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79期/2015年3月3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人生雜誌


【本期專題】原諒,好緣跟著亮!
【訂閱方案】【四它進行式】人生訂閱案
【精選專欄】學佛新手Q&A
【法鼓訊息】緬懷師恩永傳無盡燈

 

原諒,好緣跟著亮!

原諒,心靈環保解瞋毒

現代人重視健康,知道為身體排毒,
那心靈的貪、瞋、癡三毒呢?
是否一旦受了傷害就懷恨在心,
讓自己與他人都不得安寧?
原諒,是排除瞋毒的療癒方法,
心靈健康了,善緣就跟著來。

■ 編輯室

呼吸急促、血壓上升、惡言相向、動手回擊,這是你受人冒犯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嗎?

個性溫和的人,或許未必選擇反擊,而是心懷怨懟自怨自憐,漸漸變得疏離、冷漠;不願忍氣吞聲者,則會將恨意化為實際行動,用言語或是動作還以顏色。若是自己傷害了人,也有人走不出自責的循環,經常自我壓抑、內心充滿矛盾與悲痛,思想愈來愈封閉。這些都是傷害心靈的毒素,如果沒有轉化的智慧,往往很難排除。

怨憎會,心好累

其實,各種摩擦、衝突,乃至折磨,不論在家庭、校園、職場、社會,都很常見。經常在會客室中關懷信眾的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新書《原諒,好緣亮!》中就特別點出佛法所說的「怨憎會苦」,因為「關係愈是親近,愈容易產生衝突摩擦。」

原生家庭,往往是許多衝突的起點。親子之間,可能因為子女成長過程感受到父母的「偏心」、疏忽,或是家庭暴力,導致彼此關係疏離、決裂。外遇事件更是夫妻之間難以容忍的傷害,即使背叛的一方道歉悔過,關係已不見得能完好如初,因為已傷害對方的自我價值。

慈濟八德環保教育站站長蕭秀珠,從小因母親改嫁而寄人籬下、學業中輟,她將自身坎坷的命運,都歸咎於母親,對母親的「恨」,一直充斥心中。直到自己為人母,加上親近佛法,才漸漸能同理母親的苦處。

職場上,同事之間彼此合作又競爭,為了獲得權力、地位、財富,人人行事以自己為優先;商業競爭中更是明顯,為了獲利,各家公司都想盡辦法贏過對手,惡意手段也在所難免。

從商數十年的天鎰建設公司董事長馬鴻榮,曾被朋友騙走鉅款,也曾因投資受牽累賠上不少財產,官司纏訟中又受到原告辯護律師的刁難與欺凌,令他氣憤難當。多年來,他保留著各種資料、借據,一直想找對方算帳,但「找來找去,徒勞無功,最累的是自己的一顆心。」

在逆境中修福修慧

「怨家不一定路窄,反而可以是幫助我們修福修慧的大好因緣。」面對這種種傷害自己的情境,果東法師認為,最好的方式不是馬上回擊,而是練習「正面解讀,逆向思考」:「這是要成就我什麼?啟發我什麼?」不以負面情緒來反應。

就像2014 年諾貝爾和平獎最年輕得主,十七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Malala Yoursafzai)。她因捍衛「女性教育權」,而在放學途中被恐怖分子塔利班組織槍擊,生命一度垂危。當她站上諾貝爾頒獎典禮,她說:「我不想報復恐怖分子塔利班,我想教育塔利班組織的兒女。」這份「同理心」,讓原諒成為可能。

果東法師指出:「在同理心中,或許已經沒有要原諒的事,只有需要被關懷的眾生。」一個人會犯錯,是各種因緣所成,應以同理心省察是什麼環境因素造就,加以關懷,並相信他能改過,未來仍充滿希望。因此,馬拉拉的勇敢與力量,喚起人們對全球近六十萬失學兒童問題的重視,繼續支持「一個孩子,一個老師,一本書,一枝筆可以改變世界。」

原諒是自己的功課

真正的原諒並不容易,有人認為原諒很傻,是姑息了錯誤的行為,向加害者屈服、示弱;其實,原諒不是濫慈悲,必須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與感受,以免對方心存僥倖,一犯再犯。

《教我如何原諒你?》作者珍妮斯‧史普林(Janis Spring)、麥可‧史普林(Michael Spring)認為,原諒加害人並不代表傷害事件「沒有那麼壞」,而是堅定立場表達:「你越界了。」讓別人了解你因此受到的傷害,若對方願意承認錯誤,並真誠道歉,雙方都能同時踏上修復的旅程。

也有人因為害怕破壞關係或基於強烈的道德規範,而勉強自己在短時間就原諒別人,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原諒,只是表面上維持和平,卻沒有處理內心的傷口。諮商心理師蘇絢慧分析,「原諒不是在處理別人的傷,而是要向內揭開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原諒最終的目的其實是要與自己和好,它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若傷害衝擊到自我價值,需要更長的時間修復。

放下我執結善緣

主持如實佛學研究室的許洋主則指出,受傷害後記恨、難以原諒,進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這不是雙方扯平,沒有輸贏,更不是討回公道。出於怨憎的報復行為,只令受害的這一方和加害的那一方一樣邪惡低劣。

因此,從記恨到原諒,是一段驗證修行的過程。佛法認為,凡夫之所以無法原諒傷害自己的人,是因為「我執」深重;而原諒的關鍵,就在我執的消除。在記恨與報復的行動背後,是受到瞋及忿、恨、惱、害等煩惱的驅動;而能做到原諒加害者的善行,主要是修成了慈、悲、慧、精進、慚、愧等善心所。這正代表著我們在菩提道上已能逐步順利向前行。

