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佛教經典或祖師大德的傳記時,我們內心往往有一份無法言喻的感動,希望效法他們發大願的精神,但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該如何發願?

其實願隨時隨地都可以發,並不一定要按照某一種儀軌或步驟,當念頭生起的當下,願便隨之發出。只是發願可貴的地方在於實踐,如果只是口頭說說或心中興起一個念頭,很快地,就會如輕煙般消失;反之,若在法會中或佛像前,則可引領我們進入某種情境與氛圍,產生與願望相應的心靈力量,即使遇到挫折,也會產生超越的勇氣。

一、願的種類

願有很多種,可以為自己祈願,也可以為別人許願;有「有漏」的願,也有「無漏」的願。「漏」是「煩惱」的意思,簡單地說,以有所得的態度來發願,就是有漏的;以無所得的態度來發願,則是無漏的。但發願最好是為別人,而且不要想一定要得到什麼具體的回報,這樣我們在發願的當下,心境就能轉化,變得開朗起來。

佛教徒從學佛的一開始,就一定要發成佛的願、發〈四弘誓願〉,這稱為「通願」或「總願」。此外,還有「別願」,也就是佛菩薩個別立下的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等。若您與某佛菩薩的願相應,您可以隨他的法門修行,或藉由參加特定性質的法會來祈願。譬如想祈願健康,即可修持藥師如來法門;想超度往生者,則可參加淨土懺等。這當中就包含了個人的心願。

二、發願的方式

發願可以個別在佛前發,也可以透過修行活動來發。

1│ 佛前禮拜發願

在佛前發願,通常是到寺院或佛堂,它的程序包括供養、禮拜、發願。供養的物品有香、燈、淨水、鮮花和素果,即使都沒有,僅有一顆誠心也很足夠。無論供養或禮拜都是表達對佛菩薩的崇敬,也表示對自己所發之願的重視。

至於發願文的說法:剛開始先報自己的法名(或名字),例如先說弟子某某某,再說發願的內容,並祈求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護佑三寶弟子能精進不懈,以圓滿所發之願,並願十方法界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

2│ 法會中發願

透過修行活動的發願,則是在修行前,先確立修行的目的,不論是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或是為了成就功德,都沒關係;也可以等修行活動圓滿後,再發願祈求自己所希望達成的願望。

修行活動包括平時個人的定課,如誦經、禪坐、念佛、持咒等,或是參加團體的精進共修和法會,如佛七、禪七、大悲懺法會、觀音法會、地藏法會等。一般修行活動儀軌的最後一項都是發願迴向,其中迴向眾生、三寶的通願是必要的,若有個人的別願,就在整個修行活動結束後,在佛前長跪默禱。

3│ 點燈祈願

而點燈是佛教最普遍的祈願方式,尤其是新春之際,很多寺院都會舉辦點燈的儀式。因為必須不分晝夜地持續燃燈,所以又稱為長明燈或無盡燈。為了因應現代生活方式,一般只要到寺院知客處表明點燈意願,登記好基本資料後就算完成。但在完成手續後,別忘了親自到大殿禮佛,在屈膝、禮拜的動作中,沉澱心情,發起虔敬的、利益他人的菩提願心。

其實燈只是願望的象徵,願望必須持續地實踐才能圓滿,猶如我們護持無盡燈一樣。而燈不僅能照破黑暗,也能一一引燃其他燭火,所以我們也要以祝福融化人間的冷漠,並從自己的周遭不斷擴散出去。

儀式只是幫助我們堅定願心,但是如果以為非要到佛前發願才算發願,那反而是一種執著,會失去當下發願的時機,就好像火種,還來不及點燃就熄滅了。

4│ 時時許好願

而發願的最高境界,是隨時隨地、沒有特定對象,盡虛空、遍法界的,只是一個單純的善念。就如《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述的一百四十一願,每一念都不離眾生,而且無論見到善的、惡的、汙穢的、清淨的,所生起的都是善念。這樣的善念是不為自己,且是不求回報的,因此,若能養成時時祈願、生起善念的習慣,就是最圓滿的大願。

三、還願的方式

發願一定要包括還願的過程,藉由修行的功德迴向,是佛教徒最普遍的還願方式。功德就是行善後所獲得的果報;迴向是把我們所獲得的功德,分享給我們所要分享的人,或想要成就的願望。

功德迴向雖然是一種還願的方式,但一般人經常以為,只要將功德迴向,或是單純仰仗佛力,就能諸事圓滿,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親自去實踐。而且在實踐的時候,也應該抱著無所得的態度,就如《金剛經》上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可知任何的付出,不需太計較利益得失,沒有分別、目的的祈願,才是最珍貴的。

祈願觀音供奉在法鼓山接待大廳的祈願觀音殿,是每位參訪者必經之處。會做這樣的安排,是因為法鼓山由觀音的感應而創立,為了使參訪信眾一進入法鼓山,馬上就能看見觀音、向觀音祈求,所以特別在此規畫了觀音殿。在觀音殿前,還設有祈願觀音池,希望大眾所求皆能滿願。

造像緣起

祈願觀音的形象是聖嚴法師於定中所見,由佛像專案小組成員依法師所述為藍圖,擬過多次畫稿,由謝毓文居士做成泥塑初胚,再由果梵法師繪像後鑄造而成。

而祈願觀音這個名詞,是聖嚴法師所命名。因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大菩薩,不分你我、有求必應,只要發願請觀音菩薩救濟,觀音菩薩一定會如願救濟眾生,因此取名為「祈願觀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由參訪信眾的祈禱、發願,能讓社會多一份平安,讓世界少一些苦難。

