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400期/2016年12月06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從出版看現代佛教

搭一座橋,連接世間與佛法

對許多佛教徒來說,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應該不陌生,它是美國最具規模且行銷網絡遍及全球的佛教出版社之一,但它的起點幾乎是從零開始。

1969年,香巴拉誕生於加州柏克萊電報街的一家獨立書店內。創辦人山姆.博秋茲(Sameul Bercholz)形容,那時的香巴拉就像放學後的社團,是大學城裡交流理念、暢談抱負的小角落,隨著愈來愈多思想匯集、發酵,於是書店裡的小角落發展成另一家獨立書店。

但社區書店的影響力相當有限,深受佛法啟發的山姆,當時為了推廣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著作,決定自己當編輯、學排版,於是香巴拉再從書店搖身一變成為出版社。半個世紀以來,出版了超過八百種佛教書籍,包括聖嚴法師的《完全證悟》、《無法之法》、《虛空粉碎》等多本英文著作,可說是許多佛法老師與讀者之間的一座橋樑。

當年被視為反主流的佛教、瑜伽、武術、另類療法,如今是炙手可熱的商品。對內,山姆的一對兒女接手出版社,並邀來兼具佛學及科技長才的尼可.奧迪修斯(Nikko Odiseos)擔任總裁。站在多元文化、各系佛教傳承、數位潮流匯聚的渡口,香巴拉如何看待佛教出版的現在與未來?

2016年夏天,我們飛抵美國科羅拉多州,實際走訪傳說中的「佛教小鎮」——博爾德市(Boulder),並拜會尼可,原以為科技背景出身的他,會大談電子書或生意經,出乎意料地,

二個多小時的訪談,彼此交換工作及修學上的經歷與困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面對佛教的未來,或許我們沒有振聾發聵的論述或創見,卻有著佛教徒最深切的關懷與期盼。


尼可.奧迪修斯
(Nikko Odiseos)

原是加州矽谷的資深科技人,2010年受邀加入香巴拉出版社,擔任總裁至今。學生時代即對佛法產生興趣,曾在印度菩提迦耶學佛、當義工長達6年,之後更追隨玄奘大師的腳步,從中國旅行到印度,讓他格外珍惜原典和紙本印刷。

■ 尼可.奧迪修斯(香巴拉出版社總裁)

請您談談美國佛教出版的現況,及其反映的社會現象。

談起出版,很多人以為出版社之間經常處於競爭狀態,其實不然。香巴拉剛起步時,創辦人山姆完全不懂編務,純粹想出書分享佛法,當時他受到許多同行的協助,因此他經常提醒我們隨時伸出援手,互相幫忙。

加入香巴拉至今的五、六年間,我發覺出版社真正的競爭對手是網路、電玩、電子產品……各式各樣造成我們忙得團團轉的網路世界,這些才是真正競爭對手!我看著下一代,很擔心,他們幾乎不看書,只玩寶可夢。

這樣一個浮躁、注意力渙散的社會,人們無法安靜下來,好好地認識佛法,儘管出版那麼多佛教書籍、有那麼多佛法老師,但大家似乎只取自己喜歡的一小部分,然後把它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模樣。

我記得《獅子吼》雜誌曾探討是否有所謂的「美國佛教」或「西方佛教」?其實不管佛法傳到哪裡,最重要的是人們是否如法修行、深化修行、圓滿修行。但在美國,人們從腦袋瓜去想像佛教、想像修行,而非真修實練,當然有些人例外,可是絕大多數是在建構自己想像的佛教。

就像這二十年來,有學者提倡世俗性,主張佛教去宗教化,他們的意圖或許是良善的,但容易造成混淆,因為那是一種否定宗教、道德的想法,我個人並不認同。我在上座部國家,看到人們對佛充滿虔敬與感恩,但在美國的內觀禪修營,禪眾只專注於呼吸的進與出,感受不到宗教情操。「起信」(having faith)是佛教很重要的元素,對西方人來講卻最困難,不只佛教,即便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也面臨同樣的困境,人們對宗教的信念愈來愈薄弱。

另一個現象是禪修被當作心理學或醫藥的替代品,科學家甚至將修行人帶到實驗室,在他們頭上接了一堆電線,以此告訴世人禪修的好處。佛教徒根本不需要科學來證實他的修行,這個動作只不過是西方人再次強調「科學才是至高無上的真理」,表面上佛法被廣泛接受和運用,但佛法的內涵不見了。

大眾汲取自己所需而忽視佛法的整體內涵,是因為缺乏經典的翻譯嗎?

