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373期/2014年9月2日發行‧每個月初發行
人生雜誌


 

皈依三寶,歡喜入門

皈依,穩健踏出學佛第一步

皈依三寶,確立了佛教徒的身分,
終於踏在入門學佛的起點上,
有了第一步,才能順利踏出第二、第三、第四步……
漸漸深入佛法內涵,穩健走在成佛的路上,
學佛、學菩薩,開發慈悲與智慧,
才能真正與佛相應、契合。

■ 邱惠敏

每當道場舉辦皈依大典上,新皈依弟子在佛前長跪合掌,恭請皈依師親授三皈五戒,在眾人觀禮祝福下,懇切發願盡形壽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成為佛的弟子;莊嚴又隆重的儀式,常有人感動落淚,或是歡喜雀躍,因為這是他們尋尋覓覓許久,終於找到的生命歸依處,而許下向佛學佛的「承諾」。

「我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說自己是佛教徒了!」今年3月正式受三皈五戒的成功大學副教授饒夢霞,就是一例。她說:「兜了十多年,終於找到一個依歸處。」對於自己正式成為佛教徒感到非常歡喜、並引以為榮。

誤解一籮筐,佛門前徘徊

然而,在道場裡也常發現,有些人已經在寺院裡當義工或上佛學課一段時間,認同佛教,也喜歡親近佛教團體,卻遲遲沒有皈依三寶受五戒。是怎樣的心理障礙,使得他們在佛門邊上徘徊、躊躇,不肯、不想、不願或不敢踏學佛的門內?

經常與信眾分享佛法的法鼓山僧團常遠法師發現,人們不敢皈依的原因之一,主要來自對佛教的不了解或誤解,「很多人對佛教的印象來自電視戲劇或新聞報導,誤以為學佛的人都是不問紅塵,整天念經、吃素,生活清苦,不能有娛樂,所以讓人卻步。」

也有人認為皈依三寶受五戒是拿戒條束縛自己,生活會受到限制,所以寧可不皈依;或是執著沒有感應、非名師不皈依……。這些心理障礙,使得自己在佛門前徘徊、止步,十分可惜。

但從小接觸佛教,還在佛堂生活過的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重仁,卻認為佛法與生活是沒有距離的,所以當他二十年前參加法鼓山第一屆社會菁英禪修營時,很自然地在聖嚴法師座下皈依三寶。至於許多人害怕的五戒,徐重仁說,五戒的內容對他而言,「是本來如此的生活原則,讓我們的起心動念更端正。」與生活一點都不違和。

皈依儀式,學佛的承諾

對於種種不皈依的現象與迷思,聖嚴法師在五十年前所寫的《戒律學綱要》就已點出,種種理由、藉口,都只是自我成見,如果肯定佛法,卻遲遲不皈依三寶,那是自學、盲修瞎練。法師形容:「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

學佛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三寶?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說:「三寶,是佛法的總綱。『歸敬三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三寶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但如不能歸向三寶,就不能得到,無緣受用,正像不能進入公園的大門,就不能領略林園花木的幽勝一樣。所以發心學佛,首先要皈依三寶。」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

而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佛、法、僧三寶,太虛大師在《菩薩學處‧皈依三寶》中解釋:「來受皈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禮敬的聖人;法是最圓滿堪實踐的道理;僧是最清淨得依止的師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誠皈依,盡此形壽更不皈依其他宗教,永為佛門弟子,這便是菩薩學處初位初心的菩薩。」就像漫畫家朱德庸因參加社會菁英禪三而接觸佛法,在禪期中感受到聖嚴法師的身教,而深生仰慕,進而虔誠皈依。

皈依三寶為何要有儀式?許多人自認學佛不需要儀式,聖嚴法師形容這類人是:「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分上的印證。」

皈依法名「演霞」的饒夢霞,本來自己解釋為「很會演講的夢霞」,當她得知皈依法名是從臨濟宗的偈子而來時,感性地說:「我喜歡一代一代傳承的觀念,感覺自己在這個傳承中有一份責任,別具意義。」也更能體會聖嚴法師強調皈依的重要意義:「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須由已先受了三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

