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
Guiding Instructions for the Study of Chan Contemplation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46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391

ISBN:9789575989088

定價:NT$490

會員價:NT$382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書籍介紹

關鍵字:禪修禪宗佛教修持漢傳佛教

主題活動

↑TOP
  • 【2024國際書展】法鼓文化全書系78折,任選2本75折特惠go

內容簡介

↑TOP

漢傳禪法有修行次第嗎?如何掌握修行條件和禪觀要領?
繼程法師最系統完整的禪修開示

繼程法師以〈禪觀修學次第簡表〉、〈具足正見表〉,
詳解漢傳禪修的次第、思想內容與方法運作。
讀者可依此掌握修行之道,透過禪修顯發內在的智慧與慈悲,
舉手投足自然流露禪心,生活日日好日,
效法歷代祖師於菩薩道上勇往直前,直至圓滿成佛。

●以禪修次第表建立漢傳禪觀系統——繼程法師

許多人都對漢傳佛教的禪法有一極大的誤解,認為漢傳禪法沒有系統;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漢傳禪法的系統其實是最完整的,單單看天台宗的二十五方便,或是《小止觀》、《六妙法門》述及的修行次第與方法,即可窺見這個完整系統的雛型,至於更深廣的《禪波羅蜜》、《摩訶止觀》,所呈現的則是更加完備的系統了。

直至禪宗出現後,才將如此繁瑣而豐富精彩的內容簡化,所以在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裡,他提出的是非常簡單的禪修理論,而且他不單是在理論上化繁為簡,在修行的方法上亦如是。但化繁為簡的前提,是以上述豐富深廣的內容為基礎,若非如此,簡化就有可能產生偏差的現象,或將修行導入誤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很有系統地學習漢傳佛法的止觀法門,爾後奠基在這個完整系統之上,再將中國佛教開發出的禪法與之貫通,如此一來,才是漢傳佛教完整的禪法。

漢傳禪法的系統不但完整且次第分明,卻還有不少人在修行中誤入了歧途,這就是只看到它「簡」的部分,而忽略了「繁」的基礎,所以藉著這次機會,我們就把繁簡貫通,將完整的系統重新建立起來。雖然我製作的這張簡表,仍無法涵蓋整體,不過已足以將漢傳佛教禪法的重要觀念及系統,做一簡單介紹。

具備正知見

我將〈禪觀修學次第簡表〉分為兩部分,一是「方便」,二是「正修」。所謂的方便,是指在進入正修前,所需具備的各種條件,這些條件有的與實際用功直接相關,有的則涉及日常生活層面。後者乍看和修行用功沒什麼關聯,但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日常生活沒有具足修行的先行條件,進了禪堂就會發現很多工夫都用不上去,而且妄念特別多,這是大部分初學禪法的同學會遇到的問題。

而在進入方便與正修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條件,即是禪修所依的原理,也就是諸位所具備的知見究竟屬不屬於佛法。我把正見視為禪修最重要的首要條件,所以我根據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製作了一個〈具足正見〉的表格。

具足正見的重要性,在於提醒修行必須依佛法而修。假如不是依佛法的正見而修,則所修的禪法未必能引導你趨向佛法的終極目標。

佛法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解脫生死。佛陀覺悟真理後,認為佛法的主要作用和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生死,所以在傳授佛法時,便是以解脫生死為學習的終極目標。假如不具備這個正見,很可能修到最後,你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修行,或是為什麼要解脫生死。

很多學禪的人,由於忽略且缺乏正見的引導,即使很用功,卻容易迷失修行方向,被一些身心變化和神祕體驗所誤導,產生修行的障礙,甚至走入偏差的道路。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非佛法的禪修裡,有些打著佛教名義的禪修課程,也有類似的問題,問題的癥結都在於沒有建立正見,導致修行目標不明確,由此可知,具足正見有多麼重要了。

坊間有不少禪修課程,由於忽略具足正見的重要性,只把重點放在談方法、談體驗上,這些方法和體驗是共世間的禪法,也就是共外道法,修行方向很容易偏差。如何避免走入偏差?關鍵在於建立正見。因此,我在製作〈禪觀修學次第簡表〉時,就把「具足正見」放在首要第一條,以強調重要性。

天台止觀法門的學習,總是先以相當大的篇幅談論理論,即先建立正見,接著再談發願、發心,也就是如何建立正確的目標。我曾在禪修課程向同學談及此,很多同學後來反映,因為有此理論的引導,他們禪修確實比較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修行過程也獲得了明顯的受用。所以這一次課程的開示,我希望也能就這個部分,有充分的時間好好地分析、講解。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七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禪門直心》、《老實是禪》、《禪觀生死》、《壇經講記》、《修行要義》、《禪悟之道》、《拜佛禪》,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默照365》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目錄

