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行,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九十一期‧2016年09月22日
每月一次,固定週四發報
免費訂閱法鼓文化修行電子報:
 

■ 心靈法語

布施之後,
自己不但要把布施一事忘掉,
也不去想布施的原因或布施的對象,
即布施之事以及布施的心,
全都要放下來,
這才是真正的布施。

摘自:《修行在紅塵

中國禪宗的禪

中國禪宗,看起來,僅是一個單純的名詞,其實從菩提達摩到達中國以來,開創了禪宗,禪宗卻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它的風格和內容,已有了多次的大變化。根據近世學者的研究,我們知道,中國的禪宗,大致至少有過三次變化:純禪時代、禪機時代、禪的爛熟時代。

一、純禪時代

所謂純禪時代,是指達摩來中國,迄六祖惠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入寂,大約一百九十年之間,有其如次的特色:1.不廢棄經典教義,但不死於經句的拘泥,乃在活潑地把捉住佛的精神所在。2.沿用佛教的一般術語,以提攜全部的佛法為主眼,未嘗企圖建立一宗一派的門庭。3.他們有濟世化眾的悲心,不陷於一般小乘禪者的厭世主義,或閒雲野鶴般的自然主義的道家色彩。也不以神異來作號召,固守平實穩健的大乘佛教的精神。4.鼓勵坐禪的工夫,尚沒有話頭可看或公案可參,當然也沒有棒打及吆喝的方法。現在介紹純禪時的禪師如下:

(一)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教人悟道的方法,有二門:

1.由教理的認識而起深刻的信心,相信一切眾生,都同具一個真性,若能面壁修行,捨除妄想即歸真性,便會發現凡夫與聖人,原來沒有分別。

2.由修四種方法,悟得真性:(1)受苦報時,不起怨心,但念此是往昔生中對眾生所造的怨憎違害的惡因所感。(2)若受福報及榮譽等事,心念此是過去世中德業所感,今天接受,等於從銀行中將存款提來應急用掉,何喜之有。(3)修行者當常心想,三界如火宅,有身便有苦,無有究竟安樂處,故應不但無貪無求,更當捨諸所有。(4)修行者的心應當常與諸法的真性相應,真性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稱法而行者,當不吝惜身命財產,發布施心,化導眾生而不以有眾生被己所度。此為自行,亦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的方法。

(二)傅翕

傅翕與達摩同是梁武帝時代(西元四九七─五六九年在位)的人物,有人說,他可能受了老莊所說「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形式的暗示,故在他的語錄中,常有將矛盾的兩種意思,合而為一句話的例子,比如他說:「真照無照,一心非心。」「寂滅中無有滅,真實覺中無覺知。」「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猛風不動樹,打鼓不聞聲,日出樹無影,牛從水上行,……修道解此意,長伸兩腳眠。」「無明即是佛,煩惱不須除。」又在他的名作〈心王銘〉之中,表示了即心即佛的思想:「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

(三)道信

禪宗的第四祖道信(西元五八○─六五一年)的禪思想,在《景德傳燈錄》的〈法融章〉中,可以見其梗概:「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這便說明了中國的禪,是以不用任何方法,只要一切不用心向外緣,不作分別,當下便是佛性的顯現。

(四)法融

牛頭山的法融(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是四祖道信的弟子。從他的〈心銘〉中,可以見到他的禪法,多用排遣,灑脫自在,不假功用的,例如他說:「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較乖常,求真背正;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一切莫顧,安心無處,無處安心,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所作無滯,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無相苑,朗涅槃城。」他認為:「求定亦是縛,念生是無明,作佛亦是病。」可見他是以掃除一切為修行禪的方法。

(五)惠能

禪宗的第六祖惠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以後,由於南方的頓悟與北方的漸悟之爭的結果,南方一系,日趨於鼎盛,所以惠能被尊為頓悟法門的開山祖師而大大地有名,當然,更由於他有一部《六祖壇經》留傳於世,乃是受重視的原因。他的思想,即在《六祖壇經》之中告訴了我們:

1.一物是何物──惠能一日向大眾發問:「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2.知自心識自性──他說:「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3.惠能聞「無住生心」而大悟──五祖弘忍獨為惠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句,惠能於言下大悟,悟見萬法不離自性。

4.見性成佛與即心即佛──自性又是如何模樣呢?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便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因此又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這裡所說的心,是真實明淨的智慧,不是分別執著的妄想。這裡所說的性,是與萬物同體,本來清淨的佛性,不是各類分割的個性。

5.一相三昧與一行三昧──何謂一行三昧?即是惠能教人:「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又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即是《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6.見性與禪定──惠能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重視開悟見性,不談論禪定解脫,這是說明了中國禪宗,注重智慧的見地開發,不注重修禪定來達成解脫生死苦惱為目的。惠能教人修行的方法,非常簡單而又實際,若人能夠保持絕對的直心或不動心,當下便有見性的因緣來迎。例如他教一位本來想要搶奪他的祖衣的惠明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因此,他對坐禪的解釋,也與傳統的佛教不同,他說:「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又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禪修菁華集(全套七本)
 
禪修菁華集(全套七本)軟精裝特惠組合

輕鬆進入禪修之門,重構生命版圖的智慧之書

聖嚴法師在這套【禪修菁華集】中,賦予禪最完整而嚴謹的解說,透過層次分明的主題,便可得禪法面貌的梗概。從禪的簡介開始,縱觀禪宗的法源遷流,橫析禪宗修行方法的精髓,引領讀者在生活中靈活地善用禪法,積極的經營人生,開創內在無私的慈悲與無我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自在與完美......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聖嚴法師

本書是聖嚴法師詳細解說禪的源流、入門方法、四禪的心理與生理狀態、調心調息等禪的體驗與禪學知識;並點出佛魔分別、何為明師、坐禪功能等內容,講述體驗的層次與禪法的運用,並附上禪七開示錄,是一本值得修行人驗証以及想完整瞭解禪的體驗與知識的讀者看的好書......

 
   
   
 
啟動內在智慧的鑰匙:
濟群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濟群法師

《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著述,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以下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說之法,由門人記錄、匯總並流傳於世......

 
   
除修行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