減少瞋恨,才能開啟善緣;放下自他對立,減輕不滿或是瞋恨的心,才能增長平安、健康、快樂、幸福,淬煉出慈悲、智慧。

「聖嚴法師一○八自在語」中,有句法語如是說:「感恩是終生受用的福報,懷恨乃永世糾纏的魔障。」生命是一連串的因緣所成,我們或許不清楚過去曾經做過什麼,所能把握的是,現在不要再造惡因。當逆境現前,記得提起心靈環保的方法,從體驗身心下手,保持心的安定與平衡,再以感恩心、同理心逆向思考,就能不再造互相糾纏的惡業,而看到另結善緣的契機。聰明的你選擇哪一個?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9期

 

學佛新手Q&A

編按:
學佛之後,心中有疑問卻找不到解答?
有佛法問題卻不知該請教誰?
提問是進步的開始。
舉凡義理、觀念、修行法門,或生活應用上的學佛問題,
歡迎來信,本專欄陪您一起找答案,
在修學佛法路上,安心前行。


■ 編輯室

Q:逢年過節常看長輩在祖先牌位前捻香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子孫,父母或長輩死後真的有保佑的能力嗎?

A:基於「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中國人很重視祭祀祖先的習俗,相信人死後仍如生前一般惦記、護佑著子孫,仍會看顧著子孫的所作所為;而兒女子孫則會記掛著祖宗沒錢花用,會燒紙錢表達孝心。其實,這是對先亡親友的情執還沒破卻,所產生的顛倒知見。

中國傳統的信仰普遍認為:「人所歸為鬼。」以為人死了以後,就變成鬼;其實,在佛教的輪迴觀念中,人的一期生命結束後,會隨著願力、業力、習氣、臨終前的一念,而決定未來的去處。可能前往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鬼道、地獄道等六道,或是往生佛國淨土。輪迴到鬼道,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

由於各道眾生的果報各不相同,處於各自所在的法界裡,無法互通往來。因此,先人如果流轉到天道、阿修羅道,只有享受福報,並不會和人道有所接觸;若在人道之中,和子孫一樣是得人身的凡夫,相識、相認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流轉到畜生道、鬼道、地獄道,受著苦的果報,已是自顧不暇,沒有保佑親人的能力,反而需要親人幫忙超度,仰仗佛菩薩之願力,薦拔他們出離苦趣。若是先人往生佛國淨土,則會以平等心度所有的眾生,慈悲攝化的對象沒有分別,並不只針對自己的子孫。

無論祖先流轉到哪一道,我們都可以透過護持三寶、精進修行、奉獻行善等方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感恩、緬懷、報恩;同時要見賢思齊,學習父母、祖先的美德,讓父母行善利他的精神常在人間,這是父母、祖先對兒女子孫最好的保佑,也是子孫對先人最好的孝思。

Q:長輩學佛很久,但習氣還是很重,應該怎麼勸導?

A:這個問題很普遍,有些佛教徒學佛很久,也經常親近道場,但回到家面對最親近的家人,習氣還是沒有改變。這可能是因為學佛還在培福的階段,沒有修慧,或是看了很多佛書,卻把學佛當佛學,沒有向內觀照,消融自己的煩惱。

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的偈頌中,寫過一句:「佛說法如鏡。」鏡子是拿來照自己的,而不是照別人;同樣地,佛法是來檢視自己,不是用來檢視他人。如果長輩學佛已久卻依然故我,學佛的子女更要用佛法來調整自己,像是運用「四它」的觀念應對,或是做功課迴向給父母,讓自己先安定下來,把煩惱減到最少。

為人子女要如何勸導長輩?千萬不要說:「學佛還學成這個樣子!」這樣會讓長輩更生氣。如果子女也是佛教徒,可以善意提醒:「上次某某法師不是怎麼說嗎?那句法語要拿起來用喔!」以不傷害長輩為原則。除此之外,還要多培養感恩心,就算被長輩責備,還是要感恩,畢竟還有長輩願意責備,不是嗎?

※所有來函都只在本專欄中公開回覆,恕不另行回覆,但為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本刊有權視問題內容做適度之修改,及保留回答與否的權利。

※來函請寄:mag@ddmf.org.tw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9期

 
  緬懷師恩永傳無盡燈 奉獻利他紹佛大悲行
 

「永傳無盡燈,紹佛大悲行;宗奉嚴師教,風宣法鼓聲。」在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圓寂六週年之際,2月27日晚間7點,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安和分院、天南寺、齋明寺、臺中分院、臺南分院、雲集寺、紫雲寺、信行寺和香港分會,同步舉辦2015年「大悲心起 願願相續—傳燈法會」。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及法鼓山僧團,逐一為園區上千民眾點燃缽燈,藉由象徵「續佛慧命、承先啟後」的法燈,發願自度度人、奉獻利他,將聖嚴法師的悲願綿延無盡傳承下去......more

 
  法鼓山新春三特展 邀您看最美麗的風景
 

法鼓山最美的風景是什麼?建築、植物、佛像,還是四季與晨昏的變化?2015年適逢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啟用十週年,接連推出三大特展:「一鼓一棒一大願」、「看見法鼓山最美的風景-義工身影」以及「『微笑‧禪』生活館」,時間從上午9時至下午4時,邀您一同回顧每個撼動人心的時刻,感受豐厚的生命底蘊......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