造像特色

祈願觀音的造型屬唐代風格,三層高聳的寶髻,眼眉細長的秀麗五官,簡單的瓔珞掛飾,再以披帛斜披兩肩,加上半跏垂一足、一手上舉、一手置膝的自在坐姿,好似山西太原天龍山的菩薩像。

這樣的造型有很深的涵義:右腳著地,象徵隨時準備接引眾生;微傾著頭,垂目微笑,則似靜靜聆聽眾生的煩惱和願望;左手持淨瓶,右手隨眾生演說佛法,彷彿是聽見人們的聲音,灑下慈悲甘露,使人們洗淨塵垢、遠離煩惱。儘管觀音傾聽每一位眾生願望,拔除世間苦難,但他的表情卻永遠是清新、自在,意謂觀音菩薩任何時候都能自在化世。

而此造像最特殊的,就是水流的運用。觀音像的後牆是一片大玻璃窗,窗外是垂直的水幕牆,玻璃窗下內外皆是水池;祈願觀音端坐於池中海島,象徵南海普陀觀音,手執傾瀉的淨瓶,不斷湧出甘露,普化眾生。

法門行願

觀音菩薩可說是與娑婆眾生最具因緣的菩薩,人們只要感到恐懼、害怕,或遇急難時,都會自然而然持誦觀音聖號,如同溺水時的救命舟筏。

在觀音菩薩的相關經典中,最為人熟知的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中觀音聞聲救苦,一切有情眾生的種種聲音,不論是苦、樂、悲、喜都能剎那聽聞,並普遍地施以救拔;即使眾生不知向誰求救,觀音菩薩也能以「心聞」,了了遍知。顯示出「普門」-普遍大開慈悲之門的意義,也顯現觀音菩薩的「大悲心」。

而觀音菩薩能聞聲救苦,與他修持耳根圓通法門深有關係。耳根圓通的修持方法出自《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介紹觀音菩薩如何觀照聲音剎那生滅,領悟空性智慧。

祈願觀音殿由外而內懸有三方匾額,分別是「觀世自在」、「大悲心起」、「入流亡所」,包含了觀音菩薩的所有行願。我們雖然不能聞聲救苦,也沒有千百億化身,仍能學習他的精神,隨時隨地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本文節錄自《大悲懺》)

這本小冊子是以祈願、發願與還願為主題,它的編輯動機也是來自於一個願望:願大家都能發一個好願,願大家都能藉由祈願、發願而找到人生的方向,藉由還願發揮自己的潛能。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祈願、發願,只是有時是不自覺的,如果能意識到它的存在,意識到它的重要,便能產生願力,讓一己的祈願變成為眾生祈福的發願,並透過行願,圓滿願望。

一般人都會為自己祈求好願,但不一定會發廣大菩提心的大願,或為救度利益眾生而「發願」。發願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不去思索,或許很難發現。

靜靜環顧生活周遭,身邊的一切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我們從不懷疑它為什麼會在那裡,也不擔心它會不會憑空消失。同時我們也發現有些人,將一生心力投注於某一件事,但這件事似乎與現實生活沒有關聯,看不出它的價值。我們能生活在如此和諧美好、資源豐沛的世界,其實並非憑空而來,正是這些有願心的人默默努力,發願以自己的生命燃亮世界的希望,我們才能享有如此美滿的生活。

是什麼讓他們這場無止盡的接力賽持續下去?是生命的主動承擔,那份主動承擔,就是「發願的願力」。

世間很多事都是因大眾發願而延續的,包括文化的傳承、科學的發明,以佛教來說,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生在華文地區,佛教經典隨手可得,但若回溯其歷史,才知得來並不容易。佛教創始於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之後經由古今無數的祖師大德,一個接一個立下誓願,燈燈相續,才使佛法常住在世。

我們都是生命長河中的一點,都處身同一時代,可以結合眾人的力量,共願共行。所以,發願不僅能讓我們找到生命的方向,肯定生命的意義,並且匯入綿綿密密的歷史長河中,發揮生命最大的力量,感受最真的喜悅。這就是發願的意義和價值。

本冊內容一共分為四篇,第一篇收錄了六篇聖嚴法師以「發願」為主題的開示,希望大家在發願之前先建立正確的發願、還願的態度,才能產生相應的力量,並確實實踐它。

第二篇介紹法鼓山上的「三佛.三觀音.一鐘」。法鼓山上的每一尊聖像除了有佛教本身的涵義外,背後還有聖嚴法師、法鼓山全體信眾,以及所有認同法鼓山理念的人的共同心願;不論留不留名,每一個人的背後,也都有自己的發願故事。可見發願並非遙不可及,不是佛菩薩或祖師大德才能發大願,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共同成就的。

第三篇為實用方法篇,提供您具體發願、還願的方式,讓您能夠廣發好願,讓社會透過願力的祝福,更加祥和幸福。

最後一篇則選錄了諸佛菩薩的願文,因為諸佛菩薩無我無私的精神,是所有願的根本,近可做為我們效法的指南,遠可做為我們嚮往的典範。

全冊的編排從理論到實踐,從佛菩薩到個人,一層一層、一步一步,希望能帶領大家進入發願的世界,然後在祈願、發願、還願中,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成為真正的人間淨土。

法鼓文化編輯部 謹識

我願無窮:
美好的晚年開示集

人生413期:
迴向 大悲心起樂分享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菩薩行願:觀音、地藏、普賢菩薩法門講記

抱願,不抱怨
 

人生426期:
聖嚴法師 願的足跡
 

好願在人間:
許個好願,讓它實現;積極行願,造福人間。

佛法綱要:
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

覺悟有情乘願來

 

法鼓山的方向:
萬行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