好問題!譯經很重要,但長期以來存在著許多爭議。你們知道「八萬四千藏翻譯計畫」(84000 projects)嗎?這個計畫將甘珠爾、丹珠爾(藏傳大藏經)翻成英文且全文上線,工程浩大,但弔詭的是,沒有人讀!為什麼?因為沒有人講經。除非能在經典、老師和修行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否則成效有限。

最近我們翻譯並出版了《菩薩地持經》The Bodhisattva Path to Unsurpassed Enlightment: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Bodhisattvabhumi,這是瑜伽派的根本經典,銷量卻不如預期。出版是推廣佛法很重要的一環,大家知道讀經很好,西方人也讀《心經》、《金剛經》,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好的佛法老師,透過講經說法,為經典帶來生命,老師是關鍵。

這從日本禪在美國扎根可以看出端倪,二次大戰後日本禪非常興盛,儘管那一代的禪師一個個凋零,但他們的學生持續教禪、著述出版,所以一代代傳承至今;反觀漢傳佛教——聖嚴法師的著作仍在,但他的教法需要被第二代弟子活化。(許翠谷/採訪整理)(摘錄)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0期

 

​西方第一個禪修道場——舊金山禪中心(San Francisco Zen Center)

週六清晨,籠罩在雲霧之中的舊金山還沒完全轉醒,此時,位於佩吉街300號的磚紅色建築內,不分男女老少、種族、語言,大眾並肩而坐,行禮如儀,一如五十多年前,創辦人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 Roshi)指導禪修、開示的景象……

1959年,55歲的日本曹洞宗僧侶鈴木俊隆落腳舊金山,開始向西方社會介紹禪法。光頭、一襲舊袈裟,鈴木俊隆平實無華的禪風,以及詼諧睿智的開示,馴服了60年代不修邊幅、求法若渴的嬉皮,很快地,他在舊金山市區成立禪中心(city center)接引一般大眾,並在山區闢建修行道場(Tassajara),這些可說是西方禪修道場的雛形。

1971年鈴木俊隆捨報,由西方弟子接手法務。世代交替之際,舊金山禪中心接續爆發權力、金錢糾葛等醜聞,但資深弟子們沒有逃避閃躲,而是選擇面對人性最真實的一面,接受批判和考驗,從中再一次體驗老師所教導的一切。舊金山禪中心的蛻變,讓人感受到修行路上的種種曲折,無論好壞,只要願意打開心胸,全放全收,便是成長的契機。

如果說鈴木大拙(D. T. Suzuki) 透過文字讓西方人認識禪(Zen),那麼鈴木俊隆便是教西方人直接體驗禪,讓日本禪在西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許翠谷)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0期

  善用社會資源 法鼓山獲教育部頒社教貢獻獎
 

期以頒發「社教貢獻獎」推展社會教育,教育部於12/1下午2點半,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廳,表揚105年度推展社會教育有功的24個團體,以及33位傑出人士。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董事鍾明秋,均由教育部推薦並各獲團體、個人獎項。教育部次長蔡清華也為第42屆的受獎者,逐一表達敬意與謝意......more

 
  佛前心相印 2017法鼓山佛化聯合婚禮見證幸福
 

法鼓山佛化婚禮將於2017年1月15日(星期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殿舉行。能與珍愛的另一半,攜手踏入禮堂,一同接受佛菩薩的見證及祝福,圓滿終身大事,當是人生旅途中一段難忘的幸福時光。明年初舉辦的法鼓山佛化婚禮,將邀請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為準新人祝福、授三皈依,也會在年底12/18(日)及12/25(日)先安排新人參與婚前講習課程,並親至法鼓山園區體驗參訪,帶領新人一同學習建立佛化家庭.....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