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409期/2017年09月05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學佛爸媽囧很大?

與孩子交心 從爸媽自覺開始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
而佛法就是最好的禮物。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如何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同時善巧地分享佛法,
考驗著現代學佛父母的智慧。

■ 林何臻

學佛父母喜歡帶孩子親近道場、參與活動,希望孩子從小熏習佛法。(李宛蓁攝)

「讀小學時,每次晚餐後,爸爸就把我和弟弟叫到餐桌旁,跟我們講『空性』,那時候哪聽得懂啊!」來自佛化家庭的陳慧蓉,回想起小時候父親因為讀了《金剛經》法喜充滿,每晚和她們姊弟分享佛法的情境,不禁莞爾。

「大約高三時,母親開始接觸佛教道場,家裡的布置氛圍開始轉變,佛教成為她的生活重心,為家人布施、供養與朝山、為我們的學業努力持咒祈福,但也因此,生活、飲食、金錢與時間安排等等,家人有些難認同。」擔任讀書會帶領人的黃曉黎回憶青春期時,曾經很看不慣也聽不進學佛母親的做法與要求。

「小時候我身體不好,母親接觸了佛教,向觀音菩薩祈求讓我的病快好。從此,我要出去玩,必須先把定課做完——每天跪在佛前念108遍〈往生咒〉,完成了才能出去玩。」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務長常啟法師,談起小時候受學佛母親影響,對於信仰曾抱持著「利益交換」的心態……

學佛爸媽的「囧」境

「父母感受到佛法的好,自然會想說給孩子聽,但孩子尚未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無法理解,甚至可能感到厭煩。」從事親子溝通研究的臺灣藝術大學助理教授鄭曉楓,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佛化家庭遇到的溝通困境,點出正因佛法重視體驗,而親子雙方生命經驗不同,對佛法的理解也會不同,因此分享佛法的「情境」格外重要。

例如誦經持咒念佛雖能淨化人心,但若在孩子犯錯時,要求孩子誦經或持佛菩薩聖號,作為懺悔,在孩子對佛法理解不深的情況下,可能將「佛法」與「處罰」等負面情境直接畫上等號,反而把孩子推得離佛法愈來愈遠。

聖嚴法師在《從心溝通》一書中也曾指出:「有些人在度化別人時,往往會高姿態地說:『佛法太好了,你必須相信、必須接受。』這種說法是在展現權威,而不是感化別人。」有些學佛的家長,也是如此急切地想和孩子分享佛法,卻忘了菩薩度化眾生,乃是融入眾生之中,不僅和對方地位平等,甚至要讓對方覺得自己地位更高,而有被尊重的感覺,才會對佛法產生好感。

此外,華人父母很習於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或身體的一部分,或把孩子當作是自己榮譽得失的一部分,太希望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看不見他們的獨立人格,往往把自己的「想要」,當作孩子的「需要」,來要求孩子,造成親子之間的衝突。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從佛法來看,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福報和智慧,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若能用這種觀念來看待孩子,明白父母只是孩子生命中一個起點的助緣,就不會亟望孩子一定要成龍成鳳或徒增「恨鐵不成鋼」的煩惱,也更有能力從對方的立場來思考。

尤其,青少年正值建立自我主體性的階段,多少會有叛逆的情緒,即使是聖嚴法師也不例外。因此當法師遇到家有叛逆孩子的弟子前來請教時,往往會告訴為人父母者:不僅要做父母親,也要做孩子的朋友。「孩子有多高,你就站在和孩子一樣的高度去了解他。」先幫助家長們安心,並從整體大環境的脈絡,分析現代青少年的處境與難處,讓親子之間少一些指責、多一份體諒。

成為自覺的父母

「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拉拔孩子的過程裡,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鄭曉楓陪伴一對性格迥異的子女成長時,歷經許多磨合,深刻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難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準則。但正如同修行,與孩子一點一滴的互動,猶如明鏡般,映照出父母自己的期待;而透過練習覺察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期待、情緒等,與背後的起心動念,方能真正看見孩子的特質與處境,進而與孩子一起摸索,討論出適合雙方的成長之路。

曾是「霸道老爸」的黃家攸,以打罵教育教養兩個兒子,直到學佛禪修之後,對以往的教養方式深感懺悔。「兒子長大了,我發現他們很像從前的自己,因為對佛教不了解而自視甚高,所以我不急著與他們分享佛法,反而是在日常溝通上調整自己的情緒。」

黃家攸試著以禪修調整自己──將心放輕、放慢、放柔,情緒不再暴衝,讓孩子感受父親學佛之後的改變,對他生起安全感,慢慢打開了親子間的雙向溝通。雖然兒子至今尚在佛門外徘徊,但黃家攸一點也不擔心:「佛法能改變我,也一定能改變我的孩子──而我只需要放手,等待因緣成熟。」

當親子之間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結,爸媽或許就可以在家庭裡創造出「不是這麼修行」的情境,讓全家人願意放下手機等3C產品,靜下心來說說話。透過面對面真實的接觸、交心與互動,增進彼此的了解,父母自然能藉由這樣的機會,與孩子分享、討論自己修行的心得,潛移默化中,在孩子心田種下佛法的種子。

