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412期/2017年12月05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100歲的福慧資糧

■ 邱惠敏

過去,我們常以「長命百歲」來為人祝福,但隨著平均壽命年年增高,長壽已是全球趨勢,美國與臺灣的統計都顯示,百歲人瑞是成長最快的年齡層,現今臺灣百歲人瑞已超過三千名,正如醫學界所形容的,「一不小心,就活了100歲」。

儘管人愈來愈長壽,老所帶來的一連串問題,諸如:無收入、疾病、照護、棄養、喪偶、獨居、死亡……卻是再現實不過了。在《中阿含》31經,舍利弗尊者曾代佛宣說「老苦」:當人老了,「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這些衰老的狀況,會讓身心感受到苦,內心無奈、生氣與焦慮,熱惱不安。所以佛陀說:「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

心靈需求 攸關晚年幸福

為了避免成為日本社會所謂的「下流老人」,落得貧病交加又社會孤立的淒涼晚景,許多人從青壯年即開始財務規畫、健康檢查、醫療保險等養老計畫,甚至積極運動養生、培養興趣、參與公益、參加各種成長課程,以及累積「人際關係老本」,提昇精神生活,希望「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

但有了財富、健康、良好關係,老年一定會幸福嗎?可以接受獨居的孤獨嗎?面對死亡依然無憂無懼嗎?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心靈層面是長壽健康的大挑戰,心靈的需求是目前人們最缺乏的部分。

歐美的研究調查顯示,有宗教信仰的高齡者,通常對生活的滿意度比較高,幸福感也比較高,這是因為透過宗教的信仰與修行,能讓身心得到圓滿的調和。就像《優雅的老年》一書中,記錄了678名74至106歲的修女,她們在晚年時光,自願每年接受嚴格的測驗與訪談,並在死後捐出大腦,提供腦神經學家研究,希望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有所幫助。從書中的描敘可以看出,擁有宗教信仰的修女們,心靈充滿能量,能夠優雅地面對老、病、死,將人生過得十分充實。

信智一如 佛教養老觀

佛教對老的觀念又是如何?經典中,佛陀曾告訴婆羅門長者,當了知世間正是由老、病、死所支配,唯有如實了知緣起、無常、苦、空、無我,調伏自己的身口意,才能無有恐怖,長保安樂。

慧解的法喜與對佛法的堅固信心,能讓人克服對老病死的憂懼。今年77歲的佛教學者許洋主,一生投注在佛教語言的義務教學,單身、收入微薄的她,以世俗眼光來看,晚年可能會被歸類為「下流老人」;但基於對佛法的堅定信仰,也相信佛典的翻譯與解析,有助於眾生的離苦得樂,從年輕開始就過著安貧與規律生活的習慣,讓她到了晚年,持續精進於餘生願行——盡力翻譯日本佛教學者著作,以及留下梵文經論解析與翻譯,並樂在其中。

聖嚴法師明知老年是不可愛的,卻看待自己的老年是「美好的晚年」,並說:「在晚年裡,我所遇到的人,我所經歷的事,都是那麼可愛,我的晚年是非常美好的。」法師晚年疾病纏身,自述「時常是在生死邊沿過日子」,仍堅守「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無常中看見眾生的需要,因此在老病的晚年,仍發起心六倫運動、推動關懷生命、籌辦法鼓大學……為法忘軀,以願力超越一切病苦。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12期
 

【變心.辨心】大心

當事人、關係人與路人

每個人在人生舞台的角色隨時轉換著,
有時可能是當事人、關係人,更常常只是路人甲,
在轉換的過程中,如何迅速地適應與融入?
如能放大心量看世界,
將會少掉很多情緒,認真地活在每個當下。

■ 辜琮瑜(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如果把人生當做一場一場的戲,戲中的角色隨時在變換,我們能清楚覺知到自己在哪一齣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嗎?