更殊勝的是,參加皈依儀式,除了有三十六位善神護佑,還可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在多部經典都曾提到,例如《優婆塞戒經》卷64即道:「受皈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復獲四德:一大護圓滿、二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三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四為於聖教淨信諸天歡喜愛念。」可見皈依三寶不僅可得現世樂,又可親近善知識,有龍天護法保護,還能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

向佛學習,皈依自性三寶

法鼓山信眾教育院監院果毅法師剛學佛時,也因為太「慎重」而一再觀望,法師笑著說:「當初我已開始學佛,也在法鼓山體系工作,但對皈依採取保留態度,等到自己真正皈依後,才發現一切都是自己想太多。」法師認為,皈依三寶就是自己願意信守學佛的承諾,再透過禪修練習、佛學課程、擔任義工、法會拜懺、受戒等,透過自修與共修,與同參道友共同親近善知識,一起向佛學習。

皈依三寶,成為佛的弟子以後,努力向佛學習,希望擁有像佛一樣的智慧,發願像佛一樣弘法利生,也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當我們自己依法修持,實踐了佛法,得到了佛法的受用,生活起了實質的轉化,自己身心就是正法,自身也與僧伽為一體,自然由衷地對三寶生起恭敬心與信心,也會歡喜地再次感恩住持三寶,皈依自性三寶。在學佛修行的大道上,穩健前行,並祈願眾生也能領受佛法,以三寶為真正皈依處。

「真正的佛陀密碼是『三皈五戒就OK』。」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以佛像的說法印比喻: 「『恭敬心,護持三寶』的意義,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持戒精進;法從恭敬心求,才會入心;對於僧寶,不要崇拜個人,而要從依佛法修行團體著眼,自然不會陷入偶像崇拜的窠臼。」

皈依持戒,是接受三寶的祝福,領納佛陀的教育,也是肯定自己能成佛的信心,這麼重要又殊勝的學佛基礎,值得每一位佛弟子「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3期

 

東亞佛寺之旅

民話故鄉河童淵──遠野常堅寺

遠野是日本人人皆知的民話故鄉,
這要歸功於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
將遠野的河童傳說公諸於世,
河童和鬼、天狗為日本最著名的怪物。
河童也曾出現於常堅寺惡作劇,
常堅寺因而有了獨一無二的河童狛犬,
還有河童常出沒的河童淵,已成了遠野最重要的觀光景點。

■ 文‧圖/秦就

日本本州東北岩手縣是日本面積僅次於北海道的行政區,在這偌大的地域中穿梭,除了世界文化遺產平泉諸寺之外,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遠野是個不錯的選擇。

坐計程車前往遠野常堅寺途中,聽司機說附近山裡到現在還經常有熊出沒。不禁想到,也許松尾芭蕉在寫《奧之細道》時,為何遠眺這裡而未親身深入。因為封閉,這裡保存了豐富的日本民話(民間傳說)與信仰,待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一出,遠野便成為人人皆知的民話故鄉,其中遠野的常堅寺甚至還傳說有妖怪出沒,到底是何妖怪?真相為何?讓人想一探究竟。

表情和善的仁王像

至今,遠野四處仍可見到一片綠野,歷史悠久的常堅寺佇立其上,山號蓮峰山,屬於曹洞宗。創建年代傳說在室町時代的1490年,開山為大聞秀宗禪師,是遠野的曹洞宗十二寺的筆頭。

過寺前石橋即可見到常堅寺三門,是一座斗栱組物繁複而優美的八腳門。三門內立著兩尊高3.5公尺的白木仁王像(市文化財),相傳是慈覺大師(794~864年)所做,原是遠野市早池峰山妙泉寺之物,明治維新的廢佛運動使該寺廢寺,仁王像乃移至此,這兩尊仁王的最大特色是表情和善,渾然不像怒目金剛,阿形仁王有著一對困惑的眼神,吽形仁王的嘴形則像正在嚼著什麼東西。

