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80期/2015年4月7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人生雜誌


 

病,不煩惱

病苦,讓我重新體驗佛法

面對來勢洶洶的癌細胞,佛教學者杜正民平常心以對,將住院治療當作「病禪十」,之後開始閱讀、整理「病相應」群經,從佛陀和弟子的一問一答中,重新省思學佛路,並依教勤修「病禪法」,在病苦中體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法喜,期許餘生努力實踐「病願行」。

■ 杜正民(法鼓文理學院教授,前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

檢查出肝癌,對我來說,是個意外的禮物。

2005年底,我陪著母親到醫院做檢查,因為待診時間很長,就順便做了檢查,結果一照超音波,發現肝臟有問題,醫師立刻安排做MRI、住院等事宜。記得被告知罹癌那天,我還是像往常一樣去陽明山走走、賞賞花、吃野菜,心情起伏不大,享受了一個平靜的午後;不過我很快就寫好遺囑,同時也把手邊可完成的事先告一段落,如暫時無法完成的就交辦清楚,請妥十天的假後,就像是要去參加禪修一般,安心地到醫院打一場「病禪十」。

病痛引發的話頭

在打包行李的時候,我打算帶本書,結果徘徊於上萬冊的藏書中,竟然找不到一本可以隨身攜帶、閱讀。這反而是讓我最震撼的地方,沒想到,這一生讀了那麼多的書,卻沒有一本可以陪我面對病痛和生死!

住院期間,感到最辛苦的是「痛」。那種痛真是無法言喻,後來從《美好的晚年》讀到聖嚴師父住院(洗腎),身體極度不適的「那種痛,痛得讓我想打滾」,我當時的感受,不遑多讓!

痛,就像《雜阿含經》第103經,差摩(Kehma)比丘的深刻描述,「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繩繫頭。兩手急絞。極大苦痛。我今苦痛有過於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內藏,其牛腹痛當何可堪!我今腹痛甚於彼牛。

我今苦痛有過於彼、我今腹痛甚於彼……,病禪十期間,我不斷地問著:佛陀到底是如何教導病危或臨終的人面對病痛與生死?
那十天,「面對生死的教導為何?」像參話頭般,不斷地在腦海中盤桓不去。

出院後,開始搜尋經典,試圖從中找到一般人可以依循的教導,以及病中可以實踐的方法。後來在《雜阿含經》讀到一群經,印順長老會編名為「病相應」,這些經文,翔實地記錄了佛陀探病、指導弟子的經過。

病相應經的啟發

病相應群經對我相當受用,直覺應該好好推廣,於是參照西醫寫病歷的模式SOAP(Subjective-Objective-Assessment-Plan)對照《大醫王經》(雜阿含389經)的「苦集滅道」四諦,重新整理、排序、分析經文,將一部部的古經文歸納成一張張有趣易懂的現代「經文病歷表」,包括佛陀探病的對象、時間、地點、症狀與對治方法等,不僅有修行方法,也可看出修行次第。

從佛陀和弟子的對話中,也發現,病危或臨終的人比較關心:命終之後,往生何處?佛陀會根據瞻病對象的身分、徵狀,提出相應的教法,同時也會說明依此方法練習後,可能產生的結果,即使沒有禪修基礎的人也有方法可循,這對多數人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印象最深刻的是給孤獨長者的故事,當時長者病得很嚴重,舍利弗和阿難去探病,問起長者身體如何?長者回答:身諸苦患轉增無減。接著舍利弗便為長者開示,長者聽了悲歎流淚,那是聽聞甚深妙法而有的悸動,給孤獨長者學佛二十多年了,在病痛有增無減的情況下,不曾生起怯劣之心。我自己讀到這一段時相當感動,也開始反思:我學佛多年,到底學了什麼?

學佛二、三十年,我研究的主題一直是圍繞在佛教文獻研究與資料建構等方面,但這次生病,讓我回頭重新思考佛陀教法的核心是什麼? 悉達多太子四出城門,看見老、病、死苦,他正是因這三件事而出家修道,從中尋求解脫的方法與途徑。也因此我才能深刻體會《無常經》的「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可說因為這場病讓我重新體驗佛法。

從個人的病苦,體驗了知佛法的真義,是很珍貴的學習。於是除了與幾位外籍學者編譯《阿含經》教導面對生病與死亡的經文外,也想進一步從「佛教醫學」了解佛教的生死觀,因此結合多年從事電子佛典的經驗,著手建構「佛教醫藥」資料庫,希望未來可藉「法的醫療」,將如何導向解脫的研究與實踐的佛教生命觀,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死隨念:畫一張生命甘特圖

通常,做研究計畫專案都會透過甘特圖(Gantt Chart)來規畫資源、掌握進度,我曾執行了那麼多專案,心想:為什麼不也為自己的生命畫一張甘特圖呢?於是就開始起草時程圖和餘生計畫(My deadline plan),依據醫學的存活率,從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二年等,根據事件的輕重緩急,重新排序。

有趣的是,在這張甘特圖上,所有需要做且該做的事情,排到第三年之後幾乎也沒剩多少必須辦的事了。當所有的待辦事項列出來後,突然有一種「所作皆辦」的輕鬆自在,這麼一想,似乎也就沒什麼好難過或捨不得了。(事實也證明,後來這幾年完成的研究計畫,遠超過於之前的工作量呢!)