就像陳慧蓉儘管兒時聽不懂父親所說的空性,但她的成長之路,從未偏離學佛的道途;黃曉黎雖不認同母親學佛的方式,卻也發現,每當親友遭遇老病死,眾人皆手足無措之時,最有力量幫助全家安心的,唯有虔心學佛的母親,當她在921地震後,對生命起疑情時,很自然地轉向佛教尋求解答;常啟法師當初雖不知所以然,但持咒做定課時,內心總能感到無比安定,也為日後出家的抉擇種下善因。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9期

 

人生Café

禪與生命反思

café主人:繼程法師(馬來西亞普照寺住持)
               楊蓓(法鼓文理學院學群長)

時間:2017年6月22日
地點:臺北安和分院
活動名稱: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對話系列
文字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曾幾何時,禪成了一種時尚,
喝茶、插花、作畫……加上個「禪」字,就升等了!
長年在世界各地指導禪修的繼程法師,
引領我們反思禪與生命——
禪,不是向外追逐與投射,
而是保持向內觀照,使心趣向清淨與解脫。

繼程法師(右)與主持人楊蓓(左)一問一答中,引領聽眾反思禪對生命的意義。(李東陽攝)

機器人也要禪修?

楊蓓:現在機器人運用愈來愈廣,很多事情已被機器人取代,甚至有機器人出版詩集。我很好奇,如果未來的世界到處是機器人,機器人與我們愈來愈像時,機器人要不要學佛、禪修?

繼程法師:機器人寫的詩,是人們先把很多詩放進去,機器人再重新組合,它所寫的詩與人寫的不一樣,只是文字的組合,沒有人的感情在裡面。人是動物裡面最聰明的,我們的知識、智慧不斷地在成長。我們的發明可說一日千里,每天都有很多變化,當人類發明電腦時,最早的電腦是很大的,慢慢地愈來愈小。

雖然現在的手機功能多到讓我們覺得手機比人腦還厲害,但是手機的功能還是沒有人腦厲害。人是一個擁有非常完美結構的個體、生命體,我們很難想像機器人把東西吃下去,只有人會做這種事情,再看看人的神經系統和身體器官的運作,現在的數位科技還沒辦法做出像人類一樣完美的生命體,即使是動物也不可能。每一種動物都很完美,因為所有的結構都是為了讓生命存續,有很多修復、治癒的本能。

我們從電影裡看到很多人類的幻想,機器人可分為好多種,有些是機器做的,有些是從人的基因改變而成,讓它的能力變得很高超。這種電影都是西方人拍的,不管怎麼拍,背後一定含有物質成分,是機械性與物理性的,沒辦法像我們的心是很自然的運作。現在對於機器人的種種都只是假設,我們在假設一些答案,只要這個答案符合假設的要求就可以了。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連無情都會圓滿一切種智,就是可以成佛,但無情之所以會成佛,是因為有情成佛了,他顯現出來的整個世界就是佛的世界,所以有情的心,才是佛法所講最根本的,也是生命最核心的部分。如果機器人不可能擁有「心」這個功能的話,它還是無情,如果我們發現到它需要學佛,而他也成佛了,那是因為我們成佛了。

須有危機感但不杞人憂天

主:如果我們的社會很多事情都被機器人取代了,那人要做什麼呢?人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師:假如家務都有機器人做了,就有更多的時間來喝茶,這是多好的一件事。社會的進展有很多是假設的,像人類vs機器人,vs好像是對立、對抗的,其實這樣的故事,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從這個想像可以看出人的危機感,可以發現人類的生存一直在面對我們所發明或創造的生命的威脅,比如電影《猩球崛起》描述猩猩變種的故事,因為人類去改變牠們的基因,結果猩猩的智慧愈來愈高,最後征服地球。人類一直擔心地球毀滅的事實,這些都是我們的危機感。

人有一點危機感是好的,但不要杞人憂天。俗話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住。」假如高個子沒有頂住,我們就把天當被子蓋。中國人有一種很豁達的生活方式,像莊子、禪師,基本上也是這樣的理解:整個社會運行一定有其秩序,例如從帝王制度,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等等,每一種制度都有優缺點,兩者是彼此消長,慢慢產生一種平衡,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狀態;當穩定了一段時間以後,又可能產生偏差,此時會有另外的力量拉回來。所以我們就好好活在當下,有機器人幫忙燒飯煮菜,我們就好好品茶。

(摘錄,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9期

  您有法名了嗎 9月可到法鼓山皈依領證
 

「心源廣續,本覺昌隆;能仁聖果,常演寬宏;惟傳法印,證悟會融;堅持戒定,永紀祖宗」。在踏上學佛、成佛的道路前,您,已經有法名了嗎?法鼓山表示,2017年將在9/23(六)下午2點,擇於金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辦「祈福皈依大典」,民眾親自到場圓滿皈依後,法鼓山會頒授乙張個人專屬法名的「皈依證」;而且從這屆開始,不需要照片就能領取,讓報名更為便利......more

 
  聽法華經講座 9/9起遇見您的究竟幸福
 

事業有成、名利雙收,就是幸福嗎?什麼是究竟的幸福?法鼓山高雄紫雲寺於9/9~10/21期間舉辦7場「法華經與生命智慧」講座,時間為週六13:30~16:30,邀請法鼓山僧團果慨法師分享佛陀如何透過《法華經》循循善誘,給了我們「眾生皆可成佛」的美好希望,引導大眾踏上生命的究竟之路,歡迎上紫雲寺網站報名 http://zyt.ddm.org.tw/......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