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77期/2015年1月6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人生雜誌


 

光明遠大──大家來讀《金光明經》

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

光明與黑暗是相對的,
人的光是從內心發出來的,
內心有信心、有願心,對人有仁義、有慈悲,就是發了光。
有人自身即能放光,為世界帶來光明,
有人則是可以借光反光,縱然自己沒有光,
只要有心,還是可以借光放光的。

■ 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淨化人心與淨化社會不是今天才需要,而是從人類開始有社會活動的時代就已經需要,也是釋迦牟尼佛時即已努力推展的一項運動;我們不但在臺灣,同時也在世界各地普遍推展;因為我們需要清淨的人心和安定的社會。

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所謂光明,是指清淨的智慧或正當的希望,也可以說是人性中的仁慈心和光明面;更深一層來看,就是佛性,而佛性就是必將覺悟的另一種說法。

慚愧懺悔,自心光明

一個人如不知慚愧和懺悔,便是不知自我反省、不知自我檢討、不知自我認識的人,這種人的內心是沒有光明的。光明具有照亮的作用,能對自己瞭解,也對周遭的人事清楚,即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

為什麼知己在前,知彼在後?因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不夠了解,只知自己的優點,而掩蓋自己的缺點,就容易誇張了優點,變成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不但把自己的心光遮住,也容易歧視他人,這是愚蠢的人,必然不受歡迎,除非是基於利害關係,才會有趨炎附勢者的簇擁,否則這種人是不能以德服人的,並且由於自心無光明,也就不能以悲智照亮他人。

在一次禪七修行後的檢討會上,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他才三十多歲就當了教授,他報告說,在參加禪七前,他自認為是很有道德、很有品格的好人,而且他周遭的人,也如此認同他;但在打完禪七後,才發現自己不是那麼好的人。因為過去他只知以自己的觀點去幫助人,很少考慮到對方真正的需要,忽略了被助者內心的感受。在禪七中師父開示,要尊重他人、體諒他人,不要把自己穿慣的鞋子給所有的人穿;他這才自我反省,原來過去的助人,其實只是在膨脹自己。

我讚歎他說:「你本來就是一個好人,在參加了禪七修行之後,更進一步,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檢討,助人的存心會變得更踏實了。」他答覆我:「慚愧!慚愧!」

一個人在修行之後,能夠自知慚愧,懂得自我檢討,會使他的人格更為提昇,能使小的心光,變成巨大的光明,使感動人的力量更大,從而對他人產生道德感召。

民初四大師之一的印光大師給他自己一個封號叫「常慚愧」,意思就是經常覺得自己很慚愧。連一代高僧如印光大師,都常覺得慚愧,更何況是一般人呢?

在了解慚愧的意義後,請常用這個方法來反省自己的一切言行,那麼我們心地的光明便會越來越強,心光越強,對自己及他人就越有益。例如做母親的在教導孩子時,常常會在跟孩子講道理卻無效的情況下,動手打孩子,但往往在情緒較平復後,便後悔原先的舉動,此時如果能向孩子說明自己動手打他的原由,並表明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孩子的忿怒、恐懼便能得到緩和。至於孩子的這一方,在被母親打了之後,也不應心生怨恨,而當反省自己,因為不當行為而導致母親的傷心難過,也應向母親表達他的慚愧心。

親子之間,如果能夠相互常存慚愧心,即使有任何衝突不愉快,也能化干戈為玉帛,親子的關係會趨於和諧,家庭便能安定、溫暖,對孩子的教育也較易成功。夫妻之間如果也能常存慚愧心,一定會是圓滿和樂的。

轉黑為白,光明照亮

僅具慚愧心還是不夠的,需要更進一步,要懂得懺悔。佛學上對「業」,有兩個專有名詞,那就是「白業」和「黑業」,白的是善業、是功德,黑的是惡業、是罪過;白的是光明,黑的是黑暗。懺悔就是要把黑的漂白,讓白的更白,變成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心中如果有見不得人的事,面對它,承認自己的不是,心中的負擔、壓力會因而減輕,這便是懺悔的功能。當自覺惡業很重的時候,懺悔之後,身體會比較健康,心理會比較輕鬆,這就是轉黑暗為光明。

