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130

 

【一門深入】——精進波羅蜜
 

◇資料來源:《禪的體驗禪的開示》《三十七道品講記》

       

修行,貴在一門深入。雜修雜行,能夠成就善業、福德業,不易成就禪定業、智慧業、解脫業。

《六祖壇經》以四弘誓願、無相懺悔為學禪的先決條件。皈依三寶的初心,是菩薩行的願力,念念不退轉,則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如如不動的菩提心,便能悲智雙運,圓滿「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諸佛本願。但在凡夫階段,實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修行的核心。

所謂禪淨兼修、禪密兼修、禪淨密兼修……必須有主修與輔助之分,才能有效地融會貫通,不會顧此失彼而門門落空。佛法的任何一門,必含無量法門,所以,一門深入不代表排斥其他法門。開悟之前,讚歎專注法門的殊勝,是佛教常規,目的是強調制心一處與精進波羅蜜。開悟之後的廣學多聞,也不是為了自利,而是為了隨緣利他。

修行人如何常保初心?關鍵在於五種「無漏善根」的培養。三十七道品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來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禪觀基礎;依五根所產生的五力,能對治不信、懈怠、放逸、掉舉及無明煩惱,破除修道障礙,並與七覺支、八正道相應。

道品的修學,是層次分明的止觀並進。每一階段的學習,皆有次第或不次第,譬如四念處從觀身開始,再觀受、觀心、觀法,名為「別相念」,然後任修一觀均含攝四觀,名為「總相念」。因此,當禪者直觀心與心的活動,即可貫穿各個階段,體會三十七品不一不異,所涵蓋的七種法門既是漸修方法,也是無相法門。
 
◎ 延伸閱讀:【心鏡】——佛性與無明
 

◇資料來源:寶鏡無境智慧之劍

 

聖嚴法師曾說:有時我看到自己的煩惱像冬天暴風雪中的雪花,飄落在我的心鏡上,透過不斷地修行,讓心鏡保持溫暖,雪片很快就融化了。

一面乾淨的鏡子會如實映現,沾染灰塵或蒸氣的鏡子則不能完全映照。心鏡象徵眾生的佛性,多數人因為迷失太久,早已忘了自己本有如來寶藏。明心見性時,般若光明便會顯露,當悟境消逝,則是煩惱再度覆心,佛性並沒有不見,只是一時失去功能。

空的體驗能增長修行的信心。如何清理心鏡上的塵垢?只須清清楚楚地覺知與辨認:六根接觸六塵時的起心動念,不需要其他方法。當禪修者專注於拂拭心鏡,而忘卻外境,妄念將自然愈來愈少。同時會發覺,環境的變化,未必會造成身心不安,而內心是否寂靜,顯然會影響我們看待外在世界的觀感。

常常有人以為,禪修是在突破自己的臨界點,其實執著於臨界點的存在,本身就是障礙。剛開始學佛時,把開悟當成目標,是為了強化修習動機,但覺醒一定是發生在不惦念開悟與否的時候。證悟的當下,沒有修行者,也沒有鍊心的方法與對境,因為自我中心消失了,我所有也就消失了。

一切法存有的時間極短暫,如同《仁王經》說:「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而佛菩薩的寂照可微細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甚至更精密,因此能洞見「無常即涅槃」。當心鏡了無塵埃,即是心境一如,佛性與無明皆是空性,真正的禪鏡即是無鏡。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
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