯蘭文化中,屍體需要土葬,但面對四萬具無法辨識、認領的遺體,除了集體掩埋,再也無其他方法。於是,亞齊境內有兩個以上的大型公墓,就是安葬這些遺體。

那天,我跟著當地華人到達墓園,看他們採用華人習慣上香致意,但當地的穆斯林則席地而坐,念誦《古蘭經》。那些念經的聲音,嗡嗡嗡地形成了一種共振的頻率,震撼了我,不知為何,在那一瞬間,突然明白過去的遺憾引領了我到這裡,也指引我必須將這些故事寫下來,讓這些災難與曾經活過的痕跡,不被遺忘。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28期

【人生講堂】

用鏡頭看見真實的柬埔寨


主講人:許紘捷(自由攝影)
時間:2018年9月29日
地點:高雄紫雲寺
活動名稱:法鼓青年開講「柬埔寨兒童故事──用鏡頭說話的攝影師」
文字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旅居柬埔寨八年,
許紘捷透過鏡頭,更貼近柬國的真實樣貌,
讓他跳脫刻板印象去同理孩子,
找到對他們的生命有實質幫助的方式,
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許紘捷透過建立影像資料庫,希望為柬埔寨留下重要的文化資產。
(許紘捷攝)


2010年8月16日,我第一次去柬埔寨執行攝影工作,隔年一月便飛到當地,第一年參與偏鄉服務工作,為了久待,後來開始經營民宿。為什麼選擇柬埔寨?第一次到當地,便接觸到它的貧窮,對我衝擊很大,那裡的小孩在生活或教育條件上都不太好,我很想做些什麼。當時自己也在思考:「一輩子難道只有賺錢?」我已經證明了自己會賺錢,在柬埔寨我看到一條路,心想也許可以找到新的人生目標──在不追求金錢的前提下,幫助一些人改變生活。

人人都想追求幸福,我覺得幸福的關鍵在於:到底了解自己多少,能不能提供自己需要的東西。對自己的了解跟認知,是人生當中很重要的課題,如果還不了解,就盲目地去嘗試或一味忍耐,都是生活不快樂的來源,而最根本的來源則是因為「不夠了解自己」。

因為不了解而幫倒忙

幾乎所有人到戰亂後或未開發的國家旅遊,看到當地與臺灣生活的差異,心裡都會產生一定的衝擊,會先昇起憐憫之心,然後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這份心化成力量投射出去。現在的我不是用憐憫的角度看柬埔寨人,而是透過鏡頭去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為一些志工團體上課時,我都會強調,唯有透過了解他們的生活,才能設計出一套真正對他們有用的方式,而不是只靠發放物資。

大部分人對於柬埔寨的了解,多半來自吳哥窟,它常是人們到柬埔寨的第一個目標。當人們到柬埔寨,都往吳哥窟參觀時,這就會出現第一個問題,因為大家從第一天下機直到離開,看到的並不是柬埔寨的真實樣貌,吳哥窟是一個觀光區,因為觀光、旅遊業而發展出一些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情形。

這些年在媒體或網路上,可以看到一些背包客、遊客分享的文章,這些人都很有愛心,他們會跟小孩買東西,但也會花很長的時間勸小孩:「你應該要去上學。」我們都知道,唯有教育才是翻轉貧窮的最好途徑。這樣的立意是良好的,可是大部分的觀光客不知道,柬埔寨的學制是十二年義務教育,從小學到高中都不用花錢。

但因為學校與師資不足,柬埔寨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都只上半天課,所以小孩早上賣東西,下午會去上課;或是早上上課,下午再去賣東西。當觀光客告訴小孩他應該去上學時,小孩會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在他的世界裡,學校就只上半天課。可是孩子的目的是要觀光客買東西,他不會說破,告訴你:「我有去學校。」反而是觀光客讓他有這樣的說詞:「您要跟我買東西,因為我要去讀書。」不是他騙人,而是觀光客教他們的,這就是「因為不夠了解」而造成反效果的典型。

資源過度集中於觀光區

其實,吳哥窟古蹟區以外的鄉村,才是真正窮困的地區,那裡的小孩不可能有機會做生意,也沒有機會拿到旅客給的物資,這是柬埔寨的另外一個問題,外來資源過度集中。

前幾年有個「多背一公斤」的公益活動,鼓勵旅行時多背一公斤物資給當地的孩子。在柬埔寨,由於背包客的行李背在身上有點重,往往在參觀吳哥窟的途中,一看孩子就開始發物資,到最後孩子不要這些東西了,因為已經太多了。例如旅客一再給他筆,他會皺著眉頭說:「給我錢就好,我不要筆。」結果,旅客帶去的物資,都集中在觀光區,到不了其他地方,形成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

鄉村才是柬埔寨真正的樣貌,我們在城市看到的都只是都市現象,以臺灣來比照,吳哥窟就像臺北或高雄,跟其他鄉下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城鄉存在著相當巨大的差異,都市的小孩相較起來,是較為幸福的。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28期

  教聯會教學研習營 邀您探索心靈環保大智慧
 

現代生活環境愈趨複雜多變,身為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使命的教師,面對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學生,讓自身成為更穩定的力量,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與價值觀念,心靈的安定是首要任務。法鼓山教聯會邀約4/13(六)在法鼓德貴學苑,參與「教師心靈環保教學研習營」,共同探索以心靈環保觀念實踐教學的大智慧……more

 
  針情相約 法鼓山社大帶民眾耕心田趣
 

為推廣心靈環保及自然環保,法鼓山社會大學3/24於法鼓山社大戶外教室舉辦「針情相約‧耕心田趣」,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和體驗自然農耕,預約報名踴躍,有50多位幼童軍團和民眾參加。趁著法鼓山幼童軍團的團集會,團長陳麗妃帶領20多位金山、萬里幼童軍團的小狼和家長熱情與會,隨著「香草植物園藝種植與運用班」洪秀典老師的解說,認識及學習如何種植金針;小狼們帶著手套、拿著工具,很認真的在園圃種下一棵棵金針苗,期待它們好好長大......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文摘報

>>修行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心靈網路書店好康報 >>大師密碼電子報
關於法鼓文化   |  人才招募   |  隱私權保護   |  實體店面   |  客服信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9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