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89期/2016年01月05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共讀《阿含經》

《阿含經》 人生的百科全書

《阿含經》是記錄佛陀一生弘化的傳記,
一卷卷生動開示,也是一則則生命故事,
更像一部人生百科全書,
提供我們各種實用的答案與方法,
共讀《阿含經》,汲取佛陀智慧。

 

■ 邱惠敏

二千多年前,佛陀與弟子遊走於恆河兩岸,在人間說法四十五年。這期間,許多人來向佛陀請益,其中不乏國王、大臣、富人、乞丐,他們往往面帶愁容而來,最後歡喜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

這段生動的經句,讓人印象深刻,但不禁莞爾自問:「佛陀也會教人減肥?」
這是出自阿難尊者誦出的《阿含經》,記載波斯匿王因為太胖了,向佛陀請教如何減肥的事蹟。此外,還有為人所熟知的周利槃陀伽因掃地而開悟、母親要求佛陀讓死亡的兒子復活等故事,也都是出自《阿含經》。

《阿含經》記錄佛陀來往各地,解答弟子、居士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行的種種問題,猶如孔子周遊列國與門人的對話集《論語》,是十分生活化、貼近人心的佛典,猶如實用的人生百科全書,富含人生的哲理與生命的實相。

佛陀留下的寶藏

「阿含」是什麼意思呢?「阿含」為梵語的譯音,原意是「來」、「傳來之聖教」。佛陀在世時,弟子們以佛陀親口所說,傳承於弟子間的教授、教誡,稱之為「阿含」。

《阿含經》在南、北傳佛教皆有保存,南傳佛教稱為「五尼柯耶」,而北傳佛教稱為「四阿含」,依文章長度分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壹阿含經》,其中除了佛陀與弟子們的事蹟之外,印度當時的民情風俗、人文哲思也一併被記載下來。

東初老人於1950年閉關時閱讀《阿含經》,並撰寫〈阿含概說──閱經筆記二〉,指出本經的獨特性:「是故研究阿含,不僅可窺見佛教根本思想,也可窺見印度當時所有宗教哲學思想的體系。」

此外,透過《阿含經》中佛陀與世人的互動,可以學習佛陀卓越超然的處世智慧、待人之道,十分適合學佛者作為入門的經典。聖嚴法師當年於美濃朝元寺閉關閱藏時,也是從《阿含經》讀起,並於《正信的佛教》出版時,自陳書中內容大多取材自阿含,並建議大家:「如果真想看佛經,應該先由《阿含經》看起。」

儘管《阿含經》卷帙繁浩,但現代科技發達,人們已可以透過線上資源閱讀佛經。獅子吼網站在佛教徒間享有高知名度,創站人邱大剛因《金剛經》而接觸佛教,進而有機緣架設網站,與網友在線上共讀經典。在頻繁地查找經藏論典時,發現原來有許多的典故法義,皆出自於《阿含經》。

回歸佛法的依據

然而,佛法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參雜了許多似是而非的外道觀念,以及迷信作為,導致今日佛教各派論說分歧,附佛外道昌盛,因此,提倡正信的佛法,回歸佛法的源頭,正本清源,勢在必行。

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中寫道:「《正信的佛教》主要的理論依據為《阿含經》,可見《阿含經》對我的幫助,也增加了我對佛法的基本信念。」

除了是僧侶修道解脫的重要經典,四部阿含更是居士修行的生活法寶,一生研讀與教授《阿含經》的法鼓文理學院教師楊郁文,始終強調研究佛學的目的,是為了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阿含立足於人生,討論的是常用、實用的生活問題,現代人也可以應用。」而學佛就是學活,讓人得以正信無憂地過生活。

「二十一世紀的修行觀,必須回歸到佛陀的本懷,方能契合社會大眾的需求。菩薩乘的基礎,除了必須具備人天的善法,也必須同時修行解脫的法門。」聖嚴法師如是說。

「今日,讀誦《阿含經》時,如同親聞佛陀的叮嚀與教導,學習過正信的生活,別忘了善用《阿含經》這部人生的百科全書,我們也會像當時那些向佛陀請益的人們一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9期

 

