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404期/2017年04月04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轉大人八覺招——《佛說八大人覺經》


■ 邱惠敏

大人,在發展心理學上是指告別孩童時代,邁入人生另一個階段,也就是宣告成年了,要開始對自己負責,承擔生命責任,進而造福人群。

自古以來,為了慶祝孩子「轉大人」,迎接人生重要的轉變,常會舉行隆重的成年禮,如古代華人舉行冠禮、笄禮;臺灣原住民有出獵儀式、黥面禮俗;非洲馬賽人要獵獅子;猶太人受誡禮……這些儀式對當事者具有重要的意義:「我,被認定為大人了。」同時,對族群、社會也具有世代承襲意味,藉此傳承寶貴的人生經驗與智慧。

拒絕長大的世代

然而,當今社會出現了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啃老族、媽寶族、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等現象。他們雖有著成年人的外表,或是過了而立之年,卻仍愛玩、情緒化、自我克制能力低,沉迷於網路、電玩,逃避工作和家庭等成人責任,或頻繁更換工作,或依賴父母的照顧,拒絕長大成人。

現代人「轉大人」的確比以前晚,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從客觀面分析,人們因受教育、晚婚、晚生等因素,導致心理成熟趕不上生理成熟,還沒「準備好」面對成年的責任與挑戰。

然而,不管準備好與否,在每個生命階段,我們都要面對不同的人生任務,即使錯過或逃避了原本在青少年階段就會面臨的「自我統合」問題,到了青年、壯年、中年、老年期仍會不時跳出來,自問人生在世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這種找尋「我是誰」的叩問,就像是一生的「話頭」,正是「覺」的契機。

向大人典範學習

其實,轉大人不怕時間長短,只怕覺遲,但要如何「覺」?又要「覺知」什麼呢?

佛陀在《八大人覺經》中指出,如果希望成為自利利他的大人,必須具備八項覺知,在此,「大人」指的是具有大精進力、大智慧力與大悲願力的佛菩薩,是佛弟子學習的典範,讓我們更確知「我是誰」。

佛陀的親生子羅睺羅,是僧團第一個小沙彌,出家後隨舍利弗尊者學習,但因年輕,老是喜歡捉弄人,所以人緣不太好。有一次佛陀讓他端來一盆洗腳水,洗完之後把水倒了,盆底朝上覆蓋著,佛陀讓羅睺羅往盆裡注水,當然無法注入任何水,於是佛陀便告訴他,當人悖逆常情,即使有再好的善法資糧,也沒辦法注入心田,成為智慧。羅睺羅聽懂了佛陀的教誡,善根萌發,深切懺悔,從此革除了貪玩好狹的習氣,真正脫胎換骨,修行突飛猛進,轉成戒行莊嚴的「大人」。

修行之初,我們或許也像初進僧團的羅睺羅一樣,總是被貪欲、懈怠墮落、愚癡、怨忿、貪著世樂等習性束縛,始終在煩惱泥中打滾,當求不得時苦惱不已,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想修行卻又老是屈從於習氣,弄得身心俱疲,而這些也正是讓我們流轉生死、不得解脫的根本原因。

也許你我不似羅睺羅的早覺,往往要等到中年後,「我是誰」的疑再次出現,而從「疑」走向「覺」,如三十八歲才出家的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的弘一大師,精通文棋書畫、篆刻、音樂、演戲……看盡名聞利養,最終選擇出家,他說:「我想更多的是為了追求一種更高、更理想的方式,以教化自己和世人!」為了追求究竟快樂的佛道,毅然放下聲名與財富,過起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僧生活,力行慈悲護生、淨心淨行的「平淡安貧」生活。

修行指導兼生活準則

佛陀說的八項覺知,既是修行的指導,更是生活的準則,是幫助佛弟子「轉大人」的智慧,短短三百多個字的經文,涵蓋了宇宙實相、世出世間的真理,有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了知無常、苦、空、無我的四念住修行;有降伏貪欲、多求的少欲知足人生觀;有對治懈怠與墮落的精進度,並要廣學多聞,開發智慧,進而教化大眾,還有等念怨親的平等布施,更教人要發出離心專心向道,最後像佛菩薩一樣發菩提心,願眾生轉生死苦為解脫樂。

遵循八大「覺招」,在現世利益上可為身心之苦解套,成為有擔當、肯承擔的成熟大人;修行上則能累積成佛的資糧,不只這一生順利「轉大人」,進而在生生世世實踐菩薩道的修行歷程中,從七倒八起的嬰兒菩薩做起,不斷努力向上,漸漸成長茁壯,終將達到大人——佛菩薩的境界。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4期

 

變心.辨心

虛心.閑心

現代人常處於忙與盲的狀態中,一刻不得閑,
但究竟忙的是事?還是心?
試著將心閑下來,不讓過去、未來的煩惱填塞,
還是可以享受「小日子」的閑暇。

■ 辜琮瑜(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有人說「閑」是一種極高的境界,留待老年時用。彷若我們都相信,一旦步入老年,自然有機會或有福分來度閑暇了。換個角度看,正值社會期待的年輕人、中堅分子,或正承擔上、下二代的青壯年,是不應該也沒有餘裕,可以過閑日子的了!