懺悔除了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還要進一步承擔起責任和後果,並下決心從此改過遷善,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是一般的凡夫,經常犯錯而不知錯,即使知道了,還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來自我安慰一番,像這樣不知改錯的人,叫作不知懺悔。一個知道懺悔的人,也一定是知道慚愧的人;因此知慚愧後一定要懺悔,懺悔了就一定要改過,從此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懺悔,輕者自責己心,決定悔改;重則向佛菩薩懺悔,由佛菩薩證明自己要負起這個責任,從此以後要將功贖罪。通常我們對一個已經認錯並要改正的人,多半會給予自新的機會,不致於逼使他無路可走,更何況已由佛菩薩證明悔改;故在業障現前時,在佛前懺悔是真有效用的。

懺悔的作用相當大,能使人的品德提昇,自己懺悔錯誤,也能影響他人跟著學習。懺悔錯誤之後的人在心理上的壓力自然減少,同時來自社會的壓力也會減少,所得到的果報也會減輕,對於家庭的幸福、事業的發展、社會的和諧,亦有無限的裨益。因此,我們應當常常保有懺悔心。

(文中標題為編輯所下,摘錄自《平安的人間》,1993年3月20日講於高雄市三信商職大禮堂)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7期

 

楞嚴導讀

佛陀遇見蘇格拉底(上)――《楞嚴經》徵心顯見的啟示

佛陀是東方智者,蘇格拉底是西方智者,
但他們生前無緣相遇,
透過《楞嚴經》與《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讓我們見到「心」的重要性,
人生意義的彰顯即是「覓心」的過程。


■ 文/李治華(華梵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

電影Peaceful Warrior ,直譯為「和平戰士」,但中文片名為《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以下稱《蘇格拉底》),劇情是以美國現代青年丹為主角,丹是得獎無數的傑出大學體操選手,汲汲追求種種外在的美好成就,忘失當初愛好體操的純粹喜悅,但因意外受傷,面臨成功無望的絕境,頓感自己生命已無存在意義與價值,而也正由此大死,才有之後的大生。

中文片名「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是取自電影中的很重要的一幕場景,「蘇格拉底」在劇中指一位禪修的老人,但其實「蘇格拉底」可象徵「智慧」,而「深夜加油站」則指在無明黑暗之中,我們要努力加油,汲取智慧。這部片中許多劇情都可和《楞嚴經》的「徵心顯見」互相參照,《楞嚴經》深奧而古典,《蘇格拉底》則平易近人,充滿現代感,兩相對照,正可豁顯「徵心顯見」與現代生活的關聯。

探問初發心

多聞第一的阿難遭逢女難,歸來之後,佛不問阿難溺於淫舍的種種事由,只問他:「當初出家學佛的初發心是什麼?」

《蘇格拉底》中,丹自視甚高,揮霍青春,夜夜春宵,深夜在加油站遇見深不可測的老人,丹在老人面前自炫知識,也述及自身受訓的辛苦與期待贏得奧運,老人聽後淡定地說:「你要明白當初是看到什麼?」丹不解,卻高傲地說:「我知道的比你想像得多,儘管問我!」老人只問:「你快樂嗎?」、「為何深夜睡不著?」

《楞嚴經》與《蘇格拉底》揭示同樣的課題:才貌雙全(才),多聞知解(解),卻溺於名利財色(行)。而智者總是直指人心,啟發我們省思:在我們的人生走向與工作職業中,是否還記得當初的觸動與發心?現在快樂嗎?初發心的純粹喜悅還在嗎?我們的初發心正確嗎?如何才能得到真正踏實的快樂呢?

佛要阿難尋找自己的心,阿難於是「七處覓心」:心居身內、心在身外、心潛眼根、心分明暗、心則隨有、心在中間、心乃無著,其實這「七處覓心」正反映出眾生對自心的茫然無知。

戀身與戀物

「心居身內」的認知,反映出眾生的「身見」心態。「我執」正是以「身見」為首,眾生最能感受自身而貪愛自身,深深在意美貌與體格,時下五花八門的化妝、整形更是大行其道,總都執著自身為一己的存在之處,所以大眾咸認為「心居身內」。正如《蘇格拉底》中,青年主角間的男歡女愛,彼此相問:「如果我體格(身材)不好,你還會迷上我嗎?」後來丹摔斷大腿,頓感自己一無是處。巧的是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的影片中,也是兼具帥氣與體魄的青年主角腿部傷殘之後,後半生都活在自卑自艾之中。

「心在身外」的命題,則反映出眾生的戀物心態。眾生貪愛不止,從貪愛自身,進而迷戀外境,逐物意移,以擄獲外物為自我的存在目標,終日心在身外,得失心重,互相競爭比較,終致為物喪身。經中,摩登伽女對阿難的一見鍾情,乃至阿難的多聞第一,是否也是心在身外?《蘇格拉底》中,丹為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汲汲營營,獲獎無數,但當右腿傷殘之後,功名無望,哀莫大於心死,在絕望中瘋狂打壞曾經獲得的獎牌、獎杯,同時也蒙生出自我毀滅之心。