三門門前的老杉木高約20公尺,樹幹粗約8公尺,傳說是開山祖師所植。入三門右側有一座袖珍型的袴腰付鐘樓,袴腰指鐘樓、鼓樓下層下端有如梯形展開的部分,看起來像和服「袴」的外形,所以稱袴腰付。

本堂主供釋迦如來,因屬曹洞宗,故另供奉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師道元禪師(1200~1253年)像(市文化財)。

狛犬和石獅的異同

常堅寺另有一堂宇稱「十王堂」,供奉地藏化身的閻魔十佛,堂前一對特殊的狛犬,在日本聞名遐邇。

狛犬是日本人想像出來,介於獅子及狗的生物,多置於神社、寺院入口兩側或本堂正面,多左右面對而置;也有少數是背向所守的寺社,正對參拜者。
古印度在佛像兩側安置守護獸獅子像,到了日本為何變成狛犬?關於「狛犬」名稱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佛教的獅子傳入日本,日本人不曾見過這種新奇的生物,乃稱為「高麗犬」(發音和「狛犬」相同)。雖然以前有狛犬、獅子之分,但現在兩者都可稱為「狛犬」。

狛犬的造形,基本上是獅子演化而來的,狛犬和漢地、朝鮮的獅子,明顯不同之處在於日本的狛犬通常分張口的「阿形」,閉口的「吽形」,(阿、吽為佛教的梵語真言,開口第一個聲音與閉口的最後一個聲音),尾毛向上如柏樹,又從前吽形狛犬頭頂常有長角。狛犬的雕刻,都是前腳較長、直立著地,踏於須彌座,並沒有象徵物於腳下,跟狗的坐姿類似,比起獅子更像狗。

狛犬的毛髮,雖然和臺灣常見的石獅那樣有捲毛,但臺灣的石獅毛的線條繁雜得多,日本狛犬雖也有裝飾花紋,但造型較單純。整體而言,日本狛犬較清瘦,臺灣石獅整體裝飾性較多,且較渾圓。鎌倉時代後期,狛犬樣式開始出現簡化的傾向,昭和時代以後所做,變成都沒有角,且狛犬無雄雌之分,不像臺灣石獅可以繡球、幼獅來區分石獅的性別。

在擺置方面,狛犬多是左右、面對面而置,不似臺灣所見石獅是兩隻同時面向外而置;就材質方面,從近世到現代,日本各地寺社建造了大量狛犬,現在各地寺社境内所見多為石製。

《遠野物語》的河童傳說

日本狛犬除了有類似獅子和狗的造形外,其他寺社也會因為地方與傳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神獸,多是神社所祀神的使者,如辨財天的蛇、大黑天的鼠、稻荷神的狐、春日神社的鹿等,而常堅寺的河童狛犬,在全日本更是只此一處,絕無分號。

為何會有河童狛犬?與這一帶曾有河童出沒的傳說有關。而將遠野的河童傳說公諸於世的則是柳田國男在1910年所發表《遠野物語》,該書內容還提及天狗、座敷童子、山男、神隱等傳說。

柳田認為妖怪故事的傳承和民眾的心理及信仰有密切關係,所以研究妖怪是理解日本歷史和民族性格的方法之一。《遠野物語》完成後果然成為日本民俗學的重要經典,也昭告了日本民俗學黎明期的來臨,民俗學在柳田的努力下,在二次大戰後變成大學的研究科目,柳田本人更被尊稱為日本民俗學之父。

柳田的《遠野物語》得以出版,受到另二個遠野人的影響,一是佐佐木喜善(1886~1933年),因柳田的書是整理佐佐木喜善所說出的民間故事而寫成的。另一個則是伊能嘉矩(1867~1925年),他鼓舞柳田,引發柳田對於民俗的關心。伊能嘉矩曾任臺灣總督府雇員,曾走遍臺灣全島,進行人類學調査,並將對原住民的調査結果寫成《臺灣蕃人事情》。回日本後,又以故鄉遠野為中心進行調査研究寫成《岩手縣史》、《遠野夜話》等,因研究而和柳田、佐佐木等人交流,也影響了《遠野物語》的寫作,可惜他在臺灣感染瘧疾而亡,和他交情深厚的柳田乃將伊能嘉矩所留的臺灣研究遺稿出版為名著《臺灣文化志》。