人生選擇題

現代「心」修為──心靈環保

雖然世界看似一片混亂,但只要心清淨,所見世界就會光明。如何使心清淨?聖嚴法師提出「心靈環保」,以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照顧自己、照顧社會、照顧大自然,使得我、你、他人,都能健康、快樂、平安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便是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 聖嚴法師

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遇到狀況發生時,便可淺則保持平靜、穩定,深則自主、自在。

具備「心靈環保」的修為

依據心靈環保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那就是保持身體、心理、精神的平衡與平常,通稱為身、心、靈的健康。然而一般人僅在意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卻忽略了心理是否健康,尤其會疏忽了保持平常心的精神修養。因此,在順境中尚能揮灑自如,似乎沒有不能克服的難題,一旦遇到逆境當前,便唉聲嘆氣,不知如何自處了。這必須透過「心靈環保」的修為,才能做到「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順境及逆境。

佛家強調因果觀念,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如果種瓜、種豆,不得其土,不順其時,不如其法,那麼種瓜未必能得瓜,種豆也未必能得豆。因為,從「因」至「果」的過程中,尚須有其他條件配合,稱之為「緣」。所以,事物的成敗,都必須「因、緣、果」三者具足。

「因果觀」必須配合「因緣論」,才是正確的現象論。從因到果,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個人主觀的因素固然重要,外在客觀的因緣能否如我們所希望的,也極為重要,不論是自己的因素或外在的因素,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只能做最好的努力,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否則,過分樂觀或過分悲觀,都不是成熟健康的心態。

逆向思考,正面解讀

如何培養這種成熟健康的心境呢?有四個步驟:

一、遇事要做正面的評估,避免做負面的預測。人生的旅途總是起起落落,「起」是前進的過程,即使是「落」,那也是人生另一種前進的過程。

二、要能逆向思考,如此才能勝而不驕,敗而不餒。當在成功的巔峰之際,便要有走向下坡的準備;當因為失敗而跌落至谷底時,也要有攀登下個巔峰的願景。

三、凡事應當進退有度、收放自如。古人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就是說如果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應該當仁不讓;萬一時運不濟,此路不通,就要養精蓄銳、候機待發。

四、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這便是一個有智慧、有慈悲的人了。

禪修,讓心靈環保更有力

然而,如果你只在字面上理解,只知在道理上認同,心靈環保的力量不容易產生,必須輔以方法的練習,才能奏效;禪修就是相當有效的方法之一。剛開始時,可先練習放鬆身心,等到不再心猿意馬時,就可練習體驗身心的覺受;觀照自己呼吸的大小、長短、深淺、涼暖等感覺,這能讓內心平靜、安定、清明,若於此時忘卻身心的負擔,就能夠進入身心統一乃至身心與環境統一的境界了。禪修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對立及統一,那便是無我無相而又不離諸相的境界。

在這個境界中,你除了能夠掌控自己的身心,更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尊重他人的優點,同時能夠感受到個人的小我,是不能脫離大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個人是有限的,大環境是無限的。如果能再進一步放下身心,不執著環境,就能達到《金剛經》所說「無相」的境界,如此不但能適應各種狀況,而且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都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那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了。(原題名〈心靈環保〉)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9期

  跨時代心科技 大悲心水陸法會祈福零距離
 

您是否有感恩、祝福,或是想說抱歉與懺悔的對象?以人人都有的大悲心,啟建漢傳佛教最為莊嚴、盛大的水陸法會,法鼓山於28日午後,於園區舉行灑淨儀式。至12/5(六)下午5點圓滿「送聖儀式」前,每日上午8點至晚間11點,民眾都能親至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或是透過網路在各分寺院、辦事處共修。共修處及網路直播時間、地點,可查詢「大悲心水陸法會」http://shuilu.ddm.org.tw/ .....more

 
  普化心六倫 法鼓山人基會再獲教育部表揚
 

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的理念,從事淨化人心和淨化社會的各項工作再度受到肯定,榮獲教育部所頒發「104年度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頒獎典禮於25日下午2點於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共有37名個人及20組團體獲獎,法鼓山人文基金會由李伸一秘書長代表出席,接受教育部前政務次長,同時也是本次評審團召集人黃碧端女士表揚......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