《楞嚴經》在指出宗教亂象時,提及有些道場使用幻術,讓徒眾看見師父顯現出各種莊嚴身相與光明,或者看見自己坐寶蓮花上,散放紫金光,於是著相求道,終致淫逸其心,潛行貪欲,這些也都是貪著內身與外相,迷亂真心。

空虛難耐,隨時攀緣

「心潛眼根」的命題,反映出眾生隨時準備攀緣的心態。在各種感官中,視覺最為豁顯,五顏六色正是眾生所好,「心潛眼根」正是隨時準備「觀光」的心!「心分明暗」,則反映出眾生的貪癡心態。我們的心終日想要向外攀緣,勞勞碌碌之後,閉眼休憇,則只見一片無明黑暗,「心分明暗」正反映出眾生向外的貪與內在的癡。「心則隨有」更直指「攀緣心」,眾生心時時想透過感官攀緣塵境,隨境生心。《蘇格拉底》片中,丹生活光彩亮麗,上名校、練體操、娛樂、泡妞,但深夜卻驚醒失眠,一旦空閒下來,頓感空虛難耐,總要以外物填滿自己。

人生迷惘,無法安頓

「心在中間」反映人生的模稜兩可,騎牆心態,迷失主人翁,找不到真心,人生向左轉或者向右轉,追求心靈精神還是物質享樂,經營理想還是回歸現實?「心乃無著」更反映出心如遊魂的飄蕩不安,不知如何安頓自心?就如《楞嚴經》中提及的「矯亂論者」,回答問題常說:「亦有亦無、亦增亦減。」自己不能決定,弄得問者也很混亂,卻自以為是「無著」中道。

阿難在歷經七處覓心之後,找不到真心,一向慣用的攀緣心卻遭佛陀否定,阿難頓時陷入虛無情境與兩難之中,若捨棄「攀緣心」則「無心」可用,但若不捨「攀緣心」又如何可得「真心」?

人生迷惘,無法安頓,也如《蘇格拉底》的丹接受老人的禪修訓練,夜夜打掃、刷洗馬桶,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體能衰弱,丹無法體認老人的訓練用意,終於在與老人爭執之後離開,回到過去風流倜儻的生活,也為追求奧運光環而努力不懈。

「只要實現夢想就快樂,那是真正永久的快樂」,似乎一切快樂與人生存在意義都回來了。但是好景不常,丹突然遭逢車禍,重度傷殘,成功無望,丹頓覺失去一切,找不到自身的存在意義,晚上夢見登上高塔,竟然遇見原先傲慢的自己,傲慢的丹要拉頹廢的丹一同墜樓,丹突然省覺就是這個「傲慢心」要了他的命,讓現在的他頹喪不堪,他要放手讓傲慢的丹獨自墜樓,傲慢的丹驚恐大叫:「沒有我,你將一事無成。」但丹堅持放手,讓傲慢的丹墜下,丹突然驚醒,在深夜冒著大雨去找老人安心。(待續)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7期

 
  轉境,轉出心光明 方丈和尚與馬來西亞信眾談「心」
 

「智慧轉境,自心光明;慈悲利他,希望遠大。」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26日晚間受邀至馬來西亞三慧講堂演講,以「轉境,轉出心光明」為題,與大眾分享「心念轉為正念,希望光明無限;心念化為淨念,當下淨土照見」的調心轉念妙方,共有約160位信眾,以及三慧講堂住持繼傳法師、當家師顯行法師、繼然法師等貴賓到場。方丈和尚並於27日上午與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拿督斯里廖中萊、世界佛教華僧會會長淨心法師、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品法師等,共同出席極樂寺新任方丈賢觀法師的陞座典禮......more

 
  法鼓山參學員授證 歡迎民眾報名第十屆培訓
 

12月28日傍晚,法鼓山園區七樓國際宴會廳舉辦第九屆參學服務員頒證暨歲末分享會,共有220位參學員及20位親友參與,由弘化院果悅法師、常統法師、常慈法師等代表,親自為26位新參學服務員、2位英文導覽員授證。同時頒發精進擺渡人獎、大悲心獎、菩提獎、行願獎、甘露獎,還有41位領取5年以上服務獎。現場溫馨熱絡,在感動交流中發願報答師恩,進行拜懺、供燈儀式,齊心承諾護法永不停止......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