處理事情大多有截止日期,我很喜歡deadline這個字,依字面可解為「死亡線」,意味著一旦跨過這條線之後就重生了,所以這些年來,每完成一件事或一個計畫,對我來說,就是新生命的開始。

「Today is the last day of my life」(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從發病至今,我總是用這段話提醒自己,每一堂課、每一次會議、每一個聚會、每一次的交談,我都把它當成一場「告別式」,用這樣的方式過日子,心存感恩自然懂得珍惜每一刻,也更能清楚放鬆地享受當下。

I have a dream=我今發願 

有一次到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家鄉的艾默理大學(Emory University)開會,再次被他的「I have a dream」觸動,因此將之譯為「我今發願」,期許自己餘生能有更多為大眾服務的願與行。

2014年驗出腫瘤復發後,雖然醫生要我多休息,但還是依既定行程到京都大學開會,會後在奈良的新藥師寺買了一本朱印帳,裡面有十三佛的法像,以及每尊佛的大願,於是在每天的茶禪時刻,我都會以藥師佛為起點,觀想、發願,在十方三世諸佛的空間與時間裡,提醒自己當發無窮願、實踐菩薩行,希望每一天都能像〈三皈依〉所說:體解大道、深入經藏,同時還要能「服務大眾」,落實個人的「病願行」。

簡言之,把住院當作參加「病禪十」,定課讀誦「病相應」,依教勤修「病禪法」,餘生努力實踐「病願行」,這就是我面對病與死的四法行。

前陣子去華山文創園區看小王子特展,若重新以佛法的觀點來解讀,小王子所遊歷的六顆星球,代表眾生需就身、口、意「調伏」的六種事:有營利者的貪、國王的瞋、點燈人的癡、戴高帽的慢、學者的疑,以及嗜酒者的悔。而小王子的降落與離開地球,則可喻為人們在娑婆世界從出生到死亡的短暫旅程。

這讓我想起書中最後一段對話,是小王子準備回去他的星球時,送給作者的一個禮物。那段話也許正呼應著我現在的心情吧:

夜晚,當你望著天空的時候,我就在其中一顆星星上笑著,對你來說,就好像所有的星星都在笑!

當你有機會仰望星空,請不要匆匆而過,悉達多太子不就是在這樣的星空下開悟成佛,而為眾生說「所證法」嗎? 祝福大家早日成佛,解脫生死苦。(許翠谷採訪整理)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0期

 

人生座談會

美善正在流轉

活動名稱:活出絕妙人生――法華智慧系列講座(6)
與談人:繼程法師(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副會長)
    蔡明亮(國際知名電影導演)
    張學友(亞洲樂壇巨星)
主持人:葉樹姍(資深媒體人)
記錄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承辦單位:法鼓山寶雲寺
講座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惠蓀堂
講座時間:2015年1月18日

在創作者、藝術家、宗教師眼中的美善有何不同?
張學友、蔡明亮、繼程法師分享從自身體會的美善經驗,
並向內在探索,由迷轉悟,
讀懂內心的「心經」,照見本來面目。


葉樹姍:張學友在學佛的過程中或是人生不同的階段的高峰中,發過什麼願嗎?

張學友:我上次跟聖嚴師父對談時(編按:2000年3月4日),我說我的願是「做一個好人」,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達成的任務,怎樣才是好?好到什麼時候,人家才會稱你是「一個好人」。這個願或許今生都不可能做到,看看來世可不可能做到。我覺得做一個人,可能到最後卻殺了人,他就是一個殺人犯,就不是一個好人。所以這個願可能要一輩子不時地警惕自己,我在嘗試實踐這個願時,發覺這個願絕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光是你自己發心,也還要關注到別人的感受。我沒有打算放棄,希望將這個願一直實踐到底,在實行的過程盡量少傷害別人一點,畢竟這是很難完成的過程。你說你是為了這個人好,但可能又會傷害到另一個人,所以只能盡量不傷害到人。

從迷轉悟的心覺醒

葉樹姍:請教繼程法師,「做一個好人」看起來好像很簡單的一個願,我們要如何窮一生之力實踐,又如何影響到來生?