柳田的《遠野物語》在日本引起相當大的回響,書中提及的妖怪,如今甚至在日本以外,都相傳甚廣,其中提過多次的河童,如今和鬼、天狗並列是日本最著名的怪物。

在許多動畫、漫畫中都可看到河童的身影,他們的外表像小孩,全身為綠色或紅色。頭頂圓形平滑無毛像碟子,通常有水滋潤,這淺碟子如果乾了或破了,河童就會失去氣力,甚至死去。嘴巴有短喙,背後有像烏龜般的龜殼,手足有蹼,卻沒有拇指。河童喜歡吃小黃瓜,因為這個傳說,日本還把捲著黃瓜的的壽司暱稱為河童卷。

河童淵等待河童出沒

《遠野物語》有多則河童故事,其中一則和常堅寺有關。故事中寫道,某天,馬到水邊戲水,河童出現想把馬牽入河裡。但馬因為力氣較大,河童反被拉入馬廄。那隻狼狽的河童雖然躲入水桶,但仍被這家人發現,河童答應今後不再對村裡的馬惡作劇,才得以回到河裡。

這故事還有後話,常堅寺旁的立牌說對馬惡作劇的河童,為了道歉,乃變為母子的守護神。而且在常堅寺火災時,河童還曾用圓碟頭頂裡的水幫常堅寺滅火,也因此寺中才會立有日本獨一無二的河童狛犬紀念。有趣的是,到此寺參訪時,河童狛犬的頭頂倒是沒水,卻積了不少錢幣,應是信眾對河童鎮護伽藍所表達的感謝之意。

常堅寺後方約50公尺左右的小溪名為「蓮池川」,小溪的水深之處,是河童可以潛水的深度,此處正是《遠野物語》中提到的河童淵,傳說從前常有河童出沒,現今則可說是遠野最重要的觀光景點,筆者到這裡參訪時,還看見幾個小朋友用竹竿綁著小黃瓜,像釣魚般,想引誘河童出現。

河童淵的水邊建有一小祠,祀河童神,傳說奶水不足的母親,可以向其祈求,祠中有女性奉獻的仿乳房外形的紅色布製填充物,正是這些人所獻。

遠野是個謎一樣的地方,處處有河童的痕跡,造景池裡有許多河童像,派出所外觀是河童,施工的工人所戴的工程帽,邊緣畫了一圈綠色山形的圖案,戴上後就便成「河童工事隊」,可免費出借的傘,絕不會忘了在哪裡借的,因為傘上同樣畫了一圈綠色三角形,而成為河童傘,當然車站的紀念印章也是河童圖案,紀念品「河童鼻屎」原來是花生巧克力球。

就像吳念真的電影使九份復活,山田洋次使柴又帝釋天變成知名的寺院,柳田國男使遠野成為日本民間傳說的故鄉,而最迷人的河童傳說則非到常堅寺一探不可,你是否已生起到此一探的動力?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3期

 
  【法鼓山寶雲寺落成系列活動】法華智慧講座
 

千年前,佛陀絕妙說法;千年後,名家現身說法。跨越千年 的相遇,激盪出智慧的火花,共譜寫出貼近你我生活的現代法華。七場精彩絕倫的講座,十五個感動您心的分享, 領略一場場精彩的生命故事,您也可以揮灑出絕妙自在的人生。

★活動網址~http://lightup.ddm.org.tw/fh/company.html

  榮頒北藝大名譽教授 校長惠敏法師:推動博雅教育
 

代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全校師生,對於該校前任校長惠敏法師的敬愛與感念,該校校長楊其文、副校長張中煖等教職同仁,於27日中午特地前往法鼓山,共同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首張「名譽教授聘書」,頒贈給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兩位校長感性且幽默的致詞,讓觀禮會場海會廳充滿 溫馨、歡喜......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