閑心度日不再奢侈

於是每天吃飯配行事曆過生活的族群,只能想像忙裡偷閑的滋味。

曾經在北京、東京、大阪、香港,這些工蟻集中的城市,不小心在上下班時間搭地鐵,被蜂擁而至的人群推著走,或眼看穿著齊整上班族窄裙、西裝、高跟鞋的人們,以跑百米的速度在站與站之間穿梭來去。

這樣的情境,這樣的族群,「閑暇」度日是奢侈,那「閑心」過日子,是可能發生的嗎?或者,在高集中、高密度、高流量運轉的都會中,是可行的嗎?

如果我們把「閑」當做一種境界,其實「閑心」並不難得。相對於現實世界的匆遽與壓迫,人是可以練習著在「大日子」當中過出「小日子」的。

大日子裡有大量的事或人的對應,所以不僅現實中的狀態擁擠,使得心也壅塞,填充著諸多雜質;小日子則象徵著,某種清空後的寬裕。

嘗到閑的滋味

現代人幾乎都處於坐擁電腦的情境,於是這個工具好不好使用,變得十分重要。電腦要好使用,除了設備本身的功能強,使用空間是否管理得當,也是關鍵因素。如果硬碟裡堆滿了檔案,或者打開一個個應用程式、工具,就會出現所謂的「lag」,這時不刪除多餘的物件,或者關掉不必要的程式,電腦運轉困難是必然的。

人的心也是如此。如果已完成的事還持續擱在心上,下一件事就無法全然進入心中或腦子裡,前面還擱淺著,後面必然耽誤。如果心心念念都是煩惱,就無法給出清爽的空間,讓心專注於眼前當下的狀態,這前前後後的糾纏,就是心不得閑最大的禍源了。

所幸現在有了雲端空間,除了刪除不必要的檔案,還可以把物件存到雲端,要用的時候再找出來。試著將心裡的纏繞物件,也丟到雲端,因為我們有無盡的虛空,煩惱當然可以如法炮製,就像一種特殊的轉換機制,把心中的雜質「虛化」,心與虛空相應,便能嘗到「閑」的滋味。

把心淨空

已經做完了的事,即便不滿意或者懊惱,刪除;還沒發生的憂慮,刪除;想像中的焦慮,刪除;這些那些無用的連結,刪除……當我們的心淨空了,就有空間優游於眼前當下的狀態。

雖然事情並沒有減少,但因為過往的事已經刪除而不再相擾,未來的事也因為刪除牽掛或擔憂而無法相擾,於是我們就能像儲存空間寬裕的電腦一樣,清清爽爽地,運作流暢,閑暇之感就會出現。

當我們的心不再被事件充塞,不再被回憶和期待阻滯,不再急著去哪裡,而是走一步是一步,做一件是一件,就能抬頭看看雲,瞇起眼來曬曬太陽,站定吹吹風,然後撥一下頭髮,悠然地往前。記得,事情總在遠方等待著,但我們的心,可以這樣的悠閑呢。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4期

  從心做起 傳燈院關懷之旅重溫S.R.E
 

響應5/14將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的「2017法鼓山心靈環保S.R.E.」活動,法鼓山傳燈院特別舉辦一系列「心靈環保感恩暨關懷之旅」。3/16晚間7點,感恩的關懷列車駛入安和分院,由傳燈院常願法師親自為近百位前來參與禪坐共修的民眾,宣講心靈環保S.R.E.的理念與內涵......more

 
  鼓勵發揮僧命力 法鼓山僧大4月起受理報名
 

法鼓山僧伽大學3月12日上午9點,在該校階梯教室舉辦2017年招生說明會,並首度與馬來西亞道場連線直播,向海內外考生與家屬分享辦校精神、應考方式、導覽校園環境及介紹僧大生活,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也至現場關懷。此次考生約有8成參加過法鼓山生命自覺營,對於宗教師以「自我覺醒」、「利益眾生」、「人生志業」為目標,也有明確的意志與決心.....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