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有的人一聽到「戒」字,就感到緊張,以為會被很多教條拘束,認為不受戒還沒事,一旦受戒,可能在生活中,發現做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行,行動無法自由自在。因此,希望只學佛,不受戒。

學佛的保護網

其實這是誤解了戒的意義,以及不了解受戒的功能與內容。佛教的戒律,並非要人什麼都不要說、什麼都不要做,而是提醒不要做傷害自己與別人的事,目的在於保護我們自己與他人。例如,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四個戒,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至於不飲酒戒,則是為了保護我們不因飲酒而亂性。因此,五戒、菩薩戒都是學佛的保護網,讓我們能安心學佛,知慚愧、常懺悔,隨時調整,不斷提昇生命的品質。

受戒,即表示願意接受佛的教導,願意學習佛法的智慧,願意讓明師成為自己修行的明燈,歡喜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在皈依典禮受三皈依時,通常會同時受五戒,五戒不但是佛教徒的五個基本生活原則,也是所有佛教戒律的根本。我們學佛要從何學起?就是從學佛陀的身、口、意開始,修行就是在生活中改過遷善,就是在修正我們的行為。透過持戒,能讓我們的個性和言行舉止,更加沉穩、安定,不但能提昇個人人品,也能帶給人親和力與安定力。

身心平安少煩惱

持戒的功能,不但能從外在保護生活平安,也能調伏、轉化我們內在的煩惱。由於煩惱往往來自於一時的貪心、生氣或迷戀等情緒,內心如雲蔽日,此時,戒律則能提醒我們轉回正軌,就如撥雲見日,引導我們不迷失方向。例如以前可能未留意「出口傷人」,受戒後會想到「不惡口」,不一時口快而損人、傷人,甚至要學習慈悲語、柔軟語,如此既增長了智慧力,也培養了慈悲心。

佛教的戒律,不只是「諸惡莫做」,更有積極的「眾善奉行」,以達到身心清淨的「自淨其意」,並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受戒、學戒、持戒,不但能讓我們「做好事、說好話、轉好運」,更能讓我們學佛成佛!

佛陀即將入滅﹑涅槃時,阿難尊者代大眾發問,佛弟子們在失去了佛陀這位導師後,該怎麼辦?佛陀回答,佛弟子們只要能奉持戒律,將戒律當作指導修行的導師,那就與佛住世的時候一樣了。因此,戒在即等於佛在。如果不學戒,便表示不以佛陀為師。「以戒為師」,是所有佛子都應遵守的本分。

以戒為師

受戒和學戒的目的,是在持戒,如果受而不學,是懈怠放逸;如果學而不持,則是說食數寶。佛陀制戒的用心,即在於為佛子立下規章制度,讓大眾能清淨少欲、和樂無諍地過修行生活,達成解脫的目的。

因此,佛陀叮嚀佛子應當「以戒為師」,不要忘記遵守他所制定的戒律,佛教團體才能繼續存在,弟子們也才能繼續得到佛法的利益。正像一個國家,不用擔心元首亡故,因為可以依法再選繼位者。只要國家的憲法存在,大家依法而行,國家的政制政體,將不動不搖,長存世間。佛教只要戒律存在,佛教與僧團也必能與世長存。

持戒才能護持佛教興盛

不論是一個團體或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類,都必須要有他們共同的生活守則與共同遵守的倫理,才能使團體中的每一個人,自安安人,否則就成烏合之眾。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興盛。身為佛弟子,用心受持戒律就是在實踐佛陀的教育,也能展現一個佛教徒該有的威儀,讓他人尊敬佛教、親近佛教、理解佛教。

佛滅度後,佛子以戒為師,戒為佛制,尊重戒律即是尊重佛陀。我們唯有以戒為師,才能自己持戒,並保護他人持戒。

受戒而不犯戒,是不太可能的事,如果不小心犯了戒,可用懺悔的方法來改正懺過。懺悔是佛教戒律範圍的必修課目,佛教所說的懺悔,是指能發現錯誤﹑承認錯誤,懺悔的用意是讓自己不再犯錯,並提醒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懺悔不是後悔

懺悔不等於後悔、自我反省,因為懺悔要坦誠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找出不安的原因與解決的方法,而不只是悔過而已。由於是徹底解決自己犯錯與感到慚愧的原因,所以懺悔之後,就能坦然自在地安心放下,不再牽掛懊惱。

佛教將懺悔分為兩大類:

1.事懺:犯戒罪用事懺,如當下對人道歉懺悔,或參加拜懺法會。

2.理懺:從內心真誠懺悔,知道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但是願意坦然接受自己所犯的過錯,並承擔果報。雖然業力仍在,但是心內的罪惡感已消除,轉為勇敢承擔的責任心,所以心能得到安樂,不再煩惱痛苦。

懺悔的方法

懺悔的具體方法,基本上有四種:

1.當下懺悔:於事發當下起懺悔心,如有傷害對象,當場向當事人致歉。

2.事後懺悔:於事後發現起懺悔心,如有傷害對象,聯絡當事人致歉。

3.參加拜懺法會:拜懺非請佛菩薩代為承擔過錯,而是透過懺法與大眾共修的力量,自己承擔起所做的錯事,並發願不再犯。常見的拜懺法會包括:大悲懺、地藏懺、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等法會。

4.做定課誦戒:透過早﹑晚課誦戒,可時時提醒自己免於犯錯,如有過錯,真心懺悔。寺院的共修活動如禪七、佛七,都會重授三皈五戒,便是提醒人勿忘以戒護心。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持戒而犯錯勝過無戒可犯,因為表示有戒可守護自己的行為,讓自己不偏離菩薩道。戒律是保護我們的防護網,持戒能讓我們的身心避免受傷,而懺悔則能讓我們的心恢復清淨。

做好事幫助人,只是修人天福報,死後可生天、享福報,卻不能種下成佛的菩提種子。受菩薩戒的終極目標是成佛,受戒後,才能更清楚及立定學佛的目標。

防護身心不生死輪迴

佛教的內容不出戒、定、慧三學,世間學問是「有漏之學」,而戒、定、慧三學是「無漏之學」。漏是指煩惱,煩惱能讓人無法防護身心,漏失福德而落入生死輪迴。做好事生天後,一旦享盡人天福報,還是會繼續輪迴,只有學習戒、定、慧三無漏學,才能讓人解脫生死煩惱,究竟成佛。

菩薩戒是諸佛本源、菩薩根本

如《梵網經》所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不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而要行菩薩道,須受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不受菩薩戒,即使想行菩薩道也無方法可循。受菩薩戒,能確認菩薩道的方向;而持菩薩戒,則是守護菩薩道的根本。

TOP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email protect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