大部分的人總習慣當主角,一旦被放到配角的位置,或者僅只是一個臨時演員,或者就是客串演出,能接受戲分變少,甚至少到沒有台詞,只是出來亮個相嗎?

「當事人」的角色定位

通常在自己的生命故事中,我們都演主戲,這時候,就是戲中的「當事人」。這個名詞清楚地點出自己的存在性,在情境或事件中,我們以自己為主,關注的是自己的感受,體驗的是自己的各種樣態,更著重於自己多樣風采的顯露。

由於各種社群網路的出現,使得原本無法隨心展現自我的現代人,可以在自己的首頁盡情地演出,從各種情懷與感受的書寫,到去了哪裡,吃了什麼,做了啥事,或分享各種訊息,都可以隨時隨地露出,無須擔心能否占到版面,因為自己的版面自己填。

如果只是如此地自說自話,就當作是獨角戲的自編自導自演,倒也不致生出情緒或煩惱。然而一旦書寫的平台,從自己的電腦延伸到可以被看見的位置,就開始了從「當事人」進入與他者相關的連結,因此也不再能獨占主角的位置。

當我們透過各種方式,與他人產生了無論是實質或虛擬的關係,人就得進入身分與角色移轉的狀態。這個關係網絡中,除了自己,還有他人。演出的同時,舞台上出現了與自己相關的諸種連結。

「關係人」的彼此張望

於是人們不能自己手舞足蹈,還要與他人眉來眼去,彼此相望,彼此反應。這種互為「關係人」的狀態,給人們一個重新調整自己位置的機會,卻也可能給許多人帶來苦惱。

因為每個人都習慣了「自己就是自己版面的主角」,一旦開始進入他者的世界,就有了主配關係,或者對應回饋,或者比較分別。由於網路上的連結比起真實世界,有著更多停頓與觀望的空間,訊息可以一再來回地重複閱讀,心思也在其中反覆糾結,甚而透過他者的反應,來評估自己的存在價值。

這種關係狀態,如無法打開自己的心量,就可能因為擔心或較量,而出現存在感低落的苦惱。許多人一天可以數回不斷地發布訊息,就如同時下流行的術語,透過打卡「刷存在感」,卻愈刷愈窒息。

互為「路人」的開放連結

但如果能把心量放大,我們將發現,無論在哪個時空之中,我們曾是「當事人」;或是在什麼連結中,我們與他者互為「關係人」;一旦放大生命的視野,其實我們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中的「路人」。

你我他同為此世間創造出種種繁花麗景,多一棵多些芬芳,少一株少點顏色,但整體而言,世界雖會因為自己而有點滴的變化,卻也不是「非你不可」的一枝獨秀。

聖嚴師父曾說過,世界上沒有非做不可的事,也沒有非誰莫屬的事,但當需要自己做的事情來到眼前,該做就做,做完了也可以安然離開,我們才能隨時提起隨時放下。

這彷彿是對大心路人的提醒,因為這樣的心量,可以讓我們處於「當事人」狀態全力以赴;進入「關係人」情境,彼此支持陪伴關懷;躍入「路人」視野,則將自己的小世界融入大宇宙。畢竟,在這個無邊際的脈絡中,我們同在同屬,相連相繫,卻又自由來去,無須牽絆。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12期

  歲末寒冬來送暖 法青會義工招募中
 

在寒冬來臨之際,您的熱心奉獻將成為光亮火炬,傳遞社會的溫情與愛心。12/9、12/10、12/16法鼓山分別在北投農禪寺、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金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辦「歲末關懷」活動,法鼓山世界青年會邀您前來,以實際的行動為公益、為社會盡一己之力......more

 
  體驗安定 放鬆調心 法鼓山醫護舒活營報名中
 

法鼓山傳燈院將於12/22(五)~12/24(日),在三峽天南寺舉辦「醫護舒活二日營」,期望透過禪修的方法和練習,讓平日奔忙於救苦救難的醫護人員們,減緩身心負擔,練習舒壓放鬆、覺察身心,增進自利利他的......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