↑TOP
〔自序〕禪觀修學指引
卷一:禪修基本功
前言
 以禪修次第表建立漢傳系統禪修觀
 具備正知見
 修前方便與正修方便
 漢傳禪法次第分明
 貫通靜中修與動中修
調身
 調身、調息、調心是禪修基礎
 七支坐法安定身心
 調身的要領
調息
 呼吸四相
 調和呼吸 自然放鬆
 數息讓心專注
 呼吸法善巧方便
調心
 讓心作主
 持名念佛的調心方法
 念佛要保持覺照的心
 運用數、隨、止
 呼吸和念佛兩種方法
 六妙門調心
三時調三事
 依序調和身、息、心
 入靜先調身
 止靜中重新調身
 止靜中的調息問題
 處理氣動的方法
 避免突然出靜
 出靜後的動態用功
 調和飲食與睡眠
 出靜後保持用功

卷二:修行的條件
具足正見與調和生活
 日常生活的修前方便
 正見是最重要的禪修引導
 持續調和生活
念佛、念法、念僧
 以六念法安住正念
 憶念三寶
 持誦經典方法多元
 四種讀誦經典的方式
 念賢聖僧與念住持僧
念戒、念施、念息
 持戒保護自己
 制戒的根本
 根本四重戒
 不可非證說證
 理解不飲酒戒的精神
 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把戒守好也是無畏布施
 弘揚佛法就是無畏布施
 念息檢查身心狀態
持戒清淨
 持戒而後不犯
 慚愧懺悔心清淨
守護根門
 五根五塵引起欲望
 捨棄覆蓋善法的煩惱
正修方便
 閒居靜處
 衣食具足
 息諸緣務
 近善知識
 具足五法
歷緣對境修
 禪修必須用於生活
 經歷不同的因緣
六根對六境

卷三:禪修的方法
靜中修止
 清楚覺照數、隨、止
 三界眾生各有果報
 解脫三界生死輪迴
 身心調細入禪定
 動靜皆能修習欲界定
 禪定波羅蜜
 禪定的境界
 定中須有覺照力
將知識轉為知見
默照禪
 只管打坐
覺照全身
 不斷放鬆和覺照
 準備工夫須做足
 沒有方法的方法
 默與照同時作用
 從一心到無心
 照見五蘊皆空
 觀想與默照的差別
話頭禪
 中國人的生死信仰
 參公案就是修行過程
 將公案轉為話頭
 話頭四個次第
 大乘修行的階位
 禪宗的獨特教法

卷四:正確的知見
覺悟空性
 明佛心 見空性
 正確了解空的意義
 回到根本佛教教理
修證法性
 用佛法印證空性
 法的三次第
知苦離苦
 人類對苦有敏銳感受
 生理上的苦
 心理上的苦
 分析人的身心狀態
 三苦
 苦的原因
 三不善根與四無記根
 以智慧破除迷惑
三法印
 親身觀察體會,轉化成知見
 放下執著才能解脫
 四念處觀
 清淨自性本具足
 從世間到出世間
 依戒、定、慧修行
禪觀的觀想
 修觀的現觀、事觀、理觀
 還觀的能觀和所觀
 本性清淨的淨觀
 用智慧轉煩惱心為慈悲心
結語
【拉頁】
 〔附錄一〕禪觀修學次第簡表
 〔附錄二〕具足正見

精采書摘

↑TOP

前言

這次的禪四十九開示與以往不同,以往多是根據某部經典,例如講解《六祖壇經》或《永嘉證道歌》時,會隨順因緣來談。之所以隨緣而談,是因為每位學生的程度不同,既要讓初學者掌握方法與基本觀念,同時也要讓老同學能順著進度用功,所以開示時要盡量同時照顧新參和老.... more


購物說明

↑TOP
*商品示意圖謹供參考,請以實際供貨為準!
*易碎、液體、單邊超過30公分及貴重商品,無法開放海外配送及超商取貨付款。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會員均享有10天(含假日)的商品鑑賞期。如果您的商品欲辦理退換貨,請在取得該商品10日內,進行退換貨作業(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有聲出版品及食品,因性質特殊,一經拆封,即不接受退貨。其他有包裝之商品如欲辦理退換貨,請保持完整包裝(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詳細內容,請參考:退換貨相關說明

最新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