繼程法師:先回到我們的心,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心。心,這個字有點抽象,具體地講,我們的心基本上有三種功能:一個是理智的功能,一個是感性的功能,另一個是意志的功能。

佛教很強調人或眾生是處於輪迴的過程中,也就是說,我們不斷重複一些習氣,可能做過一些好事,可能做過一些壞事,而形成一個循環的力量;這個力量不斷運作,可能產生一些不安與苦惱。佛陀點出了一個要點,這是一種迷惑的狀態,當對事跟理不清楚時,我們做的判斷常常不會是真實的,因為我們看不到真相;當感性被迷惑了,就不會是真的,接著我們就會做出一些不美的事;如果我們的意志迷惑了,就會做一些不善的事。

所謂美、善,是指人與人互動的過程裡,我們的心呈現出來的理智、感性、意志,與其他人是和諧、相融的,但是如果我們處在迷惑的狀態呢?換句話說,就是處於不清楚的狀態。在感性上迷惑,會產生強烈的染著心;在意志上迷惑,就會產生慢心,會分別高低,把自己看高了,或是把自己壓得很低,當一種既傲慢又自卑的心理出現,我們和身邊的人一定很難彼此調適,達到和諧的狀態。

心的功能運作時,一旦是「迷」的,它就趣向不真、不善、不美;可是當我們「悟」了,心就趣向真、善、美,和大家共處時都感覺到和諧。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轉迷為悟,當我們由迷轉悟,我們的理智就趣向「正」;當我們「悟」了,我們的感性就從不美轉向美;我們的意志就從不善轉向善。把「迷」轉過來了之後,自己跟別人可以相處得很好,因為我們的心會設法跟別人融合、和諧共處;再把自己的意志顯現出來時,與大家互動、相處時,彼此能夠貫通,保持和諧的狀態。

當我們悟時,會多為其他人著想、為更多的人著想,不只是以自我為中心。當我們太強烈地以自我為中心時,很容易傷害到別人,因為我們不會去關心、了解別人,甚至不會去跟別人分享,前面我們聽到張學友、蔡導演在分享時,是有真、有善、有美的,因為他們的心裡已經有了「覺」。例如學友自問:「好,要好到什麼程度?」這就是他的「覺」;他「覺」了,發現好沒有止境,所以要不斷地努力,慢慢走出很美的人生。這是從「覺」裡面看到美,看到善。

佛陀的教導就是要我們從心的功能產生「悟」。只要我們心裡有那一份「悟」,會比較關心別人,會希望身邊的人快樂,我們分享快樂給他們;也願意分擔他們的苦。在分擔的過程中,我們會想辦法減輕,甚至拔除他們的苦,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意志的一種「覺」,就是真、善、美的形成。但是,它沒有止境,所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後發現沒有「更好」,只有「好」,就把這個「好」做好。

發願,慢下來隨緣努力

葉樹姍:蔡導演在接下來的餘生,想如何完成你發的願?

蔡明亮:我其實很容易滿足。我沒有願望,可是一直以來讓我愉快的事情當然很辛苦,但辛苦都換得快樂。我非常滿意我的人生,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挨餓,沒有受凍,我覺得這一輩子很幸福,也許將來會更亂,更混亂,不是戰亂,是混亂。

現在人想多做一點事情,讓將來也許可以不要這麼亂,我覺得「慢」是很好的概念,把自己放慢一點。我特別要說,這幾年我真的特別愛這個世界,因為靜下來了;因為自己想靜下來,因為不想走得太快,走太快就走遠了。我想靜下來認真地看看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看每一個人本來的樣子。(節錄)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0期

 
  展開熱血服務之旅 法鼓山兒童營小隊輔招募
 

暑假期間,您想完成一趟熱血服務之旅嗎?法鼓山園區兒童營小隊輔開始招募,歡迎18~35歲的在校學生及社會青年加入營隊,協助學童安定身心,一同領略禪悅法喜,讓心靈環保種子從小扎根,即日起開始報名,額滿為止,洽詢電話(02)2498-7171分機3313、3310,報名表請至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網站下載http://fagushan.ddm.org.tw/ ......more

 
  5/10全民心體驗 邀您輕鬆享受生活禪
 

今年5月10日母親節,法鼓山將於11點~17點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心靈環保 Stop.Relax.Enjoy」禪修活動,並擴大生活禪體驗區,邀請更多市民隨時加入,享受禪的寧靜。法鼓山僧團常乘法師、常願法師從2月起至各分院、辦事處進行禪修宣講關懷,分享心靈環保的理念與實踐,法師鼓勵民眾以禪修方法利人利己,攜手擔任心靈環保的推手,發願以行動讓世界更美好......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